尹勛寧(吉林省柳河縣教育局,吉林 柳河 135300)
感受心靈洗禮創設教學激情
尹勛寧
(吉林省柳河縣教育局,吉林 柳河135300)
在《高中語文學科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模塊學習當中,我掌握了很多新方法。首先是設計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要理順學生、教師與課程三者之間交互作用的關系,如詩歌鑒賞,要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不同時代、不同作者所表達的不同情感,所以從讀到鑒賞,都需要教師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去教,這樣學生們才會有收獲。讀的時候要借助多媒體等教學設備創設氛圍,要將作者所表達的喜怒哀樂融入其中,來帶動班級氛圍,而理解的過程要將句子結構、詞類活用等放到里面,適當地拓展課外內容,這時候就要運用另一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結合意境進行分析。
真正的課堂教學,教師只是組織者,讓學生按照教師設定好的情節盡情發揮,而這種有特色的教學風格的形成,要經過教師長時間的探索,這也正是教師逐漸成熟的標志。在觀看了《教師在課例研究中成長》的視頻后,我深深體會到,課例研究對教師成長的獨特作用。課例是教師、學生互動的一道亮麗風景,這一幕能讓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找到不足,從而逐漸完善,逐步提高自己。
教師與學生處在不同時代交替的分界嶺,現在的高中學生的想法與家長、教師不同,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對社會的方方面面很淡化,他們認為教師與家長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缺乏感恩心理,從而導致學不為自己,只為家長和教師。真就需要語文教師和他們架起心靈的彩虹橋,借古論今,讓他們知道我國傳統美德的重要,從而是他們構建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認知觀。教師要借用現實社會中的實例,如一位老人,拖著殘軀在女兒樓下撿食垃圾充饑,以這個實例為平臺構建尊老愛幼的良好氛圍等等。
語言是一座永不枯竭的寶藏,當學生思維活躍之時,會有不同的情感撞擊著那顆尚不成熟澎湃的心,會有復雜的思緒在大腦中奔騰,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對其進行疏導,為他們指明方向,培養他們辯偽存真的能力,要讓正確的思維、正義的力量永固心頭。例如一首經典的《再別康橋》,可由表面的徐志摩先生對林徽因的思念之情,引申為親人的聚散離合,亦可引申海峽兩岸人民期盼臺灣早日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當中等等。這樣不但增強了學生的正義感,使其思維發散,又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種對話、一種交流,是師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感情的傳遞,是灌輸人生哲理的一種途徑,亦是點綴和升華學生們靈魂的一種方式。
教學首先是教師合理挖掘教材內與外的一種聯系,每一篇優美的篇章都彰顯著不同時代作者內心的獨白,同時也是對那一時代的一種特殊方式的歷史述說,而現在的學生已感受不到那一時代悲喜交加的氛圍,這就需要教師從教材以外收集素材,通過多媒體再現歷史的滄桑與美麗的一幕,從而使學生產生共鳴,牽動思緒,發散思維,為他們對人生的思考注入一種動力。
教師的職責是教育孩子,培養真正的“人”,滿足家長的愿望及社會的需求,那么就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探索,不斷地改變教學方法。教師要針對自己所教學生的情況分層次教學。夯實基礎是培養學生興趣的搖籃,如果學生基礎不牢固,就會使其喪失對這一學科的興趣,尤其是古文,我們可以把傳統和現代結合起來,正確地處理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如將古文與現代文句子結構、語法等進行對比,通過對比來加深學生的印象,這樣既不枯燥且易懂。我國的方言種類很多,許多字針對不同地區發音卻不同,導致一些字習慣性讀錯字音,可以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拓寬視野,對不同地域的方言進行了解,從而得出正確的讀音,而不是死記硬背。
萬丈高樓平地起,看的是基礎,要想讓學生們夯實基礎、奮激勃發,我們就要不斷適應時代要求,改善方法,滿足學生們的需要,要讓學生在學習當中繼承老一輩的關榮傳統,又要順應時代發展,完善自我,語文教師任重道遠。
尹勛寧,吉林省柳河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