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希
馬克·格羅斯,畢業于紐約大學法學院,1976年加入美國波莫朗茨律師事務所。
最近,阿里巴巴被7家美國律師事務所盯上了,其中牽頭的是波莫朗茨律所。
波莫朗茨這個名字對許多中國人來說還比較陌生,甚至拗口,但對于許多被它“攻擊”過的公司來說,它卻是業界出了名的“華爾街之狼”。
這家律所以集體訴訟而聞名,擅長領域包括證券法、反壟斷法和投資并購等,成功代理過許多標志性的訴訟案件。波莫朗茨律所在紐約、芝加哥、洛杉磯有辦公室,可就是這家看起來并不十分國際化的律所,卻利用美國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優勢,頻頻讓多家跨國公司、外國企業面臨集體訴訟的窘境。
看來,阿里巴巴在美國的戰役才剛剛開始。
波莫朗茨律師事務所1936年由集體訴訟教父亞伯拉罕·L·波莫朗茨創立。
亞伯拉罕1903年出生在紐約,1924年從布魯克林法學院畢業之后,在曼哈頓開始了律師工作,當時的工資是每周4美元。
1933年,而立之年的亞伯拉罕打贏了人生中一個有重要意義的官司。他代表持有美國國民城市銀行20%股份的股東,起訴銀行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授權自己和其他高管貸款并且無需還貸,試圖以此來掩蓋經營不善造成的損失。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亞伯拉罕及其律所代表投資者對一些大型銀行、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和工業集團發難,將這些公司和機構的管理者悉數推上被告席?!敦敻弧冯s志曾這樣評論他:一個身形魁梧、靈活敏捷而友好的人,看起來像一只大熊貓,卻十分難纏,許多商人都在他那兒交了“學費”。對此,亞伯拉罕曾說:“集體訴訟解決了證券欺詐案件中施害者和受害者之間嚴重的不平等性,現在終于可以讓兩者進行一場公平的對抗了。”
1946年,作為一名“熟悉復雜金融交易并且名聲在外的強悍律師”,亞伯拉罕在紐倫堡審判中被美國政府任命為副首席檢察官(經濟審判),在法庭上控訴德國工業集團與納粹勾結犯下的戰爭罪行?!都~約時報》將其描述為“一位口才出眾的法庭演說家,他的對手甚至陶醉于他的唇槍舌劍中”。8個月后,他選擇了離開,因為他認為人力和財力資源不足嚴重阻礙了審判的進行。
不過,亞伯拉罕和紐倫堡的關系一直延續到了1962年的奧斯卡。當年,作家艾比·曼憑借《紐倫堡審判》獲得了最佳改編劇本獎。艾比在獲獎后的感言中說:“我想到要寫紐倫堡審判就和亞伯拉罕有關。1957年,我在紐約的一個晚宴上遇到了他;他作為律師,將外交官、醫生、企業家和法官等統統推上了被告席。”
1982年,亞伯拉罕去世時,他和他的律所已成為美國證券法律界的王牌。知名律師彌爾頓·古爾德說,“在亞伯拉罕這樣的人的帶領下,集體訴訟蓬勃發展,并且會繼續發揚光大;由于亞伯拉罕在案件中的獨特視角,讓我們能夠從公司管理不當中更好地保護公司所有股東的利益,并且最終發展出信息披露和盡職調查這些非常重要的理念。從這個角度說,亞伯拉罕是值得人們記住的,他的名字已經成為了贏得集體訴訟的代名詞。”
如今,波莫朗茨律所有10名合伙人,其中有4名女性,為的是貫徹該所所倡導的“至少25%員工是女性”的公平性。
在這10名合伙人中,真正繼承亞伯拉罕的衣缽,將集體訴訟發揚光大的是馬克·格羅斯。格羅斯是律所的元老之一,畢業于紐約大學法學院,1976年就加入波莫朗茨律所。在近40年時間里,他曾成功代理過幾場高曝光率的官司,例如幫助美國電信增值服務提供商康維公司的科技股東贏得過一筆巨大補償。
近年他代理的案件中,以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發生后,成功對抗英國石油公司的集體訴訟最為引人注意。原告方包括美國公共和私人養老基金,來自加拿大、英國、法國、荷蘭、澳大利亞的養老基金,以及眾多普通股民,格羅斯幫他們向英國石油公司索賠。按照當時美國法律的規定,普通股民基本不可能獲得補償。但格羅斯開創了個人在境外購買外國公司股票,可以在美國法院以證券欺詐要求賠償的先河。2014年10月,案件終于取得進展。
事實上,過去近70年間,波莫朗茨律所開創了集體訴訟的多項判例,例如界定了金融衍生品訴訟中的陪審團權力,明確了公司有義務披露正在進行的并購。他們還創造出一種監測體系,專門為機構投資人隨時監控和甄別他們的損失是否是由于他們所投資的公司的錯誤所導致的。
另外,格羅斯還是美國法律與經濟政策研究所副理事長,該研究所為集體訴訟律師提供平臺,討論訴訟的最佳方法。
格羅斯經常在國內外會議上演講,試圖給股東灌輸集體訴訟的種種好處,尤其在以色列、法國和英格蘭等地到處散播集體訴訟的“福音”。按他的說法,“集體訴訟為維護公司誠信道德提供了法律武器?!备窳_斯還擅長為企業的普通員工打官司并獲得超額補償,他認為,可以以這種方式,推動公司治理改革,解決大型公司高管和員工薪酬差距日益擴大的問題。
作為維護證券市場、保護投資者的重要手段,集體訴訟是美國非常流行的一項訴訟制度。一方面,集體訴訟的確為保護股東權益、規范公司運作做出了一些貢獻;但另一方面,這種訴訟近年來也有被濫用的風險。由于許多案件標的額較高,原告律師可以獲取高額利潤回報,許多律所就像潛伏在草叢里的野獸,隨時觀察證券市場走向,如果察覺到哪家公司可能存在危機或者欺詐行為,他們就會聯合做空機構炮制出不少投機性訴訟,將這只股票推向懸崖。有的律所甚至會承諾輸了不收律師費,不過,贏了提成會非常高。
被他們盯上的公司往往是那些高科技公司、成長性企業,而這些被告常常迫于訴訟成本較高選擇和解。雖然美國出臺了《私人證券訴訟改革法》《證券訴訟統一標準法》,但也無法完全避免集體訴訟被濫用的情況。

從2010年中國概念股赴美上市熱潮到2012年的3年間,已經有30家公司慘遭夾擊,其中有的不得不以退市或者申請破產告終。近期,除了阿里巴巴,聚美優品、世紀互聯等多家公司也遭幾家律所起訴。目前,聚美優品已被送上了紐約南區法院被告席,公司創始人陳歐稱這些律所為“股市禿鷲”,他們在第一時間去當“第一原告”,就是為了獲得最大利益。
一位熟悉集體訴訟的美國律所合伙人告訴環球人物雜志記者,由于美國證券法對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比其他國家要嚴格許多,所以集體訴訟成為美國證券領域特有的一種現象。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在規范自身的同時,學會應對集體訴訟,也是赴美上市前應當提前預習的一課——要知道,“華爾街之狼”可能就在離你不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