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鳳
(西藏民族大學 財經學院,陜西 咸陽 712082)
西藏城鎮化發展
——“農轉非”改革現狀及路徑
朱曉鳳
(西藏民族大學 財經學院,陜西 咸陽 712082)
城鎮化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過程,西藏作為中國的一個地方自治區,加速城鎮化發展的大趨勢與全國一樣。但由于政治、歷史、地理等原因,西藏自治區發展城鎮化又具有其特殊性。因此,西藏的城鎮化發展必須走一條具有西藏特色的城鎮化建設道路。
農轉非;城鎮化建設;西藏特色
2014年,西藏昌都地區和日喀則地區根據國務院批復完成撤地設市工作,西藏地級市加上西藏首府拉薩市達到3個,這優化了西藏城鎮化發展格局,西藏目前有7個地(市),分別為拉薩市、昌都市、日喀則市、阿里地區、山南地區、林芝地區和那曲地區。
從20世紀90年代年至今,這一時期西藏農牧區人口增長速度放緩,城鎮人口穩步增長,城鎮人口比例進一步擴大,西藏的城鎮化建設進入一個穩步快速發展的時期。2015年《藍皮書》認為,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人口不斷增加,城鎮化率不斷提高。表現為,2000~2015年全國各省(市、區)城鎮化水平總體呈現出不斷提高的趨勢,且東部省份的城鎮化水平明顯高于中西部省份。表1、圖1為2005年至2014年10年間,西藏和全國城鎮化水平比較分析數據(資料來源為2014年西藏統計年鑒)。
進入21世紀,西藏的城鎮化率進入了穩定增長時期,且增長的速度與全國城鎮化率的增長速度基本持平,如圖1所示,兩線基本處于平行狀態。但是由于西藏起步晚、底子薄、積累少、實力弱、自然條件惡劣等種種西藏所特有的狀況,致使西藏的城鎮化率遠遠低于全國城鎮化率,兩者相差20多個百分點。所以加快西藏的城鎮化進程,走出一條具有西藏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已是當務之急。但是這條路是一條探索之路,我們需要摸著石頭過河,因此在摸索發展過程中難免會存在一些問題。

表1 2005~2014年西藏與全國的城鎮化率對比表%

圖1 2005~2014年度西藏與全國城鎮化率對比圖
(1)起步晚、底子薄,經濟實力弱小。西藏地區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無論是GDP總量還是人均居民收入水平均居于全國后位。據有關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共有24個省市區GDP超過萬億元,副省級城市廣州以67792.24億元繼續位列第一,西藏GDP僅有920.82億元居最后。西藏地區的經濟基礎薄弱必然會導致該區域城鎮化進程的滯后。①經濟發展的投入不足,產業項目資源開發等缺乏足夠的資金,生產力水平低下城鎮化動力相對不足。②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缺乏資金、公共設施產品服務不到位,導致城鎮化發展速度過于緩慢,城鎮化率不高。③由于經濟的落后,科教文衛、社會保障等公共事業發展不快,影響了城鎮化發展的整體質量及速度??傊∪醯慕洕A無法支撐城鎮化又快又好地進行。
(2)自然條件的制約,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西藏位于中國西南邊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之稱。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的地區約占全區總面積的86%,總體上看這一區域是由高原平面、大山及河谷三者構成。廣闊無垠的藏北高原,位于昆侖山、唐古拉山以南,平均海拔在45000m以上,為一系列渾圓的山丘所組成,占全藏面積的2/3,藏南及藏東南地區主要為河谷和峽谷地帶。總體上看地形地貌復雜地質災害頻發,氣候嚴寒。特殊的地理環境導致了西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大面積的高山、河流、峽谷、叢林不僅嚴重阻礙了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的發展,還在一定程度上使這里的人們隔離了與現代文明的交流和學習,使得生產力相對低下、思想觀念保守思維意識比較落后,也給城鎮化建設帶來困難。
(3)區位劣勢的制約,城鎮外部輻射功能不強。西藏地域面積廣闊,人口稀少,農牧民居住較為分散,村與城鎮間距離較大,城市孕育供養能力不足,城市規模小,很難形成經濟優勢,造成發展空間和輻射區域面積狹小,城鎮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西藏僅拉薩、日喀則、昌都3個地級市,在城鎮帶動區域發展方面形成的輻射、擴散、作用相當有限。再加上城鎮內缺乏有力帶動的核心企業和主導產業,產業鏈發展程度不高,缺乏市場競爭力對其他產業的帶動和反哺能力不足,也很大程度上減緩了西藏地區的城鎮化的發展進程。
(1)完善及增強城鎮輻射功能。所謂的城鎮,通常指的是以非農業人口為主,具有一定規模工商業的居民點。城鎮將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及其相關延伸的各類資源重新整合,使之成為一個具有生命力和資本性質,呈現最大效益。①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根據其他省份城鎮發展的經驗,科學合理的確定城鎮發展數量、規模和布局,統籌安排城鄉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建設,實現資源共享,協調發展,避免低水平設施重復建設。引導農牧民新建住房向交通線集中,向城鎮、農民新村和牧民定居點集中。②發展城鎮特色產業,培育合理產業結構。牢固樹立城鎮化立足產業化、產業化推動城鎮化、經濟實力源于產業水平、經濟實力決定輻射能力的思想,發展城鎮經濟。在發展優勢產業時要賦予旅游業全區經濟龍頭產業的地位,重點加以扶持和培育。
(2)加強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是商品交換的先決條件。隨著交通的改善,人類的物質生產逐步從自給自足的方式,過渡到分工交換的方式。物質產品的分工交換,是現代工業社會的基礎之一。西藏經濟發展最大阻力來自于交通。西藏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使得交通設施建價昂貴。但是交通條件不改善,何談城鎮對周圍村莊的輻射功能呢?所以中央政府或西藏自治區政府應該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把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點。
(3)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藏毯、唐卡等西藏特色產品,但其銷量和產值卻遠遠不及青海省,出現了特色產業邊緣化的問題。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西藏相對比較封閉。發展開放型經濟,要求西藏人民改變普遍的保守觀念,堅持“引進來,走出去”戰略。通過引進資金、先進技術和人才增加本區的競爭力。“農轉非”--城鎮化是一個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實現眾多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西藏的城鎮化道路有著它自身的特殊意義,在探究其合理發展的道路上我們還需潛心研究。
[1]潘啟云.西部欠發達地區城鎮化路徑與模式[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2]顧海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Analyses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Tibet Current Situation and Path——“urbanized”reform
ZHU Xiao-feng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ibe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anyang,Shaanxi 712082,China)
Urba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ymbolwhichmeasuresweighing themodernization degree of a country or area,it is an inevitable process on the way to develop economy.Tibet,as a local autonomous region,its tendency to accelerate its urbanization is the same as the whole country as a whole.Due to some political,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factors and otherwise,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in Tibet has its our particularity.As a result,the urbanization in Tibet shall pave a road of urbanization with Tibet’s characteristics.
transformation from agriculture to non-agriculture;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Tibet’s characteristics
F299.2
A
2095-980X(2015)08-0107-02
2015-07-17
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課題《西藏特色新型農村經營組織體系構建研究》(編號:14XMZ049)階段性成果。
朱曉鳳(1991-),女,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