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中元
真正“手工打造” 揭秘奧迪賽事戰車的生產工藝
>文 吳中元
久負盛名的流水線生產方式誕生于汽車制造業,也一直被看成是先進生產形式的代表。有沒有想過賽車如何制造?流水線需要極高產量作為支持,顯然不適用。那么嫻熟的老技工們一個個零件的組裝嗎……
如果說什么環境最能檢驗出車輛的性能,那么一定是來自賽道上的頂級賽事考驗。嚴苛的工作環境和極限的路況,盡管讓車輛暴露在最殘酷的競爭環境中,但是這對于車輛性能提升所帶來的幫助確實最直接的。不過每當我們看到賽場上那些夸張的空氣動力學套件與花花綠綠的個性涂裝,不禁也產生疑問,這些賽車究竟與原廠車型還有多少的相似度?是否已經可以看成是毫不相干、完全不同的兩輛車了呢?想知道賽車的構成嗎?想知道賽車如何制造嗎?走進奧迪Quattro工廠,一切即可揭曉。
首先交代一下背景,奧迪的總部位于德國英戈爾施塔特,但高端車型的制造是位于德國南部的小城內卡蘇姆。這座城市位于富裕的南德地區,屬于巴登符騰堡州。盡管巴符州經濟實力還是無法與隔壁鄰居(占歐盟經濟六分之一的拜仁州)相比,但也是極為發達富裕的地區。奧迪旗下的高端車型,比如注重性能的奧迪RS7、奧迪R8等車型以及奢華的奧迪A8、奧迪S8等,均出自奧迪內卡蘇姆工廠。而奧迪Quattro工廠則是位于內卡蘇姆的另一個專門生產跑車的部門,奧迪R8 LMS賽車就誕生于這里。無論是參加在亞洲舉辦的奧迪R8 LMS杯的車輛,還是參加勒芒24小時耐力賽、紐博格林24小時耐力賽的奧迪賽車,全部來自這里。
沒有龐大復雜的流水線,賽車的制造是一個更注重手工的細致活兒。
那么這些看上去已經進一步“進化”的戰車與公路版奧迪R8還有多少相似度呢?其實對于奧迪R8 LMS賽車來說,還是保留了相當大一部分量產車的傳統的。首先是組裝奧迪R8 LMS賽車的基本車身就是來源于十幾公里外的奧迪內卡蘇姆工廠。這也決定了賽車有85%的零件是和公路版車型是一致的,只是根據賽事規則有些安裝位置產生了變化,比如安全帶位置、預留賽手頭盔位置等。而奧迪R8 LMS賽車的發動機也是和量產車型相同的,當然有可能會根據賽事規則進行重新調校。不一定都是調高哦!比如根據紐博格林24小時耐力賽的賽事規定,發動機的輸出功率就要比量產車型再小32個馬力。然后自然要加裝那些帥氣的碳纖維套件了,不用說,這些完全不同于量產車的裝備自然由專門的供應商按照性能指標開發提供。而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測試則在鄰近的奧迪內卡蘇姆工廠進行。
奧迪Quattro工廠的組裝車間并不大,在不超過十個工位的空間里,每年完成著奧迪R8 LMS賽事、勒芒24小時耐力賽、紐博格林24小時耐力賽等比賽戰車的制造。
應該說,奧迪Quattro工廠并不大,這里沒有一般汽車生產廠的巨大生產車間。雖然這里進行的工作其實也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產,而是賽車的組裝和調試。但即使是單和一般的總裝車間比,這里也顯得有些過于緊湊了。一共不超過10個工位的組裝車間里每年要完成上述比賽所需的所有賽車的生產、問題賽車的拆解、性能檢測、再次組裝以及意外事故車輛的維修等等工作。不過組裝一輛賽車的時間應該比一般人的想象要快,僅需38小時。也就是按照每天8小時每周五天工作的話,一周的工作時間內剛好可以完成一輛賽車的組裝。
一輛賽車的組裝是由兩名機械師完成的,與量產車生產時車輛會經過很多的工位不同,賽車從開始組裝直至完成,都停留在同一個工位上。兩名機械師必須熟練掌握整個賽車組裝的每一個工序。而讓我感到有些意外的是,在奧迪Quattro工廠我并沒有看到白發蒼蒼的老技師。組裝賽車的機械師和量產車組裝車間的技師看上去其實年齡相仿,充滿活力,工作過程也是相當熟練高效。
如果不是親身探訪,我真的很難想象在這個甚至不及國內4S店修理車間大的廠房內,每年需要完成奧迪如此多賽事所需賽車的生產。當然,其實組裝制造已經是最后階段,而在生產制造前的設計和測試階段,其實是需要耗費更大的人員與精力來進行研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