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中元 ]
莫再任性 科學駕車 夏季關注車輛水漂現象
[ 文:吳中元 ]
轟轟烈烈的大屯路隧道事件以隧道連夜施工加裝測速拍照畫上了句號,5月1日起限速60km/h的探頭正式啟用。在多數人都在質疑富二代身份之謎、質疑違章超速、質疑隧道管理的同時,其實我想對于我們這些日常駕駛者來說,倒是從中吸取一些教訓來得更為實用。
其實,無論是根據后期流出的視頻來看,還是分析事故發生時現場的環境,我們基本已經可以判斷,這場事故的發生其實是車輛在夏天雨季較為普遍的一個危險——水膜滑行,俗稱水漂。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么是水膜滑行。眾所周知,車輛在路面上行駛時,是輪胎與地面的抓地力(其實本質就是摩擦力)提供了車輛向前加速或是抵抗空氣阻力的驅動力。在正常行進中,輪胎與地面不產生相對滑動,而是穩定地在地面上滾動向前。因此,在車輛向前行駛時,輪胎前方與地面形成的夾角空間就會不斷將空間中的介質導入輪胎與地面的接觸面縫隙中。如果是在晴朗天氣行車,所謂的介質只有空氣,空氣極佳的流動性自然不會對輪胎的抓地產生什么影響。但若是駛上積水路面,情況就大為不同了。即使輪胎的胎面花紋就是為排水而設計,但當車速過快時,輪胎的排水能力不足以排凈輪胎與地面間的所有積水時,整個車輛就會被一層水膜托起,這時車輛便完全失去控制,加速、制動、轉向等一切操作都會失去意義。水漂一旦發生,危險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說在輪胎重新接觸地面恢復抓地之前,我們是沒有任何辦法的。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一看大屯路隧道的現場路況。這條隧道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奧林匹克中心區的重要工程,其結構設計、工程質量,包括路面質量都沒有明顯問題。但隧道形式確實有獨特之處,那就是整個隧道并不是全封閉的,在隧道中段有兩三處露天設計。在雨天時,露天路段根據雨量大小自然會有不同程度的積水,因此雨天行經這條隧道時,其實路面一直在干地和濕地兩種路面下切換。不僅路面的抓地力在切換過程中有明顯變化,突然出現的積水無疑也讓車輛更容易出現水漂現象。其實在我們的日常駕駛中,類似的路況明顯變化不在少數,車輛的行駛狀態在此過程中也明顯改變,我們應該對此引起足夠重視。除了干濕地環境的變化,包括進出長隧道的明暗變化、地勢高低的明顯變化,甚至高原行車時山體的不同陰陽面變化,都是應該特別關注的。
那么,在遭遇諸如可能引發水膜滑行的種種危險隱患時,我們能夠做些什么預防措施呢?應該說,遇到一切來自道路的不穩定因素時,迅速降低車速都是最好的方法。這也是為什么大屯路隧道隨后迅速加裝了60km/h的限速拍照設備。其實這是一條雙向六車道且上下行分離的筆直隧道,相同的路況條件完全可以限速80km/h甚至更高,但就是因為光線明暗的反復變化與雨天行車干濕地環境的不斷切換,最終進一步降低了限速標準。而除了這種來自行政法規的限制,我們在駕駛中遇到積水路況、積雪結冰路面、顛簸路況等等一切路面變差的情況,其實也都應該在第一時間充分減速,讓車輛有更好的抓地與控制,行車安全才能得以保障。當然,輪胎的性能也是十分重要,日常使用中要經常檢查輪胎的磨損情況,只有胎紋良好的輪胎才能在積水路面充分排水最終有效抓地。而如果需要經常出入積雪結冰路段,就應該使用專門設計的雪地輪胎。對于需要經常應付不良路況的SUV來說,盡量選擇更加強韌越野輪胎則能讓旅途輕松順利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