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其國
稅收優惠助力PPP
文/樊其國
針對PPP模式的現行稅收優惠政策,主要體現在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兩個主要稅種上,亟待健全和完善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體系。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月13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表示,要用好稅收優惠、獎勵資金、轉移支付等手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多措并舉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公共產品和服務項目的投資、運營管理。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主要方式首推PPP模式(公共私營合作制),目前財政部正在主導推動的PPP模式將成為新手段。PPP模式,亦稱公私合營模式,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是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分擔的合作機制。其核心是,將政府資源與私人部門投資相結合,為消費者提供最優公共產品。PPP是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一個資助模式。針對PPP的稅收優惠政策,能夠在實務層面使得更多符合條件的企業在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過程中及時享受到相關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優惠,有效改變以往因為自身建設周期長而導致相關稅收優惠政策滯后的局面,從稅收政策層面可為推行公私合營模式提供有力保障。
針對PPP模式的現行稅收優惠政策,還比較簡單和殘缺不全,主要體現在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兩個主要稅種上,亟待健全和完善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體系。本文列舉分析相關政策,以供涉足PPP領域的企業參考。
1、銷售自產的再生水免征增值稅。《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資源綜合利用及其他產品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8]156號)第一條第(一)項規定:銷售自產的再生水免增值稅。其中所謂的再生水是指對污水處理廠出水、工業排水(礦井水)、生活污水、垃圾處理廠滲透(濾)液等水源進行回收,經適當處理后達到一定水質標準,并在一定范圍內重復利用的水資源。再生水應當符合水利部《再生水水質標準》(SL368—2006)的有關規定。
2、污水處理勞務免征增值稅。《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資源綜合利用及其他產品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8]156號)第二條規定,對污水處理勞務免征增值稅。污水處理是指將污水加工處理后符合GB18918—2002有關規定的水質標準的業務。
3、垃圾處理、污泥處理處置勞務免征增值稅。《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整完善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及勞務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1]115號),對農林剩余物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增值稅政策進行調整完善,并增加部分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及勞務適用增值稅優惠政策。其中,與垃圾處理有關的PPP項目運營有關的稅收優惠是:對垃圾處理、污泥處理處置勞務免征增值稅。
4、《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資源綜合利用及其他產品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8]156號第四條規定,銷售下列自產貨物實現的增值稅實行即征即退50%的政策:以煤矸石、煤泥、石煤、油母頁巖為燃料生產的電力和熱力。煤矸石、煤泥、石煤、油母頁巖用量占發電燃料的比重不低于60%;利用風力生產的電力。
5、銷售以垃圾為燃料生產的電力或者熱力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100%的政策。《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資源綜合利用及其他產品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8]156號)第三條第二款規定,銷售以垃圾為燃料生產的電力或者熱力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的政策。垃圾用量占發電燃料的比重不低于80%,并且生產排放達到GB13223—2003第1時段標準或者GB18485—2001的有關規定。所稱垃圾,是指城市生活垃圾、農作物秸桿、樹皮廢渣、污泥、醫療垃圾。
6、銷售自產的電力或熱力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100%的政策。《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整完善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及勞務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1]115號)的規定,對銷售下列自產貨物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100%的政策:利用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余熱、余壓生產的電力或熱力;以餐廚垃圾、畜禽糞便、稻殼、花生殼、玉米芯、油茶殼、棉籽殼、三剩物、次小薪材、含油污水、有機廢水、污水處理后產生的污泥、油田采油過程中產生的油污泥(浮渣),包括利用上述資源發酵產生的沼氣為原料生產的電力、熱力、燃料。
在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里,主要包括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投資抵免及股利分配三項。
公共基礎設施項目自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起三免三減半。所謂“三免三減半”,是指企業從事符合條件的項目的投資經營所得,自項目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四年至第六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
1、《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63號)第二十七條明確,企業“從事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經營的所得”、“從事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的所得”可以免征、減征企業所得稅。
2、《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12號第八十七條明確,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七條第(二)項所稱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是指《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規定的港口碼頭、機場、鐵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電力、水利等項目。企業從事前款規定的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經營的所得,自項目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四年至第六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
3、《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12號第八十八條明確,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七條第(三)項所稱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包括公共污水處理、公共垃圾處理、沼氣綜合開發利用、節能減排技術改造、海水淡化等。項目的具體條件和范圍由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商國務院有關部門制訂,報國務院批準后公布施行。企業從事前款規定的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的所得,自項目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四年至第六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
4、《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執行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08〕46號)第一條明確,企業從事《目錄》內符合相關條件和技術標準及國家投資管理相關規定,于2008年1月1日后經批準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其投資經營的所得,自該項目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四年至第六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是指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已建成并投入運營后所取得的第一筆收入。
5、《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實施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企業所得稅優惠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9〕80號)第一條規定,對居民企業經有關部門批準,從事符合《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規定范圍、條件和標準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經營所得,自該項目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四年至第六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
6、《關于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問題的補充通知》財稅[2014]55號第一條規定:企業投資經營符合《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規定條件和標準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采用一次核準、分批次(如碼頭、泊位、航站樓、跑道、路段、發電機組等)建設的,凡同時符合以下條件的,可按每一批次為單位計算所得,并享受企業所得稅“三免三減半”優惠:(一)不同批次在空間上相互獨立;(二)每一批次自身具備取得收入的功能;(三)以每一批次為單位進行會計核算,單獨計算所得,并合理分攤期間費用。
專用設備投資額的10%可以抵免當年應納稅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63號)第三十四條規定:企業購置用于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等專用設備的投資額,可以按一定比例實行稅額抵免。所謂的稅額抵免,是指企業購置并實際使用《環境保護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節能節水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和《安全生產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規定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等專用設備的,該專用設備的投資額的10%可以從企業當年的應納稅額中抵免;當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個納稅年度結轉抵免。其中專用設備投資額,根據財稅〔2008〕48號)第二條的規定,是指購買專用設備發票價稅合計價格,但不包括按有關規定退還的增值稅稅款以及設備運輸、安裝和調試等費用。
居民企業間分配股利免征企業所得稅,非居民企業分配股息一般適用10%的預提所得稅。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63號)的規定,經營期間項目公司股利分配享受以下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經營期間涉及股利分配,如果項目公司是境內居民企業間分配股利,免征企業所得稅;境內居民企業分配股利給自然人股東,需代扣代繳20%個人所得稅;如果項目公司有境外股東,跨境分配股息給境外非居民企業,一般適用10%的預提所得稅,如果境外非居民企業與中方簽訂有雙邊稅收協定,在符合一定條件下能夠適用稅收協定安排下的優惠預提所得稅稅率。
最后特別需要提醒的是,實施公私合營模式(PPP)項目,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同時,應注意防范稅收政策不明確、不完善、不配套的稅政缺失性風險。首先考察稅收優惠政策的合法合規性,企業在與政府簽訂關于稅收優惠政策相關協議時,企業要審查自身目前正享受的稅收優惠政策是否屬于違背上位法的稅收優惠政策、地方政府未經國務院批準給予企業的財政優惠政策、超出實施時限的優惠政策等不合規政策。 其次,企業應對依據地方性稅收優惠政策簽署的合同、協議、備忘錄等的法律風險給予高度重視。如果依據的稅收優惠政策屬于國發[2014]62號文中無效的政策,應及時與政府部門協商,根據合法有效的稅收優惠政策,重新簽訂協議。 其三,企業在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時,對于政府承諾的稅收等優惠政策的合規性應予以把控,盡量以項目合作協議等的書面形式確立雙方的權利義務。審慎擬定合同條款,明確政府一方若無法實現政策優惠的補償、違約責任等事宜,以降低投資風險。
(作者單位為深圳稅橋稅務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