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軍 張 藝 朱曉暉 崔世維 黃新中 董建成(南通大學附屬醫院老年醫學科,江蘇 南通 600)
南通市某社區中老年腦血管病人群發病危險因素
王軍張藝朱曉暉1崔世維1黃新中2董建成3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老年醫學科,江蘇南通226001)
〔摘要〕目的調查社區中老年腦血管病人群發病基本情況和危險因素的分布,并建立腦血管病信息化專項模塊,為社區長期集中管理建立基礎。方法自行設計問卷,對南通市學田社區266例中老年腦血管病患者進行調查,內容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患病情況及腦血管病類型、危險因素、生活方式等;對其中114例進行腦血管病健康教育及行為干預,并比較隨訪結果。結果腦血管病發病情況:腦梗死55.6%,腦卒中復發20.7%,腦卒中后遺癥30.8%,其中肢體殘障占81.8%。危險因素分布:高血壓207例,51.2%經常監測血壓;合并2型糖尿病81例,有39.5%規律監測血糖;心臟病85例,其中心絞痛占61.2%,高脂血癥71例,吸煙史78例,飲酒史61例,頸動脈狹窄40例,家族史107例。平均收縮壓和每周鍛煉平均時間隨訪前后差異顯著(P<0.05)。結論社區中老年腦血管病人群腦梗死發病率最高,高血壓為首要危險因素,社區腦血管病防治中應加強對高血壓的監控;在社區居民健康信息系統建立腦血管病專項模塊,可以進一步完善社區慢性病管理。
〔關鍵詞〕社區管理;腦血管病;生活方式
1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內分泌科2南通市學田社區衛生中心
3南通大學醫學信息學系
第一作者:王軍(1962-),男,主任醫師,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老年病學研究。
腦血管病首次發病者約2/3是60歲以上老年人口。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除年齡、性別、種族和家族遺傳性是不可干預的危險因素外,可干預的一些主要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吸煙、酗酒、血脂異常、頸動脈狹窄等〔1〕。以社區為基礎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管理是當前的發展方向〔2~8〕。本研究對南通市某社區中老年腦血管病人群進行調查。
1.1調查對象收集曾在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住院確診為腦血管疾病,經治療后出院,返回學田社區居住的中老年患者276例病歷資料,對存活266例進行開放式問卷調查。年齡48~95〔平均(72.20±9.91)〕歲,男158例,女108例。
1.2調查方法與內容①按照“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醫院-社區模式,將266例患者在醫院的診治情況全部輸入南通市社區居民健康信息系統中內嵌的腦血管病管理模塊,構建社區腦血管病管理信息化平臺。②由專人負責,自行設計《腦卒中危險因素和預警癥狀的知曉率調查表》及《腦血管病隨訪表》,入戶面訪進行匿名調查和隨訪。③問卷內容包括患者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患病情況及腦血管危險因素、生活方式。測問卷信效度,得量表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數為0.81,內容效度指數為0.73,表明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效度。④對調查員統一培訓,統一標準。由調查員向被調查者說明調查目的,對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采用自填法,文化程度較低及視力欠佳者采用問詢法。⑤共發放問卷266份,問卷有效率為100%。隨訪調查問卷114份。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t、χ2檢驗或方差分析。
2.1一般情況男女年齡構成比及平均年齡的差異顯著(P<0.05),見表1。女性發病年齡〔(66.1±10.4)歲〕與男性〔(64.3±10.15)歲〕無差異(t = 1.42,P>0.05)。平均病程為(7.16±4.21)年。

表1 腦血管患者年齡及性別分布情況〔n(%)〕
2.2腦卒中類型、發病次數、后遺癥分布腦梗死為148例(55.6%)。腦血管病發病次數,僅1次的211例(79.3%),復發55例(20.7%)。腦血管病后遺癥的患者30.8%,其中肢體殘障為81.8%,其次是言語障礙28.0%。
2.3合并各種危險因素①合并高血壓者共207例(77.8%),規律服藥者199例(96.1%),平均病程(19.5± 8.8)年; 51.2%經常監測血壓,41.5%偶爾監測血壓,其余不確定。血壓控制滿意占50.2%,不滿意者占10.2%,其余不確定。高血壓患者平時平均收縮壓120~140 mmHg水平占64.7%,141~160 mmHg占18.8%,1%收縮壓超過160 mmHg,其余不確定;②合并糖尿病者81例,其中空腹血糖平均值(7.4±1.9) mmol/L,服藥率95.1%。39.5%規律監測血糖,60.5%偶爾監測。血糖控制滿意者占49.4%,不滿意者占23.5%,其余不確定。③合并心臟疾病85例,其中心絞痛所占比例最多達61.2%,心肌梗死及心律不齊均占11.8%,房顫占15.3%,擴心病占3.5%,其余不確定。④合并家族史、頸動脈狹窄:有40例明確有頸動脈狹窄,占15.1%,42例不確定。107例有家族史,占40.1%。
2.4生活行為方式78例有吸煙史,平均吸煙年限(37.4± 9.7)年,其中每日抽10支以上42例,6~10支16例,1~5支9例,偶爾吸煙11例。已經戒煙的有50例(64.1%)。有61例有飲酒史,其中已經戒酒的有41例(67.2%)。飲食習慣方面見表2。
2.5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組腦血管危險因素分布中年組患有吸煙史及飲酒史者腦血管患病率高于老年組(P<0.01,P<0.05),其余危險因素兩年齡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除患有糖尿病、有吸煙史及飲酒史、肥胖有顯著差異(P<0.05),其余危險因素性別間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3。
2.6隨訪監測情況巴氏指數平均值為(94.7±16.7)。3次隨訪資料分別進行兩兩比較,平均收縮壓和每周鍛煉平均時間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差異不顯著(P>0.05)。生活行為的3次定性資料隨訪前后,除不鍛煉外,其余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4,表5。

表2 飲食習慣比例〔n(%)〕

表3 不同年齡組、不同性別腦血管病主要危險因素分布情況〔n(%)〕
表4 3次隨訪定量資料平均值比較(±s,n=114)

表4 3次隨訪定量資料平均值比較(±s,n=114)
隨訪項目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F值 P值平均體重(kg) 63.9±10.4 63.7±10.2 63.1±10.1 0.183 0.833平均收縮壓(mmHg) 134.1±14.1 134.5±11.4 129.8±10.1 5.45 0.005平均舒張壓(mmHg) 76.3±12.1 76.2±9.3 75.9±8.6 0.049 0.952糖尿病血糖水平(mmol/L) 7.5±1.9 7.1±1.6 7.3±1.6 0.132 0.791每周鍛煉平均時間(min) 119.4±137.3169.0±126.4182.0±120.2 7.585 0.001

表5 3次隨訪行為改變情況〔n(%),n=114〕
社區是人群相對集中居住的地域,建立社區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進行健康教育和開展經常性的管理指導,有目的地對腦血管病高危人群實行社區規范化管理,是當下我國政府的惠民工程之一。目前我國已經有部分城市的社區居民建立了社區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開展了規范化社區管理模式。既往的類似研究有,南京市江寧區麒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對高血壓患者的規范化社區健康管理,武琳等〔5〕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監管,許宏偉等〔6〕、徐德芝等〔7〕對腦卒中病人的分組健康教育及干預研究。
本研究結果提示本社區腦血管病類型、發病次數、后遺癥分布符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版)〔8〕所指出的發生情況,與國內外的研究也相一致〔9~11〕。美國每年發生70萬左右腦卒中事件,有約20萬為復發腦卒中患者,這其中還未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腦卒中復發患者致殘率和死亡率均高于首發患者〔10〕。陳輝等〔11〕對1 799例腦卒中新病例的1年隨訪研究表明,腦卒中的復發比例為15.18%,男性的復發率高于女性,同時復發的比例與年齡的增加呈正相關;因此,在社區腦血管病的防控中,應遵循《指南》所提出的防治措施,既要重視腦卒中的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也要加強卒中后的康復治療。張金聲等〔12〕研究表明規范、專業的社區康復能有效地改善腦卒中患者的預后。何逸康等〔13〕、張春慧等〔14〕均提出早期綜合康復和家庭跟進式護理對社區老年腦卒中患者康復具有很好的效果。我國社區康復發展應發揮三級醫院的技術優勢,加強對社區醫生的指導和培訓,加快社區康復的建設,提高其服務能力。本研究結果提示本社區的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分布符合《指南》所指出的分布情況,但在危險因素控制方面,人群的血壓和血糖的控制率仍不達標,距《指南》的要求仍有相當差距。通過住院治療和社區健康宣教,人群對于危險因素中的吸煙和飲酒的認識有所提高,并努力改變自身的生活行為方式,但遺憾的是,中年人群的吸煙和飲酒比例高于老年人群,因此要做到控制危險因素還應該著重于中年人群生活行為方式的改變。本研究結果提示社區管理中的定期隨訪和干預對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意識具有重要作用。隨訪中的其他指標并沒有顯著差異,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干預的手段單一,生活方式難以改變,居家老人對隨訪干預的戒備心態,人群參與社區宣教的積極性及中老年人自我健康行為的能力等〔15〕。
1孫慧英,李濤.腦卒中及其危險因素分析〔J〕.卒中與神經疾病,2012; 19(3) : 167-70.
2劉曉玲.老年慢性病社區化管理的效果〔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 32(20) : 4571-2.
3滕海英,董剛,熊林平,等.老齡化趨勢下中國城鎮老年醫療保障的模式〔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 33(3) : 719-21.
4吳勤海.預防高血壓性腦卒中社區干預措施探討〔J〕.中外醫療,2009; 4: 117.
5武琳,亓海萍,李晶.糖尿病社區規范管理降低腦卒中發生率效果評價〔J〕.河北醫藥,2009; 31(8) : 961-2.
6許宏偉,楊期東,周艷宏,等.長沙市居民腦血管病十年綜合防治的效果評價〔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02; 10(3) : 176-7.
7徐德芝,黃瓊霞,葉群英,等.腦卒中二級預防行為干預效果評價〔J〕.深圳中西醫結合,2010; 20(4) : 261-2.
8饒明俐.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1-2.
9Sacco RL,Adams R,Albers G,et al.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statement fo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from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merican Stroke.Association Councilon stroke: cosponsored by the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Radiology and Intervention: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affirms the value of this guideline〔J〕.Stroke,2006; 37(2) : 577-617.
10Dickerson LM,Carek PJ,Quattlebaum RG.Prevention of recurrent ischemic stroke〔J〕.Am Fam Phys,2007; 76(3) : 382-8.
11陳輝,陳實麗.腦卒中患者復發影響因素的統計學分析〔J〕.中外醫療,2010; 4: 52-5.
12張金聲,黃永禧,李和興,等.社區康復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09; 12(3) : 519-21.
13何逸康,夏揚張,新顏.早期綜合康復對腦卒中病人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 33(7) : 1641-2.
14張春慧,陳靜,張振香,等.家庭跟進式護理對社區老年腦卒中患者康復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 33(7) : 1636-7.
15胡蘊綺,周蘭姝.社區老年人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 33(4) : 897-9.
〔2014-03-25修回〕
(編輯杜娟)
通訊作者:朱曉暉(1961-),女,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老年性疾病研究。
基金項目:南通市重大科技創新專項(XA2009001-4)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 15-4329-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0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