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雪琳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外語學院,佛山 528300)
石灣公仔及其英譯研究
邱雪琳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外語學院,佛山 528300)
石灣,是我國嶺南陶業的重要基地,石灣公仔因其獨特的文化和藝術價值而名揚四海。在艾克西拉等前人關于文化專有項的翻譯理論指導下,探討石灣公仔的英譯,旨在弘揚佛山陶瓷文化以及為當地陶瓷領域的翻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石灣公仔;陶塑;文化專有項;漢譯英
中國是瓷器的發源地,中國瓷器素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之譽,為世界傾倒。佛山,是我國最重要的陶瓷生產基地之一,自古以來就享有“南國陶都”的美譽。佛山源遠流長的陶文化底蘊,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制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至唐宋時期,制陶業已十分發達,明清達到鼎盛。佛山的石灣藝術陶器因其圓雕人物格外生猛傳神,民間百姓習慣把石灣藝術陶統稱為“石灣公仔”。石灣公仔獨特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是中國乃至世界陶藝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自宋代和明代以來,石灣公仔在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中,起著獨特的歷史作用。據歷史記載,隆慶元年(1567)年中國開始開放海禁,對外貿易開始繁榮起來,石灣陶瓷借助商機,擴大出口,遠銷東南亞,當時已經是名聲在外了。在全球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佛山一系列的陶瓷文化對外交流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如:今年2月,亮相德國的佛山羊年主題陶藝展“歡樂中國”、即將在今年8月份舉辦的“中美陶藝交流”、以及每年兩次的佛山國際陶博會等。陶瓷英語作為對外交流和宣傳的重要工具,對佛山陶瓷文化的傳播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據文獻查閱,關于陶瓷英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景德鎮和宜興等地的陶瓷文化和翻譯方面。然而,作為嶺南陶業基地的佛山,基于其陶瓷文化背景下的陶瓷英譯研究尚處于空白階段,本文將在前人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探討石灣公仔的英譯,旨在弘揚佛山陶瓷文化以及為當地陶瓷領域的翻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陶瓷英語是科技英語的一部分,屬于科技文體。陶瓷根植于民族,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但由于文化差異,造成了翻譯的困難比比皆是。在針對文化差異的翻譯策略研究方面,國外有西班牙的翻譯工作者艾克西拉提出的文化專有項翻譯策略,該策略包括了11種翻譯技巧,即重復、轉換拼寫法、語言(非文化)翻譯、文外解釋、文內解釋、使用同義詞、有限世界化、絕對世界化、同化、刪除和自創。[1]國內關于文化差異的翻譯處理,有兩位代表性的人物:一是邱懋如教授,他在1997年上海翻譯研討會上,提出了“建立文化對等”的7種翻譯方法,分別是:直譯、移譯(即照抄原文)、音譯、音譯加類別詞、目的語文化色彩表達取代源語文化色彩表達、解釋以及譯出含義。[2]第二位代表人物是王東風教授,他在同一年發表“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一文中,歸納了翻譯界在實踐中已經形成的五種“在效果及使用頻率上呈等級排列”的文化缺省處理方法,即文外作注、文內明示、歸化、刪除和硬譯。[3]本文將試圖綜合運用以上策略,對石灣公仔的文化專有項翻譯進行研究。
關于中國陶瓷領域的翻譯文獻比較鮮見。2005年,李萍、王建國的“景德鎮陶瓷及其英譯”一文分析了陶瓷領域英譯的特點和難點,并指出陶瓷譯員需要具有扎實的陶瓷文化和制瓷工藝的知識,以避免誤譯。[4]郭小麗等也在2005年發表了“景德鎮陶瓷文化與陶瓷英語”,側重研究了景德鎮的陶瓷文化及陶瓷英語詞匯。[5]另外,陳麗萍也對宜興的陶瓷文化和陶瓷英語進行的比較深入的研究。[6]作為嶺南陶藝文化的代表,石灣公仔翻譯的研究也非常值得探討,這對弘揚佛山陶瓷文化和開拓更大的國際市場都大有益處。
(1)石灣公仔的歷史與英譯
佛山制陶歷史源遠流長,制陶業發達,是著名的“南國陶都”,自古享有“石灣瓦,甲天下”美譽,令佛山人引以為豪;南風古灶薪火相傳500年,更是被眾多制陶人視為陶瓷圣地而由衷頂禮膜拜。下面將以時間順序描述石灣公仔的歷史與英譯詞匯。
石灣的制陶業,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期。1977年,考古學家從石灣地區挖掘到新石器晚期的貝丘遺址,并出土大量的夾砂陶、軟陶、印紋硬陶、和磨光黑陶碎片。至秦漢時期,陶瓷雕塑手工業得到長足發展,雕塑品種繁多,其中以“水田附船模型”和陶屋模型最為珍貴。石灣藝術陶器的生產始于唐代,唐代石灣采用近似半橢圓形的饅頭窯,釉色以青釉為主,醬釉次之,產品以日用器皿居多,常見的有碗、碟、壺以及陪葬用的高身陶壇、三足香爐等。據“石灣陶塑”介紹,當時的制陶藝術表現力和制作手法已經達到很高的水準。[7]古代的中國陶瓷有官窯和民窯之分,石灣窯屬于民窯,主要生產面向民眾的日常陶瓷。以上時期,重要的陶瓷英語有:石灣公仔Shiwan Art Pottery,南國陶都 Pottery Capital of the South,夾砂陶sandy pottery,軟陶soft pottery,印紋硬陶stamped hard pottery,磨光黑陶glossy black pottery,陶瓷碎片potsherd,饅頭窯bun-shaped kiln,官窯official kiln,民窯folk kiln,青釉green glaze,醬釉caramel glaze,碗bowl,碟plate,壺pot,高身陶壇tall pottery jar,三足香爐three-legged incense burner等。
北宋時期,廣州出口的陶器絕大部分來自石灣,石灣的制陶技術也有了更大的提高。石灣陶瓷在該時期集全國各大名窯之大成,靈活自由地創作了以“老百姓社會生活”為主題的陶器,并最終以“廣鈞”、“泥鈞”聞名遐邇。進入明、清時期,石灣陶塑迎來了它的興盛時代。明代之前,石灣陶瓷以青瓷為主,明代以后,則以生產白瓷為主。明正德年間,石灣陶瓷將元朝的龍窯(即文窯)進行改革,在原有基礎上,增加火眼,擴大容量,這就是著名的“南風古灶”。經歷明、清的發展,出現了成熟的人物陶塑,以佛山祖廟瓦脊上的人物陶塑為代表的作品尤為精彩。石灣人物陶塑中,陶泥、山沙、釉彩是必不可少的材料。這些時期的主要陶瓷英語有:廣鈞Guang Jun,青瓷celadon,白瓷white porcelain,龍窯Long Kiln,南風古灶Ancient Nanfeng Kiln,瓦脊ridge tile,陶泥clay,山砂hill sand,釉彩glaze color。
盡管由于社會動蕩因素,近代石灣陶塑的發展經歷諸多波折,但石灣陶塑沒有忘記自身的使命,創造了不少石灣特色的釉色、品類和工藝。在釉色方面,創造了以善仿鈞窯特色的、被稱為“廣鈞”的石灣釉色。品類方面,有人物神仙、鳥獸蟲魚、山公亭宇、瓜果器物、建筑花脊等。在技藝方面,創造了風格樸實、渾厚大方的藝術特色。涌現了一大批陶塑藝術名家,其中以黃炳最為突出,他首創的“胎毛”技法,把動物的毛發刻畫得細膩、脫俗,使動物的塑造栩栩如生。新中國成立后,石灣公仔開創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在進一步發揚它的傳統優勢的同時,又受西方思想的影響,注重“現代”色彩,大膽突破傳統。人物類陶塑的藝術家代表是劉傳,動物類陶塑的藝術家代表是區乾。近現代的核心陶瓷英語有:仿鈞窯Imitation of Jun Kiln,微塑 miniature pottery sculpture,胎毛 lanugo technique,陶塑藝術家 pottery artist,人物神仙 characters and immortals,鳥獸蟲魚birds,beasts,insects and fish,山公亭宇miniature bonsai,瓜果器物vegetables,fruits and utensils,建筑花脊architectural ridge tile。
(2)石灣公仔的工藝材質與英譯
釉是一種硅酸鹽,它經過一定溫度的焙燒、熔融,降溫后附著在陶瓷胚體表面,形成一種玻璃體與晶體的混合層。手感光滑,色澤美觀。五光十色、變幻多姿的石灣窯變釉是石灣釉彩的一大特色。石灣公仔的釉彩品種繁多,釉色豐富,大致可分為紅、藍、綠、白、黑、赭七種。紅色釉居多,有大紅、朱紅、石榴紅等。黃釉有醬黃、柚皮黃、檸檬黃等。綠釉有瓜皮綠、祖母綠、翠綠等。白釉有蔥白、牙白、月白等。赭釉是黑色釉的變種,有鎢金釉、天目釉等。關于石灣公仔釉彩的英語主要有:釉glaze、窯變釉transmulation glaze、粉彩famille rose、大紅bright red、朱紅scarlet、石榴紅garnet red、醬黃brown-yellow、柚皮黃pomelo-yellow、檸檬黃lemon-yellow、瓜皮綠cucumber-green、祖母綠emerald-green、翠綠jade-green、蔥白onion-white、牙白ivory-white、月白moon-white、鎢金釉tungsten-gold glaze、天目釉temmoku glaze。
石灣公仔的制作工藝按順序分,可分為原料加工、泥壞塑制、賦釉與煅燒四大工序。制作工藝的關鍵英語有:加工refining、成型modeling、配釉glazing、煅燒firing。
人物塑造是石灣公仔精華所在,一代又一代藝人們兼收并蓄,不斷創新,形成了獨特技法,可以歸納為貼塑pasting、捏塑kneading、捺塑impressing和刀塑engraving。制作石灣公仔的主要材料是泥和砂,由于各地采集的陶泥顏色、粘度不一,陶藝師們往往會根據不同需要,按照材料比例進行配制。這種由多種泥土單獨或混合,再加上山砂或呈色物,經過煉制而成的陶泥,是石灣公仔人物創作用泥的特色。具體的英語有:紅泥red clay、白泥white clay、高溫瓷土high-temperature porcelain clay、低溫瓷土low-temperature porcelain clay、純陶泥pure clay、陶瓷混合泥mixed porcelain clay等。
(3)石灣公仔精品與英譯
人物雕塑是石灣公仔最常見、產量最大的品類。明代石灣公仔陶塑較少,以佛、觀音、土地公等佛教和道教崇拜偶像為主題。清代是瓦脊的繁榮期,題材更為豐富,除了宗教人物外,還出現了大量歷史、神話、小說及民間故事人物。新中國成立后,各類人物題材百花齊放,有歌頌開國元勛,也有工農兵、英雄人物及現代人生活場景等。以下是綜合運用第二節所介紹的翻譯策略,對石灣公仔部分人物精品進行英譯及分析:
1)蔥白釉布袋佛
英譯:Onion-white Glazed Bag Buddha
*Bag Buddha is an immortal male Buddhist image with a beer belly who always laughs and carries a bag.
分析:文外解釋以添加文化信息。為了讓外國友人了解中國佛教的人物形象,在譯文下面添加腳注,會使作品更加生動靈活地體現中國豐富多彩的佛教文化。
2)騰龍觀音
英譯:Guanyin Riding on a Chinese-dragon
*Guanyin is an immortal female Buddhist image who shows great mercy and relieves people’s misery.
分析:音譯+文外解釋+有限泛化。觀音是佛教的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菩薩,在中國民間受到最普遍、最廣泛的信仰,故其名字宜用音譯。若譯成Buddhism Godness(Godness尤其指希臘羅馬神話中的女神),顯然有點牽強。文外解釋可以更加深入地介紹觀音的特點。
另外,把“龍”翻譯為Chinese Dragon,是因為中西方文化把“dragon”理解成完全不同的兩種動物,這種有限泛化的方式不但可以消除誤解導致的文化沖突,而且還能揭示深層的中國文化信息。
3)濟公飲酒
英譯:Chai Gong Drinking
*Chai Gong is an unstrained image in Chinese legend who helps those in danger and relieve those in need.
分析:音譯+文外解釋。濟公音譯為“Chai Gong”,他是一位集佛、道、儒于一身,平素扶危濟困、除暴安良,深受廣大民眾喜愛的形象,但他也有不修邊幅、狂放不羈的特點,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的瘋癲。有些作品把“濟公”譯為“the mad monk”,顯然過于片面,沒有解釋其獨有的形象特征。
4)街頭木匠
英譯:Street Carpenter
分析:直譯。從作品的名字看,“街頭木匠”包含的文化信息比較淺顯,不同文化的讀者從其英文直譯也能明白作品人物的職業特征。
鳥獸魚蟲類陶塑作品是石灣公仔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早在漢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牛、豬、雞、鴨的器物出現。歷代鳥獸魚蟲的陶塑多與實用器皿相結合,如彩釉鴨洗等。其中,黃炳創造的“胎毛”技法是該類陶藝的一大特色。以下是動物類部分典型陶藝作品的英譯及分析:
1)彩釉鴨洗
英譯:Colored Glazed Brush Washing Basin with the Design of a Duck
分析:文內明示(即文內解釋)。通過文獻查閱,得知“鴨洗”是指用鴨子作為裝飾的筆洗,所謂筆洗,即盛水洗筆的器皿,以外形奇巧、雅致精美而倍受青睞,很多傳世筆洗都屬藝術珍品。因此,“洗”不是洗手盆,也不是洗菜盆,翻譯時在文內進行解釋,以免造成信息傳達錯誤。
2)胎蟾
英譯:The Toad by lanugo technique
分析:文內解釋。“胎毛”是石灣公仔工藝的獨特技法,所謂“胎蟾”就是指通過使用胎毛技法制作而成的蟾蜍陶塑作品,因此,在文內進行解釋,旨在更加準確表達其所蘊涵的文化信息。
3)松鼠花插
英譯:Vase with Pattern of Squirrels
分析:文內解釋。首先,譯者必須對“花插”有一定的了解,它是一種插花的器物,有圓形、筒形、鼓型等多種形狀,器身常有花草、動物為飾,因此宜譯成vase。其次,松鼠是作為裝飾物雕刻在花插的表面,故直接在文內明白解釋就能達到信息傳遞的目的。
山公盆景是石灣公仔的獨特傳統工藝,又名陶瓷微塑miniature pottery sculpture,指盆景中加上山公亭宇等裝飾配件,使整個盆景更加富有生氣和情趣。這些陶瓷微塑統稱“山公”,其特點是以小見大、縮龍成寸。山公微塑最早出現于清末光緒年間,由石灣老人劉來首創。以下是部分微塑代表作的英譯及分析:
1)有福共享
英譯:Share and Share Alike
分析:有限世界化,即使用目的語中帶有文化色彩的表達方式取代源語中帶有文化色彩的表達方式。石灣微塑“有福共享”是四字成語,譯成相應的英語諺語,能夠讓目的語讀者易于接受和理解。但英語“Share and share alike”有平均分配之意,這與我們的“有福共享”含義有些許出入。
2)松鶴盆景
英譯:The Bonsai of Cranes with Pine Trees
分析:文內解釋。作品中“松鶴”指的是兩種不同事物,即松樹和鶴,把它們各自的具體名稱分別譯出,有助于目的語讀者更加形象地理解其內涵。
3)萬佛朝宗
英譯:Thousands of Buddhas Listening Respectfully to Buddha Dharma by Sakyamuni
*Sakyamuni:the creator of Buddhism
分析:文內解釋+文外注釋。“萬佛朝宗”是指佛祖講經的盛況,佛祖,即如來或釋迦摩尼,也就是佛教的創始人,此處使用了文外注釋,幫助不同文化的讀者領會該文化項。另外,“朝宗”真正的含義就是聆聽釋迦摩尼宣講佛法,因此使用了文內解釋的譯法,這樣不僅幫助了目的語讀者明白作品的內涵,而且也讓他們領略了中國佛教文化。
石灣陶藝不但工藝精湛,而且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被譽為嶺南的藝術奇葩。為了向世界展示石灣公仔獨特的技藝與傳統文化,英語成為搭建陶藝文化交流的橋梁的首選。因此,做好陶瓷資料的翻譯對石灣公仔跨文化交流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陶瓷翻譯工作者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科技翻譯的基本功,同時還必須對制陶工藝與作品的文化內涵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理解和欣賞石灣公仔藝術與文化渾然一體的曠世之美。
[1]Aixeá,Jvaier Franco.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Translation[A]. Román Avarez and M.Carmen-Africa Vidal eda,Translation, Power,Subversion[C].V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6,52-78.
[2]邱懋如.文化及其翻譯[A].上海外國語大學翻譯研討會宣讀論文,1997.
[3]王東風.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J].外國語,1997(6): 55-60.
[4]李萍、王建國.景德鎮陶瓷英語及其英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5(1):18-20.
[5]郭小麗、方文龍、朱練平.景德鎮陶瓷文化與陶瓷英語[J].中國陶瓷,2005(6):33-35.
[6]陳麗萍.宜興陶瓷文化與陶瓷英語[J].江蘇陶瓷,2008(4):38-40.
[7]鐘汝榮、史鑫.石灣陶塑[M]. 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20-28.
Shiwan Art Pottery an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QIU Xue-lin
(The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Shunde Polytechnic,Foshan 528300)
Shiwan is an important pottery base in Ling Nan.Thus Shiwan Art Pottery is well-known for its unique culture and artistic valu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technique under the guidance of strategies for culture-specific items by Aixelá and other scholars,aiming to carry forward Foshan porcelain culture as well as set an leading example to the translation of local porcrlain.
Shiwan Art Pottery;pottery sculpture;culture-specific item;C-E translation
邱雪琳(1978—),女,廣東梅州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英語習得及翻譯的研究。
本文為2015年佛山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名稱:陶瓷英語與佛山陶瓷文化對外傳播交流研究,項目編號:2015-BZ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