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鵬
(宜興 214221)
“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壺,它的名字叫宜興。”紫砂已成為宜興響亮的城市名片。紫砂土是指宜興陶土資源中適用于制作紫砂陶器的紫泥、紅泥、綠泥、青泥、白泥等陶土的統稱,并不是指某一種性能、單一色澤的陶土。是宜興陶土中性能較為獨特的一類陶土。
宜興,這塊神奇的土地,處于江南古陸北緣,系揚子地層小區的東南部,又稱宜溧山區,屬于下揚子凹陷帶無錫湖州斷塊區,區域內出露地層以上古生代及中生代之青龍群為主,僅西部有較多的建德群火山巖系分布。地貌屬于晚年期丘陵地貌,地質構造以斷裂為主,褶皺次之。自明、清至民國,紫砂泥開采和加工,以私人“塘戶”為主,坑道暗掘如小煤窯,向下延伸肩挑、小推車運輸,將礦土賣給“磨坊”人家,加工成生泥,供制壺人家使用。由于紫泥、本山綠泥和紅泥有其固有的,極為合理的化學成分、礦物構成和工藝性能。只需將礦土經風化、粉碎、錘煉,即能成為制作砂壺的熟泥,這是制陶業上僅有的一種得天獨厚的礦藏資源。
紫砂礦土經機械粉碎后呈粉末狀,應視制品的大小選用適當目數的篩具進行篩選,加水澄煉成塊狀,經人工或真空練泥機煉制,便可成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紫砂泥由單一礦加工而成為熟泥,有底槽青泥、紅棕泥、大紅泥、本山綠泥、紅泥和清水泥等。兩種泥色相混合,或稍加金屬氧化物作色劑,可變化成多種混色。
紫砂土是較為獨特的一種陶土。目前,較為科學的分類,是把紫砂土原礦,按其性能和外觀色澤,分為紫泥、紅泥、段泥三大類。紫泥位于甲泥礦層中上部的夾層中,有“巖中巖”“泥中泥”之稱。原礦呈紫色、赤褐色、紫褐色、暗褐色等,燒成后呈栗色、褐色、朱砂紫、豬肝色等。紅泥位于礦床上部石英砂巖的夾層中,原礦呈土黃色或黃綠色等,燒成后呈大紅色、赤紅色、朱紅色、淡紅色等。段泥位于頂板之下,甲泥礦層上部,原礦呈淡綠色、灰綠色、灰白色等,經燒成后呈深淺不同的黃色。
宜興陶土是海退序列的成物,先后經歷了四次海退和三次大規模的海侵。早石炭世開始,陸地下沉接受海侵,沉積了金陵段的沙質、薄層碳酸鹽物質。由于時間短暫,海水復有推出,氣候干燥,因而沉積了髙驪段的紫紅色、灰綠色細碎屑物質。
紫砂泥是從日用陶礦土中精選出來的,如要取得色澤純正、顆粒細膩、燒成范圍寬、可塑性好的泥種,須經嚴格的加工和配置,方可產生色彩斑斕的五色土。紫砂茗壺隨窯爐燒成溫度的變化,會產生深、淺、濃、淡不同的色澤,如茗壺中需加入金屬氧化物,一般不宜超過千分之五,否則茗壺使用時間一長,壺表面會產生龜裂紋。
從紫砂礦土中優選紫砂泥制作茗壺,須擇妍麗雅美的色澤。質材的肌理和最佳燒結溫度,其中不乏包涵紫砂泥的結合性、燒成過程中的種種化學、物理變化等要素。紫砂泥的配制是制壺藝人一項絕活,“秘不相授,各有心法”,全憑壺藝家自己豐富的經驗。明時大彬制壺,諸土色具足,妙不可思;徐友泉配合土色所宜,畢智窮工,移人心目;沈君用配土之妙,色象天錈陳仲美好配壺土,以天青泥、石黃和之,呈深古色。
宜興陶土是宜興制陶業的主要原料,種類繁多,有冠以產地而命名,如本山甲泥、東山甲泥、香山嫩泥、南山白泥等;有根據產地結合外觀色澤加以區別的,如本山綠泥、本山紫泥、本山紅棕泥等。最通常的是按陶土的硬度和可塑性等特征來區分的,習慣上分為甲泥、白泥、嫩泥三大類。
宜興,悠久的歷史,積淀了濃厚的陶瓷文化,奠定了其陶都地位,為世界陶瓷的發展書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紫砂茗壺貴在本質,質樸文靜,素面素心,它和人每日相伴,使人感受純真的樸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