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萍
(宜興 214221)
淺談紫砂《碧竹壺》的文化內(nèi)涵及意蘊
沈嘉萍
(宜興 214221)
“竹因無心而虛,壺因中空而容”,筆者于壺里充分展示出竹的品質(zhì)。清骨、清風、清竹、清節(jié)、簡練而自然。每一把竹壺都像一個有生命的個體,每一個個體都有一份獨特的情節(jié),每一份情節(jié)都足以感染心靈,這便是竹節(jié)壺帶給大家的享受與欣喜。
紫砂;碧竹壺;文化內(nèi)涵;五色土
宜興紫砂陶歷史悠久,因其造型古樸大方,品種繁多。江南特有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景觀造就了獨特的藝術形式。紫砂一直以來以其泥料的獨特沉穆而為人所喜。紫砂語言是可以隨時變動的,它像流動的音樂,演繹著不一樣的精彩。
紫砂陶藝一直是公認的中國“國粹”,在當代國際大舞臺上,紫砂壺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它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它儼然已是中國的一張名片。紫砂以其不張揚,不浮華,沉穩(wěn)內(nèi)斂,真心實意的姿態(tài)征服了凡夫俗子,以這一獨特的品性得到了更多愛壺人的愛屋及烏和不離不棄。
紫砂壺之形,是存世各類器皿中最豐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圓不一相”之美譽。如何評價這些造型,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為藝術的社會功能就是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說起“形”,人們常把它與紫砂壺藝的流派相并提,認為紫砂壺流派分“筋囊”、“花貨”、“光貨”等,其實,藝術家在他們的藝術生涯中,一旦藝術成熟,必然形成個人風格,幾個相差無幾的個人風格湊在一起,就成了流派。藝術講究的是感覺。
古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說法。古人其實不是不喜歡吃肉,是因為他們太喜歡竹了。竹,其竿青翠,生機勃勃,而且筆直,亭亭舒展,姿態(tài)優(yōu)雅。筆直的竿,每隔數(shù)寸,就有一節(jié)。文人喜其色,青翠悅目;喜其形,直沖云霄,喜其神,雅致脫俗。月夜,坐在竹林下,又是一種情趣,王維這樣說道,“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林深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光透過竹枝,鋪進屋里,稀疏的竹葉,細細的竹影婆娑起舞,給寧靜的屋子增添了幾分喧鬧。不僅文人愛竹,政治家也愛竹。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曾賦《雪竹》一首,抒發(fā)他的情感,表達他的志向:“雪壓竹枝低,低不欲沾泥。一朝紅日起,依舊與天齊。”一展未來統(tǒng)治者的自信與雄心。果然,他便如同所吟的雪竹一般,雪化了,他和紅日一同升起來了。
《碧竹壺》壺型整體內(nèi)聚,含蓄而不張揚,卻蘊藏生命的爆發(fā)之力。壺身圓潤豐滿,象征滋潤生命的大地,它渾圓而又大氣,是整個造型的中心。壺身光潤疏朗,蓋面上的幾片竹葉,形象逼真,給人以濃郁的回味,又給人有動與靜的感受,此壺把竹的靜幽和堅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表達了作者追求內(nèi)心寧靜,自然淡泊,超塵脫俗的生活。當小小的茶葉置身壺中,注入沸水,開始上下翻騰,慢慢散發(fā)出陣陣的清香,不只是茶香,似乎也聞到了竹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竹因無心而虛,壺因中空而容”,筆者于壺里充分展示出竹的品質(zhì)。清骨、清風、清竹、清節(jié)、簡練而自然。每一把竹壺都像一個有生命的個體,每一個個體都有一份獨特的情節(jié),每一份情節(jié)都足以感染心靈,這便是竹節(jié)壺帶給大家的享受與欣喜。
宜興的紫砂陶器,舉世聞名,有口皆碑。不但為宜興贏得“中國陶都”的美譽,而且更使中國陶器在國際陶瓷藝林中大放異彩。這是歷代陶工們智慧的結(jié)晶,更離不開大自然恩賜的原料紫砂泥。紫砂茶壺款式多樣,“方非一式,圓無一相”,千姿百態(tài),雅俗共賞。色澤各有千秋,裝飾上集文學、書畫、詩歌、金石、篆刻于一體,構思新穎,題材廣泛,使造型與裝飾相得益彰,既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又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藏于山間的五色土,靈秀而神奇,《碧竹壺》正是用藝術的語言,將紫砂與景致結(jié)合,從而于壺中意趣天外。真正的藝術家,總是可以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挖掘出觸動心靈的東西,越簡單越豐滿。紫砂壺藝更是如此,陽羨溪頭的一丸土,本就頗具靈性,而筆者通過藝術的手法,將生活中的美,濃縮在一把紫砂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