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科
(宜興 214221)
千年古城,陶都宜興。這里人杰地靈,處處顯示出文化之邦的氣韻。紫砂文化氛圍濃厚,一把紫砂壺,凝練一座古城的新貌,更傳遞著文化的歷史使命。紫砂壺的獨一無二全手工成型技藝,和紫砂泥特有的“雙重氣孔”,透氣卻不透水的特性,不僅養育了一代代紫砂藝人,也讓紫砂壺在世界上所有的茶具中獨樹一幟、技壓群芳;成為實用和欣賞、技藝和形態完美結合的工藝品。
紫砂陶在幾百年的發展歷史中,幾起幾落,它的興盛、發展,與社會的承平狀態和文化人的積極參與聯系在一起。古老的陶都已發展成一個生機勃勃的新宜興。宜興的現代化事業在推進,傳統的陶瓷文化脈絡在綿延,彼此相輝相印、相互依存。
幾日來的打玩、捏塑,一供春壺身已現于前,自感已俱古意,但壺身碩大沉著,原先想好的靈芝、蘑菇、瓜蒂等蓋已無駕御之份量。此時,壺蓋之形在腦中是一片空白,看著門外一輛輛呼呼駛過的轎車,大街兩邊是櫛比起伏的高樓大廈,多么浮華的世界啊!而自己還在泥凳旁苦苦追求著古人的沉著;古人的寧靜;古人的滄桑;古人的自然大道;情形反差,使人感慨頗多。漸漸的,筆者感覺自己就像在東京的僧侶,在超級現代的街頭,一邊漫漫行走,一邊不時敲響手中清脆的古鈴。
在紫砂壺的發展史上,《供春壺》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它的出現把普通的日用陶器提高為既實用又具藝術價值的工藝陶,開創了紫砂藝術的先河。筆者在供春壺的經典壺型的基礎上,進行藝術的加工,把古典的文化與紫砂的發展相融合,給人耳目一新之感。筆者的《供春壺》保持了傳統的樹瘤造型,再現了供春的質樸和自然感。虛實相間的空間,給人以層次感。樹枝狀的壺把,下彎的形態,從上向下生長,下端與壺身連接處枝條的斷痕自然清晰。壺嘴極具張力。壺把和壺流,一上一下的造型兩兩對應,保持了重心的平衡,整體視覺協調統一。
《供春壺》如一高人雅士,看上去不拘不委,內應則有智慧圓妙通達之真。在注水發水功用上,做了很多微妙的處理,使賞壺玩壺家一上手啟茶,就有“與士相交,心暢如江河其通”的感覺。注茶時出則暢,收則止,無擰波掛水之象,妙合于“一壺在手,順應我心。”壺鈕涵珠,寓意呈祥。作品于外觀內應上,尋到了一個完美的契合點。
紫砂壺獨特之處在于其制作原料紫砂泥的優越性,這是紫砂的基礎。所以評斷一把紫砂壺的優劣,首先在于其用泥的品質。雖然泥色的變化,只給人帶來視覺感官的迥異,但就使用的心理習慣而言,紫砂壺用于泡茶品茗需經常撫摸,透過手感的舒適度,則可達到愉悅心性的效果,久而久之其周身呈現黯淡之光,猶如美玉。好的紫砂泥質具有色不艷、質不膩的顯著特性,反之則顯得艷俗不堪。所以,研究紫砂工藝的美學價值,首先應就其泥質的良莠加以考究。
制作每件紫砂作品要經過數十道復雜的成型工序,要完成這些工序,需靠繁多的制作工具相輔。一件件作品的制作多則使用一百多種不同的工具,再加上紫砂藝人高超的手工技巧,這就是紫砂藝術的珍罕性。
紫砂藝術是傳統民間工藝,它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因茶文化的發展而豐富,這個文化屬性是與生俱來,它的手工含量,是人類親近自然的本質體現,決不能因為社會的發展而閹割這種工藝精神,在材質和成型手法上搞“歪門邪道”,從根本上傷害它。現代社會,人們的觀念在不斷更新、發展,對紫砂陶的審美變化也日漸為一些有志于探求藝人發展的人所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