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軍
(宜興 214221)
紫砂壺的形態,“方非一式,圓無一相”,千姿百態,變化萬千,令人應接不暇。其造型之美,形式之多,是其它陶瓷品類無法比擬的。紫砂造型按其不同的形式及特點,可將它分為方器、圓器、筋紋器等三大類。其中方器造型涉及到紫砂陶藝的所有品種。
光器雖素面朝天,但卻清新而淡雅,看似簡潔卻韻味無窮。隨著人們生活水平與藝術審美的提高,人們對紫砂器的審美要求也越來越高。人們常說藝術的發展,在于不斷的創新。此話不錯,但關鍵是如何創新,怎么樣創新,在什么基礎上的創新。作為紫砂藝人,我認為應該繼續按著這兩條路繼續走下去。其一,創制一件新作,如沒有扎實的知識功底和基本功,是絕對不會成功的。練基本功是打基礎的關鍵,是技藝鍛煉,并且逐步提高的一個過程。只有經過幾年的模仿、學習和創作的磨合過程,才能真正學會成功的創作,才能學會吸收精華,逐步取舍,并積累一定的經驗。做壺基本功把關后,制作才能按照作者自己獨特的思路,創作出全新的作品 ;其二,只有繼承傳統,不斷開拓創新,給人們提供更多更美的藝術珍品,紫砂器具才能受到人們的珍愛。這是紫砂藝人需要不斷努力、不斷追求、不斷提高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目標。我們涉于紫砂創作,就是要對優秀傳統作品的繼承和發揚。
多年來的實踐,筆者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風格,作品古樸典雅、簡潔大方,整體造型嚴謹莊重、立面挺括,富有質感。2013年11月份,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在上海舉辦的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上,筆者所設計制作的《葵方》壺,受到專家們的一致好評,一舉獲得了傳統藝術金獎。能獲得如此殊榮,不僅是對筆者作品的肯定,更重要的是使筆者深受鼓舞,增強了筆者在設計及創作上的信心。筆者將會在今后的創作中,更加努力的博取浩瀚精深的民族古文化,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文化品味的藝壺新作。
筆者出生于制壺世家,自幼受陶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孩提時就喜歡捏捏打打。有人曾問筆者,紫砂壺藝的創作難不難,可以說易,也可以說難,但要真的創作一件好的作品,就要嘔心瀝血,從事鉆研,為之奮斗一生。而中華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是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取材源泉。筆者在創作《葵方》壺時,根據壺型的大小,嚴格計算尺寸,先畫出樣板;然后再對壺身、壺蓋、壺鈕處反復進行修改,達到所要表達的主題;最后審樣,確定好正式規格的圖紙,開始裁剪,泥片的厚度和角度要十分精確;然后進行鑲接,在鑲接時必須嚴格控制泥片的干燥程度,壺身鑲接好以后,用拍子在壺身上平穩地拍打一下,使壺身的結合部受一受力;再放到陶缸里潤一段時間,再出來拍打一下,這樣反復多次,使作品完成后會顯得挺括光潔。在不斷修改的過程中,追求完美,這把一脫塵俗、樸雅堅致、風格優雅的《葵方》便是在如此反復的過程中誕生的。
對《葵方》壺的裝飾,筆者選擇用絞泥工藝來表現自己的創作理想,也是費一番心思去鉆研、探索過的。筆者認為“絞泥”的紋理優美而不過分張揚,含蓄莊重,更富于表現力。于是通過這種表現手法,將該壺的內涵神韻表現的淋漓盡致,《葵方》壺能榮獲如此殊榮,證明了筆者在壺藝創作道路上的再一次飛躍。它的成功,也讓筆者悟出了一些制壺心得。
近年來,筆者在方壺的創作與摸索中得出了一些經驗。即要努力提高全手工制作功力,細心觀察生活,多學多看,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只有這樣才能改變人們認為方壺在造型設計上單一、粗糙的看法。提高方壺的文化品位,在紫砂壺藝中爭得一席之地。同時,筆者也呼吁更多的紫砂藝人能共同為繁榮紫砂事業而出力,使更多的紫砂方器之花得以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