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杰,張化鶴,王 進,朱遠遠
(安徽省利辛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安徽 利辛 236700)
?
急性腦梗死并發高滲狀態的相關因素分析
劉杰,張化鶴,王進,朱遠遠
(安徽省利辛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安徽 利辛236700)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腦梗死并發高滲狀態的相關因素,為預測腦梗死患者發生高滲狀態及相關進展提供科學依據。方法選取2012年2月到2014年3月到該院就診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共60例,其中并發高滲狀態的患者30例作為實驗組,其余為對照組。兩組分別通過問卷、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等手段進行病史采集,所有數據匯總后進行回顧性統計方法,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確定急性腦梗死并發高滲狀態的影響因素。結果6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中,患者并發高滲狀態與性別、年齡、血鉀、補液量、尿量、受教育程度、吸煙史、飲酒史、高血壓沒有顯著相關性(P>0.05) ,而與高熱、氣管切開、使用利尿劑、GCS評分、血糖、血肌酐、腦血管事件再發與否 (P<0.05)有關。結論急性腦梗死患者并發高滲狀態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在預測其發生及進展的過程中要做到綜合考慮。
關鍵詞:急性腦梗死;高滲狀態;相關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急性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腦部血管發生粥樣硬化等病理生理改變后,血管堵塞,腦部供血不足引起缺血性改變,腦組織發生不同程度的壞死[1]。而急性腦梗死患者容易并發血漿高滲狀態,進一步影響腦細胞代謝功能,大大降低患者生存率[2]。急性腦梗死并發高滲狀態與哪些因素密切相關尚不明確,本研究組通過對6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為科學診斷及治療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1.1臨床資料連續收集自2012年2月到2014年3月來我院就診的急性腦梗死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并發高滲狀態的患者30例作為實驗組,其他無高滲狀態的患者30例作為對照組。所有研究對象年齡為51~84歲,平均年齡(69.91±9.37)歲,其中男性37例,占61.67%,女性23例,占38.33%。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3]:(1)可有典型的頭痛、頭暈、軀體及腦神經癥狀;(2)CT顯示腦梗死區低密度灶,6 h內邊界不清,24 h后邊界較清;(3)MRI檢查T1加權低信號T2加權高信號,缺血后1 h開始出現,6 h開始明顯分辨;(4)特殊檢查如數字造影全腦血管造影,頸動脈超聲、造影,超磁共振血管造影等提供腦梗死證據。高滲狀態診斷標準[4]:(1)尿比重升高;(2)血細胞比容、血紅蛋白量、紅細胞計數升高;(3)血鈉大于150 mmol·L-1;(4)血滲透壓>320 mOsm·L-1。納入標準:(1)對照組患者符合上述腦梗死診斷標準,實驗組患者符合上述腦梗死診斷標準及高滲狀態診斷標準;(2)兩組患者及家屬均能配合醫護人員完成病程采集及各項輔助檢查等相關工作。排除標準:(1)腦梗死診斷不明確,有顱腦外傷史;(2)患者及家屬依從性差,難以準確采集病史。
1.2評價標準實驗組30例急性腦梗死并發高滲狀態患者中,17例入院后3 d內并發高滲狀態,9例7 d內并發高滲狀態,3例2周內并發高滲狀態,1例2周以上并發高滲狀態。實驗組30例患者中14例死亡,病死率為46.67%,對照組30例患者中2例死亡,病死率為6.67%。
1.3相關影響因素篩選
1.3.1問卷調查對兩組患者或家屬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采集病史,問卷主要內容有: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吸煙史、飲酒史、腦血管事件既往史等。問卷調查前,受試者接受一定的相關知識培訓。
1.3.2實驗室檢查及其他記錄兩組患者血鉀、血糖、血肌酐、補液量、尿量、血壓、是否高熱、是否氣管切開,使用利尿劑情況等。實驗組患者所有相關數據以并發高滲狀態時為最終數據。患者所有生化檢查均于清晨空腹后抽取上肢靜脈血,利用美國貝克曼庫爾特AU5800系列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
1.3.3GCS評分由我科兩名以上主治級別醫生共同完成格拉斯哥昏迷指數評分(GCS,Glasgow Coma Scale),評分內容包括睜眼反應、語言反應、肢體運動三方面,各方面評分高低與嚴重程度成反比。正常15分,輕度昏迷13~14分,中度昏迷9~12分,重度昏迷3~8分[5]。
1.4統計學方法本實驗的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采用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查相關危險因素,以P<0.05作為結果差異有顯著性。
2結果
2.1基本情況本次調查發放問卷60份,回收問卷60份,其中有效問卷60份,有效率100.0%。兩組患者中存在腦出血既往史的有32例,其中實驗組23例,對照組9例。實驗組GCS評分情況:重度昏迷9例,中度昏迷13例,輕度昏迷及正常8例;對照組GCS評分情況:重度昏迷3例,中度昏迷7例,輕度昏迷及正常20例。
2.2急性腦梗死患者并發高滲狀態相關因素分析急性腦梗死患者并發高滲狀態相關因素分析采用單因素分析顯示,患者發生急性腦梗死并發高滲狀態與性別、年齡、血鉀、補液量、尿量、受教育程度、吸煙史、飲酒史、高血壓沒有顯著相關性(P>0.05) ,而與高熱、氣管切開、使用利尿劑、GCS評分、血糖、血肌酐、腦血管事件再發與否(P<0.05)有關,結果詳見表1。

表1 急性腦梗死患者并發高滲狀態的Pearson
2.3急性腦梗死患者并發高滲狀態的相關因素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將單因素分析中篩選出的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由表2可知,患者高熱、氣管切開、使用利尿劑、GCS評分、血糖、血肌酐、腦血管事件再發與否(P<0.05)是急性腦梗死并發高滲狀態的相關因素,結果詳見表2。
3討論
腦梗死患者臨床表現多樣,可有不同程度的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狀。患者并發高滲狀態時可出現嚴重脫水、意識障礙進一步惡化、癲癇發作等,嚴重影響預后[6]。由于腦梗死本身的臨床表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干擾醫務工作者對高滲狀態的評估和判斷,大多數患者不能在第一時間獲得最合理的治療手段,其結果是腦梗死并發高滲狀態的患者病死率遠高于單純腦梗死患者。因此,為了早期發現并發高滲狀態的患者,并在預防工作上做好充分準備,對于治療及預后都意義重大。
本研究組通過對6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探究并發高滲狀態與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吸煙史、飲酒史、高血壓、腦血管事件再發與否、補液量、尿量、使用利尿劑情況、高熱、氣管切開、、血鉀、血糖、血肌酐、GCS評分等因素的相關性。綜合問卷調查、病史采集及實驗室檢查結果,經過相關軟件數據處理后,最終得出以下結果:患者發生急性腦梗死并發高滲狀態與性別、年齡、血鉀、補液量、尿量、受教育程度、吸煙史、飲酒史、高血壓沒有顯著相關性(P>0.05) ,而與高熱、氣管切開、使用利尿劑、GCS評分、血糖、血肌酐、腦血管事件再發與否(P<0.05)有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熱為急性腦梗死并發高滲狀態的危險因素,腦梗死患者急性期可有中樞性高熱,高熱則會引發體液丟失過快,而水電解質調節中樞位于丘腦下部、第三腦室近垂體部,這些位置血供極易受到影響,調節功能下降,抗利尿激素釋放減少,有效血容量及滲透壓穩態無法很好維持,因而高熱可能會引發急性腦梗死患者并發高滲狀態。腦梗死急性期補液量大,非常容易發生腦水腫,腦水腫時使用利尿劑等脫水藥物,以及患者本身腎臟功能、血管功能老化,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及血流動力學改變,加上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性病變,都進一步誘發高滲狀態的出現[7],本研究中同樣發現利尿劑為急性腦梗死并發高滲狀態的危險因素,結果一致。患者處于腦梗死并發高滲狀態后,體內應激系統激活,交感神經極度興奮,胰高血糖素的釋放使血糖升高,使高滲狀態的加重處于惡性循環之中。氣管切開及呼吸機的使用使得體液通過呼吸道流失增加,如果補液量不足,體液極易濃縮,滲透壓升高[8]。GCS評分越低患者的昏迷程度越嚴重,導致患者的身體機能代謝異常,調節能力下降,因而也十分容易導致高滲狀態的發生。血肌酐被認為是腎臟病變的一項重要指標,血肌酐的水平的變化主要是由腎小球濾過作用來決定的,血肌酐高出正常值則意味著腎臟發生損傷,血流改變,引發高滲狀態的發生。此外腦血管事件發生史會造成腦部不同程度的損傷,影響機體的調節功能,進而引發高滲狀態的發生。

表2 急性腦梗死患者并發高滲狀態的相關因素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大量外國文獻報道,腦梗死患者并發高滲狀態后,重要器官細胞嚴重脫水,血液濃縮,各器官血流灌注大大降低,腦組織脫水與低灌注更為嚴重,缺氧同時乳酸大量堆積,自由基大量釋放,神經元發生不可逆性損傷,患者預后情況往往較差。因而,探討急性腦梗死并發高滲狀態的危險因素具有重要意義,對于疾病的預防起到關鍵的作用,臨床上發現患者存在以上危險因素時應提高警惕,積極預防。
綜上所述,急性腦梗死并發高滲狀態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在預測疾病的發生及發展過程中要把各個因素綜合為一個整體去評估,這樣才能為相關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提供更加科學的依據。本研究表明,高熱、氣管切開、使用利尿劑、GCS評分、血糖、血肌酐、腦血管事件再發與否與急性腦梗死患者并發高滲狀態相關,醫護人員在控制高滲狀態發生時可通過上述危險因素把握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
參考文獻:
[1]Shimizu T,Honda M,Ohashi T,et al.Hyperosmolar hyperglycemic state in advanced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J].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e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logy Research Group on Motor Neuron Diseases,2011,12(5/6):379-381.
[2]Zhang X,Mei Y,Liu C,et al.Effect of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Expression of c-Fos and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of the Cerebral Cortex in Rats with Cerebral Infarct[J].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27(4):415-418.
[3]YangX,Yao Y,Hu W,et al.Is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for 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 of any worth?[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2005,6B(7):644-649.
[4]Sasao H,Fujiwara H,Murai H,et al.Does motor dysfunction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impede the development of angina symptoms? A comparison of coronary angiographic findings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prior cerebral infarction[J].International Heart Journal,2013,54(1):1-6.
[5]Jiang Z,Sun J,Liang Q,et al.A metabonomic approach applied to predict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J].Talanta,2011,84(2):298-304.
[6]Ejaz S,Williamson D,Ahmed T,et al.Characterizing infarction and selective neuronal loss following temporary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the rat: A multi-modality imaging study[J].Neurobiology of Disease,2013,51:120-132.
[7]Izumi T,Shimizu E,Imakiire T,et al.A Successfully Treated Case of Hyperosmolar Hyperglycemic State Complicated with Rhabdomyolysis,Acute Kidney Injury,and Ischemic Colitis[J].Internal medicine,2011,49(21):2321-2326.
[8]Rand J.Diabetic ketoacidosis and hyperosmolar hyperglycemic state is cats (Special Issue: Feline diabetes.)[J].The veterinar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13,43(2):367-379.
☆☆☆☆☆☆☆☆☆☆
《安徽醫藥》2013年影響因子為1.330,在全國117家醫藥綜合類期刊中名列第3位,創歷史新高(數據由2014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提供)。
《安徽醫藥》編輯部
(收稿日期:2014-05-11,修回日期:2014-08-23)
doi:10.3969/j.issn.1009-6469.2015.0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