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青
不穩定型心絞痛介入后超敏C反應蛋白與預后的關系研究
王林青
目的研究不穩定型心絞痛(UAP)介入后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與預后效果間的關系。方法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的UAP患者68例(研究組)與同期冠狀動脈造影正常者50例(對照組)進行對比研究,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hs-CRP水平, 并分析研究組介入術后血清hs-CRP與預后效果的關系。結果研究組治療后血清hs-CRP水平明顯高于治療前, 且高于對照組治療后的水平(P<0.05)。研究組術后血清hs-CRP≥3.0 mg/L患者術后1年心血管事件發生率14.6%明顯高于<3.0 mg/L患者的7.4%(P<0.05)。結論超敏C反應蛋白對不穩定型心絞痛介入術后的預后效果有預測價值, 可以對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值得重視。
不穩定型心絞痛;超敏C反應蛋白;預后
不穩定型心絞痛(UAP)是冠心病的急性心臟事件, 是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和慢性穩定型心絞痛之間的臨床癥狀。醫學研究認為UAP的發病與炎癥密切相關。C反應蛋白(CRP)是一種常見的炎性介質, 是心血管類疾病最具代表性的炎性標志物。冠心病患者經介入治療后C反應蛋白顯著升高, 但其作用機制至今尚不明確。本文以本院近年行介入治療的UAP患者68例為研究對象, 分析患者介入術前后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變化, 并研究其與預后的關系, 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本院2012~2013年間經臨床癥狀及輔助檢查確診的UAP患者68例為研究對象, 男36例, 女32例。年齡23~69歲, 平均年齡(56.3±4.3)歲, 所有患者均行冠狀動脈造影和PCI治療, 所有患者均成功手術且無并發癥, 記為研究組。另選取同期冠狀動脈造影正常者50例作為對照組。所有入選案例均嚴格排除糖尿病、病毒感染、細菌感染、急性心肌梗死、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PCI手術 術前3 d服用75 mg氯吡格雷和100 mg阿司匹林,1次/d。穿刺路徑選擇右股動脈, 冠脈狹窄75%(含)以上視為有臨床意義。成功穿刺后經鞘管注入6000 IU肝素, 術中每隔1 h追加1000 IU肝素。采用Judkin’s, 技術進行PCI手術,置入支架的大小由術者目測或經分析血管近端內徑確定, 以支架充分打開、動脈狹窄減少50%以上或殘余狹窄<10%、無并發癥、胸悶等癥狀消失為手術成功, 術后口服氯吡格雷75 mg/d和阿司匹林100 mg/d, 每晚口服20 mg阿托伐他汀,1次/d。每12小時給予5000 IU 肝素鈉。
1.2.2 hs-CRP檢測 術前及術后24 h采集2 ml空腹外周靜脈血, 分離血清后, 使用免疫熒光分析儀采用雙抗體夾心法測定血清hs-CRP水平。
1.3 隨訪 術后隨訪1年, 每月電話隨訪1次, 第3、6、12個月至門診隨訪。觀察1年內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心血管病)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介入治療后血清hs-CRP水平變化, 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hs-CRP水平比較(±s, mg/L)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hs-CRP水平比較(±s, mg/L)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 手術前后差值研究組 68 4.25±0.33 6.23±1.56 2.21±0.28對照組 50 4.05±0.51 4.58±0.62 0.51±0.22 t5.2910 15.2980 18.9563 P 0.8217 0.0408 0.0322
2.2 介入后預后效果分析 行PCI介入術的研究組68例,術后根據血清hs-CRP水平進行分組, ≥3.0 mg/L的為甲組, <3.0 mg/L的為乙組, 術后1年隨訪期內, 甲組41例發生心血管事件6例, 乙組27例發生心血管事件2例, 甲組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14.6%明顯高于乙組的7.4%(P<0.05)。表明術后血清hs-CRP水平越高, 心血管發生率越高。
UAP的主要病變是冠狀動脈的粥樣硬化, 形成血管栓塞,管腔狹窄, 血流受阻, 進而導致心肌缺氧, 而炎癥恰恰是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參與因素。CRP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標志物, 有研究發現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中存在大量的CRP沉積[1]。近年來的臨床治療和醫學研究中, CRP 在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治療中的診斷、治療價值及其對預后效果的影響被廣泛重視。
本文研究結果中, UAP患者術后血清hs-CRP水平與術前相比明顯升高, 且明顯高于同期冠脈造影正常者, 作者認為, 這可能與PCI 術后支架或球囊不同程度的損傷冠脈壁,產生炎癥反應, 從而導致hs-CRP升高有關。此外, CRP 也與術前炎癥的高敏狀態導致術后炎癥的放大及術后心肌損傷密切相關[2]。
UAP患者的硬化斑塊不穩定, 非常容易發生破裂進而形成血栓, PCI治療能夠有效改善心肌血供, 但介入術導致的炎性反應反過來也是導致斑塊不穩定或破裂的主要原因。UAP患者介入術后hs-CRP升高者近期及遠期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均明顯高于hs-CRP水平正常或無明顯升高者, 表明了術后血清hs-CRP水平對介入術后預后效果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本文中, 術后血清hs-CRP≥3.0 mg/L的患者術后1年心血管事件發生率14.6%明顯高于<3.0 mg/L患者的7.4%。術后CRP水平對預后效果產生影響的機制可能在于:PCI所致的炎性反應, 使內皮細胞功能失調、促進泡沫細胞形成、抑制皮細胞的生存和分化、激活粥樣斑塊內膜[3], 從而導致卒中等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綜上所述, 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 受手術操作等各種因素影響, 術后患者血清hs-CRP水平較術前明顯升高, 且患者的預后效果與術后血清hs-CRP水平呈反比, 即術后血清hs-CRP水平越高, 預后效果越差,心血管事件發生幾率升高。臨床治療中可以利用超敏C反應蛋白對預后效果的預測價值, 有針對性的積極進行預后, 預防各種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1]黃宗燕.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介入治療后超敏C反應蛋白與預后的關系.西部醫學,2011,22(1):72-73.
[2]金文君.不穩定型心絞痛介入治療前后超敏 C反應蛋白和肌鈣蛋白的變化及其意義. 臨床外科雜志,2012,22(1):2321-2322.
[3]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不穩定性心絞痛診斷與治療指南.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2,35(3):195-20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2.023
2014-10-29]
455000 河南省安陽市安鋼職工總醫院心血管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