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詠梅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手術治療后肌瘤殘留、復發及妊娠結局的對比研究
陳詠梅
目的探討應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手術治療后, 患者不同的妊娠結局、復發和肌瘤殘留情況, 并進行對比研究。方法100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50例。觀察組應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 對照組應用開腹手術治療。結果分別對兩組患者術后的子宮肌瘤殘留率和復發率進行對比, 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兩組患者的妊娠結局,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子宮肌瘤患者的治療過程中, 應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和開腹手術均可對患者的妊娠結局進行良好的改善, 相對來說, 腹腔鏡子宮肌瘤術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并發癥的發生率比較低, 效果顯著。
肌瘤殘留;妊娠結局;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開腹手術;復發
子宮肌瘤是臨床醫學中一種比較常見的婦科良性腫瘤,治療方法主要為手術切除。應用傳統開腹手術, 會對患者的機體造成較大的損傷, 并且術后具有較高的并發癥發生率,同時, 具有較高的復發率。而應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充足的視野, 可對肌瘤進行徹底清除, 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 臨床效果顯著[1]。本院對100例子宮肌瘤患者分別應用腹腔鏡子宮剔除術和開腹手術治療, 對兩組手術方式對患者妊娠結局、肌瘤殘留和復發情況進行對比, 現整理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4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其中, 觀察組年齡22~38歲, 平均年齡(28.4±1.9)歲,肌瘤體積38~182 cm3, 平均體積(89.4±11.5)cm3, 單發28例,多發22例;對照組年齡23~40歲, 平均年齡(29.2±1.9)歲,肌瘤體積40~180 cm3, 平均體積(89.6±11.4)cm3, 單發30例,多發20例。對比兩組患者的年齡、肌瘤體積和發病類型等方面,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00例患者入院后, 均接受血常規和心肺功能檢查, 同時, 應用B超對患者進行檢查, 明確子宮肌瘤的詳細位置和大小等。術前2 d, 涂抹1%皮維碘、雙挫泰軟膏于患者的陰道部, 術前12 h, 患者需禁食, 并接受灌腸。觀察組患者手術過程中選擇的麻醉方式為硬膜外麻醉, 手術體位為臀高腳低, 術前, 可向患者子宮內注射6 U垂體后葉素, 以促進患者宮縮, 減少患者的出血量, 切除腫瘤及其周圍組織, 并且送往病理檢查室進行檢驗;對照組患者應用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術后, 兩組患者均接受20 U肌內注射縮宮素。觀察組拆線時間為術后第5天, 對照組拆線時間為術后第7天。
1.3 觀察指標 術后, 對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子宮肌瘤殘留情況和子宮肌瘤剔除情況進行密切觀察, 在術后3、6個月對患者進行隨訪, 之后進行隨訪的時間為半年1次,平均隨訪時間(1.5±0.4)年。隨訪過程中, 對患者的月經情況進行記錄, 并且對患者進行指導, 讓患者定期到醫院進行超聲復查和婦科檢查。
子宮肌瘤殘留判斷標準[2]:術后3個月, 對患者進行2次以上的B超檢查, 均提示存在子宮肌瘤者為殘留, 反之則為沒有殘留。術后6個月, 如檢查出現子宮肌瘤, 則表示復發。如患者肌瘤體積比較大, 術后需避孕1年, 如患者子宮肌瘤體積較小, 術后需避孕半年。對兩組患者的妊娠情況進行密切觀察。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子宮肌瘤殘留率和復發率 分別對兩組患者術后的子宮肌瘤殘留率和復發率進行對比, 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子宮肌瘤殘留率和復發率[n(%)]
2.2 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50例患者中,2例患者出現尿潴留,1例患者出現發熱,2例患者切口愈合不良, 共5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10%;對照組50例患者中,4例患者出現尿潴留,5例患者出現發熱現象,6例患者切口愈合不良, 共15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30%。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對比兩組患者的妊娠結局 觀察組患者50例,36例患者具有生育需求, 其中,20例患者成功妊娠, 占55.6%, 距離手術的平均時間(11.6±6.4)個月, 其中, 足月分娩者16例,占80.0%;對照組患者50例,33例患者具有生育需求, 其中,18例患者成功妊娠, 占54.5%, 距離手術平均時間(11.6±6.4)個月, 其中, 足月分娩者15例, 占83.3%。對比兩組患者的妊娠結局,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子宮肌瘤是臨床醫學中一種比較常見的女性生殖器良性腫瘤, 大多數無臨床癥狀, 部分患者會出現腹部壓迫、陰道出血或者腫物等。隨著患者年齡的不斷增加, 子宮肌瘤也會隨之增大增多, 雖具有較小的疾病惡變率, 仍然需要警惕。臨床醫學中, 對該類疾病的治療主要是應用手術進行治療。傳統開腹手術的治療, 因為操作比較方便, 并且具有開闊的視野, 因此在腫瘤多且大、瘤體過大和多發腫瘤等患者的治療過程中, 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是, 會對患者的機體造成較大的損傷, 并且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比較高, 患者的康復比較慢[3]。而應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患者,近些年來在臨床醫學中應用比較廣泛, 是一種常見的手術方式。腹腔鏡的應用, 可為術者提供寬闊的視野。同時, 腹腔鏡手術作為一項微創手術, 對患者造成的損傷比較小, 患者的術后恢復比較快, 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低。因此, 在子宮肌瘤患者的治療過程中, 具有重要的作用[4]。本組資料中, 選取100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50例。觀察組應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 對照組應用傳統開腹手術, 對比兩組患者的子宮肌瘤殘留率和復發率、并發癥發生情況和妊娠結局。分別對兩組患者術后的子宮肌瘤殘留率和復發率進行對比, 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兩組患者的妊娠結局,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在子宮肌瘤患者的治療過程中, 應用腹腔子宮肌瘤剔除術和開腹手術均可對患者的妊娠結局進行良好的改善, 相對來說, 腹腔鏡子宮肌瘤術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并發癥的發生率比較低, 效果顯著。
[1]王海波.263例腹腔鏡與開腹手術子宮肌瘤剔除術后效果比較.中國婦幼保健,2013,28(11):1853-1855.
[2]徐芳. 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近期療效比較. 中華全科醫學,2013,11(7):1063-1064.
[3]孫瑞.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手術治療后肌瘤殘留、復發及妊娠結局的對比研究. 臨床醫學,2014,34(4):81-82.
[4]朱軍義.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手術對比分析. 臨床醫學,2013,33(9):101-10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2.030
2014-10-29]
457000 河南省濮陽市中原油田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