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云
氟伐他汀對糖尿病腎病維持性透析患者微炎癥狀態的影響
陳慶云
目的探討氟伐他汀對糖尿病腎病維持性透析患者微炎癥狀態的影響。方法52例糖尿病腎病患者所有患者均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隨機分為1組(26例)和2組(26例),1組患者應用氟伐他汀進行治療,2組患者實施常規治療方法。同時選擇26例非糖尿病腎病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為參照(3組)。分別于治療前后測定兩組患者高敏C反應的(hs-CRP)、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TNF-α)、總膽固醇(TC)、甘油三脂(TG)等指標, 并將1組患者各項指標與3組進行比較。結果經過12周治療, 兩組患者hs-CRP、IL-6、TNF-α、TC、TG水平均有所改善,1組患者改善情況更為明顯, 與2組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糖尿病腎病患者hs-CRP、IL-6、TNF-α、TC、TG水平明顯高于非糖尿病腎病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非糖尿病腎病患者比較, 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癥狀態及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更高。氟伐他汀能夠顯著改善糖尿病腎病患者維持性血液透析微炎癥狀態, 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
氟伐他汀;糖尿病腎病;微炎癥狀態
糖尿病腎病屬于糖尿病嚴重并發癥之一, 且多數患者最終可發展為終末期糖尿病腎病, 并逐漸成為導致慢性腎衰竭的主要致病因素[1]。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方法作為糖尿病腎病患者主要替代療法, 被廣泛應用在臨床中。但透析患者病死率高達20%左右, 且一半以上患者死于心腦血管事件[2]。微炎癥狀態可導致血液透析患者出現營養不良, 為發展為動脈粥樣硬化提供便利條件。因此改善微炎癥狀態對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降低致死率具有關鍵作用。為進一步探討他汀類藥物對血液透析患者(包括糖尿病腎病患者與非糖尿病腎病患者)微炎癥狀態的影響, 本文選擇本院78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為觀察對象,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1年9月~2013年12月52例糖尿病腎病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為觀察對象, 所有患者均在疾病穩定期實施維持性透析。其中男31例, 女21例, 年齡47~79歲, 平均年齡(62.1±5.9)歲。隨機將患者分為1組(26例)和2組(26例), 其中1組男16例, 女10例,2組男15例,女11例。同時選擇26例非糖尿病腎病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為參照(3組), 男17例, 女9例。三組患者年齡、性別、病因、病情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標準 ①嚴重心肝功能障礙者, 合并嚴重感染者;②代謝紊亂者, 合并急性消化道出血者;③急性心腦血管疾病者, 惡性腫瘤者;④精神疾病(或語言障礙)導致不能正常交流者。
1.3 治療方法78例患者入院后均執行常規處理, 主要包括輸血、糾酸、抗貧血、防感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等, 同時及時為患者補充營養, 以維持正常機體代謝。78例患者均進行血液透析治療, 透析血流量150~250 ml/min,4~6 h/次,3次/周;在此基礎上給予1組患者氟伐他汀, 口服20 mg,1次/d,12周后判定療效。
1.4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測定兩組患者hs-CRP、IL-6、TNF-α、TC、TG等指標變化情況, 并做好記錄。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炎癥指標變化比較,1組患者服用他汀類藥物后, hs-CRP、IL-6、TNF-α、TC、TG等指標改善情況明顯優于2組、3組患者, 三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看出, 他汀類藥物在改善微炎癥狀態上具有顯著效果;3組非糖尿病腎病患者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詳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炎癥指標變化比較(±s)

表1 三組患者炎癥指標變化比較(±s)
注:hs-CRP=高敏C反應蛋白;IL-6=白介素6;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TC=總膽固醇;TG=甘油三脂。3組與治療前比較, 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hs-CRP (mg/L) TC(mmol/L) TG(mmol/L) IL6(pg/ml) TNF-α(pg/ml)1組 26 治療前 14.6±9.3 5.91±0.74 1.93±0.44 153.6±27.9 17.8±8.3治療后 7.3±5.2 3.11±0.42 0.85±0.26 83.2±14.7 10.1±5.22組 26 治療前 14.5±9.2 5.84±0.64 1.91±0.43 154.1±27.4 17.6±8.2治療后 10.3±6.1 3.98±0.55 1.41±0.34 100.3±16.7 14.2±7.93組 26 治療前 9.7±5.5 5.86±0.70 1.48±0.45 129.8±22.4 13.9±6.5治療后 9.3±5.4 5.82±0.69 1.41±0.42 128.1±21.5 13.3±6.4
通常, 微炎癥狀態患者不會出現局部、全身性感染, 但存在一定低水平炎癥狀態, 患者機體在化學物質、免疫復合物刺激下, IL-6、TNF-α等細胞因子會發生急性期反應, 并在釋放蛋白的過程中產生輕微炎癥反應。國外權威醫學專家在2000年提出尿毒癥患者自身存在微炎癥狀態, 并認為一些反映出炎癥的標志物在患者血液中若發生濃度上升現象(輕微上升), 可作為預測患者未來心血管事件發生的概率和風險標準[3]。另外, 葉曉蓮等[4]學者對150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隨訪3年, 發現病死患者中50%以上死于心血管不良事件, 提升微炎癥狀態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血液性透析患者的預后。目前, 糖尿病腎病患者微炎癥狀態產生的原因尚存在爭議, 可能與以下幾方面因素相關:①血液透析過程中補體成分會發生活化現象;②透析治療導致患者腸道黏膜發生缺血性反應, 對內毒素的屏蔽作用大為降低;③長期維持性血液透析會導致患者腎臟功能下降, 不能有效清除炎癥介質。從本研究表中數據可看出,1組、2組糖尿病腎病透析患者hs-CRP、IL-6、TNF-α等炎癥指標顯著高于糖尿病腎病患者,提示糖尿病腎病患者更容易發生微炎癥反應, 并與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吻合。考慮原因可能與糖尿病腎病患者營養不良、自身免疫力下降有關, 因此認為患者代謝紊亂也與之密切相關。
他汀類藥物屬于三羥基三甲基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抑制劑, 具有良好的調脂效果, 而且能夠改善患者內皮細胞功能, 對單核細胞黏附作用起到一定抑制作用, 進而發揮抗炎作用[5,6]。本研究1組糖尿病腎病患者在血液透析治療基礎上加用氟伐他汀,12周后血脂水平明顯下降。與治療前相比,其炎癥分子水平也有顯著降低。說明氟伐他汀在改善糖尿病腎病患者血液透析微炎癥狀態中可發揮一定作用。
綜上所述, 與非糖尿病腎病患者比較, 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癥狀態及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更高, 因此應注意預防和控制, 進一步促進患者良好預后。而口服氟伐他汀可有效降低患者微炎癥反應, 值得臨床推廣。
[1]陳江華.提升血液透析患者長期生存率所面臨的挑戰.中華腎病雜志,2012,12(15):145-146.
[2]陳明喆, 張瑩雯.大黃聯合辛伐他汀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癥狀態的影響.武漢大學學報,2012,3(14):218-221.
[3]鄭雪儉.他汀類藥物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癥狀態的改善及其作用機制.中國現代醫生,2013,11(16):104-106.
[4]葉曉蓮, 唐素瓊, 黃登鵬.尿毒清、阿托伐他汀對糖尿病腎病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癥反應的影響.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13,6(10):312-314.
[5]李海濤.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患者微炎癥狀態的比較及可定對微炎癥狀態的干預研究.蘇州大學學報,2011,9(18):98-100.
[6]張國玲.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癥狀態的相關性研究及ACEI類藥物的干預作用.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3,3(1):15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2.074
2014-10-11]
473000 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腎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