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俊麗
宮頸癌術后調強放療聯合同期化療68例臨床分析
于俊麗
目的探討宮頸癌術后調強放療(IMRT)聯合同步化療的臨床效果。方法108例宮頸癌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 術后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68例。對照組患者術后給予常規放療(6 MV線, 總劑量為45~50 Gy), 觀察組患者采用調強放療(6 MV線, 總劑量為45~50 Gy),所有患者同時聯合應用TP方案進行化療4次。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3、5年的生存率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術后1、3和5年生存率均高于對照組, 但術后1年和3年生存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而術后5年生存率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小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宮頸癌患者術后聯合應用調強放療和化療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減少不良反應, 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宮頸癌;調強放療;化療;生存率;不良反應
宮頸癌是女性生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 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僅次于乳腺癌[1]。術后給予放療聯合化療是治療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主要方法, 其效果優于單純放療。但是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 既往的三維適形放療術后大多數患者出現骨髓抑制、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腸炎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升高[2]。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飛速發展, 精確放療已經成為可能, 調強放療就是典型代表, 它既可以增加腫瘤區域的放射劑量, 又能夠減少正常組織器官的受照體積和放射劑量,使得放射性損傷大大減少[3]。本研究旨在探討宮頸癌術后調強放療聯合同期化療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06年1月~2009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08例宮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經術中病理確診為宮頸癌, 并接受手術治療。所有患者術后至少合并以下1種具有高危復發因素:①手術切緣陽性;②盆腔淋巴結轉移;③侵犯宮旁組織。排除有化療禁忌證以及合并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患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術后進行。將所有患者按照術后放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68例。對照組年齡26~68歲, 平均年齡(45.6±6.2)歲;病理分型為鱗癌34例, 腺癌4例,混合癌2例;腫瘤分期為ⅠA2 期4例, ⅠB1期26例, ⅡA1 期10例。觀察組年齡27~66歲, 平均年齡(45.2±6.8)歲;病理分型為鱗癌54例, 腺癌8例, 混合癌6例;腫瘤分期為ⅠA2 期10例, ⅠB1期42例, ⅡA1 期16例, 兩組患者年齡、腫瘤類型及腫瘤分期等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術后接受常規放療, 選擇BJ-6B、VARIAN23EX6MV醫用直線加速器在盆腔CT定位下設野, 前后對穿野照射,1.8~2.0 Gy/次, 每周5次, 放療時間為4~5周, 總劑量為45~50 Gy。觀察組患者術后給予調強放療。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PRIMUS Plus型雙光子直線加速器和CMS調強治療系統。患者取去枕仰臥位, 使用掃描層厚度為5 mm的CT多層連續掃描并傳入CMS調強系統中進行圖像重建, 畫出臨床靶體積, 主要包括宮旁組織、陰道殘端和腹主動脈胖淋巴結等區域, 之后向前后左右方向分別外放0.5 cm得到計劃靶體積(PTV), 勾畫出直腸、小腸、膀胱和股骨頭等器官。靶區:90%的等劑量面包繞95%~98%PTV;PTV接受115%劑量的體積 <5%, PTV外無115% 劑量曲線。危及器官限量:小腸V30<40%, 直腸V40<40%, 膀胱V40<40%, 股骨頭V40<5%, 腎V25<33%。1.8~2.0 Gy/次, 每周5次, 放療時間為4~5周, 總劑量為45~50 Gy。同時所有患者均采用TP方案化療, 紫杉醇70 mg/m2, 靜脈滴注, d1, 持續3 h;順鉑40 mg/m2, 靜脈滴注, d1;連續4次化療。治療期間定期復查血常規和肝腎功能, 記錄不良反應。正常組織的放療副反應按照美國腫瘤放療協作組標準進行評價,分為0~4級。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3、5年的生存率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生存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1、3和5年生存率均高于對照組, 但術后1年和3年生存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而術后5年生存率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生存率比較[n(%)]
2.2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對照組發生骨髓抑制0級9例,1級10例,2級8例,3級10例,4級2例;放射性膀胱炎0級8例,1級8例,2級9例,3級11例,4級4例;放射性直腸炎0級6例,1級11例,2級7例,3級12例,4級5例。觀察組發生骨髓抑制0級20例,1級24例,2級19例,3級7例,4級0例;放射性膀胱炎0級14例,1級19例,2級13例,3級7例,4級0例;放射性直腸炎0級12例,1級23例,2級12例,3級5例,4級2例。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小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手術是治療宮頸癌患者的有效方法, 尤其對于早期宮頸癌患者可以達到治愈的效果。而對于術后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合并盆腔淋巴結轉移、腫瘤分化較差以及陰道殘端陽性的患者)建議術后給予輔助性放化療鞏固效果[4]。宮頸癌術后腫瘤復發的根源常常在于盆腔的亞臨床病灶, 研究顯示45~50 Gy的照射劑量即可以有效達到局部控制的效果[5]。但同時也會對小腸產生不良影響, 導致放療術后放射性腸炎的發生率居高不下;此外膀胱炎和放射性直腸炎的發生率也很高, 使得放射劑量收到限制。近年來IMRT技術的出現使得精細放療成為可能, 它不但可以有效減少危及器官照射體積, 還有助于增加對腫瘤組織的照射劑量, 明顯提高局部控制率, 大大降低了術后放射性并發癥的發生率, 使得患者生活質量明顯得到改善, 術后生存率也大大提高。本研究顯示,調強放療組患者術后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均高于對照組, 但術后1年和3年生存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而術后5年生存率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小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宮頸癌患者術后聯合應用調強放療和化療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減少不良反應, 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黃曼尼.宮頸癌根治手術后輔助調強放療(IMRT)的臨床觀察.癌癥進展,2011,9(1):89-93.
[2]許曼, 魏麗春, 石梅, 等, 宮頸癌術后放射治療232例回顧性臨床分析.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1,18(16):1286-1289.
[3]克利福德 .實用腫瘤調強放射治療.第2版.馮平柏, 譯.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326-332.
[4]張震, 彭紅華, 張曦, 等.同步放化療與序貫放化療對中晚期宮頸癌療效的對比研究.中國醫藥導報,2011,8(14):30-31.
[5]陳靜, 丁乾, 羅嗚, 等.宮頸癌調強放射治療的臨床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41(3):353-35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2.087
2014-10-16]
475003 河南省開封市腫瘤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