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幫 魏娟玲
康復醫療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康復治療的效果觀察
劉旭幫 魏娟玲
目的探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康復治療的效果觀察。方法75例AMI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38例)和對照組(37例), 兩組均給予常規對癥治療, 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治療。觀察兩組患者出院后6個月的再梗死、再住院、死亡和體力狀況。結果觀察組患者出院6個月再梗死2例(5.26%)、再住院發生率3例(7.89%)以及病死率2例(5.26%)均低于對照組, 并且體力狀況也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AMI患者住院康復治療可以有效降低再梗死、再住院發生率以及病死率, 促進體力恢復, 提高治療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康復治療;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以急性循環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種缺血性心臟病。近年來AMI的發病率逐漸升高, 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 增加社會和家庭負擔[1]。國內外研究發現, AMI患者早期進行康復運動訓練可以改善預后, 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 盡可能恢復患者體力, 提高生活質量[2]。本研究通過對AMI患者住院期間進行康復治療并觀察效果, 為AMI的康復治療提供臨床依據。
1.1 一般資料2012年9月~2013年6月收入本院AMI患者75例, 均經心電圖和心肌酶學檢查確診, 男51例, 女24例,年齡36~72歲, 平均年齡(60.16±10.28)歲, Killip功能分級均為I~Ⅱ級, 梗死部位包括前壁33例, 后壁27例和復合15例。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38例)和對照組(37例), 觀察組患者Killip功能分級均為I級20例, Ⅱ級18例, 梗死部位包括前壁16例, 后壁15例和復合7例, 對照組患者Killip功能分級均為I級21例, Ⅱ級16例, 梗死部位包括前壁17例, 后壁12例和復合8例,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功能分級和梗死部位等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AMI治療, 如符合早期溶栓指征的給予靜脈溶栓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在住院期間給予康復治療, 具體內容如下[3]:第1天患者絕對臥床休息, 第2天由醫護人員被動活動上肢關節, 第3~5天進行床上坐起訓練, 由1 h/次,2次/d逐漸增加時間和次數,并進行床上洗手、洗臉、刷牙、進食等活動, 第6~10天進行站立和室內慢走訓練, 并循序漸進增加康復訓練量, 并進行梳頭、床邊大小便等活動, 第11~14天進行走廊散步訓練,可緩慢登樓梯, 并進行更衣、洗澡等活動, 第15~21天根據患者情況, 由醫護人員陪護進行院外散步, 模擬出院活動。如果患者在康復治療中出現頭昏、心悸、呼吸困難、面色蒼白以及心率、血壓明顯升高等情況時, 應立即暫停或暫緩增加活動量, 待患者穩定后再繼續進行康復治療。
1.3 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出院6個月再梗死、再住院和死亡情況, 并詢問患者體力狀況, 包括較差、一般和良好3個等級,較差:任何體力活動都可引起身體不適, 一般:體力活動受限制, 可能出現疲乏、心悸或者呼吸困難等;良好為一般的體力活動不受限制, 不會引起疲乏、心悸或呼吸困難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效果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出院6個月再梗死發生率2例(5.26%)、再住院發生率3例(7.89%)以及病死率2例(5.26%)均低于對照組, 觀察組患者體力狀況也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效果的比較 [n(%)]
現階段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 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逐漸增高, 尤其是AMI發病率也呈增高趨勢, 傳統AMI治療要求患者絕對臥床休息, 主要是因為患者早期運動可能會加重心臟負荷, 引起心功能異常等多種并發癥的發生[4]。但是長期臥床休息會影響循環血量、肺容量和肌肉收縮力, 增加血液粘度, 同時也會使患者出現悲觀等消極情緒, 延長預后恢復時間[5]。早期住院期間康復治療一方面可以促進患者側枝循環建立, 提高患者運動耐量, 恢復心功能, 另一方面還可以改善患者心理狀態, 減輕緊張和焦慮等情緒的影響, 增加康復治療的信心[6]。
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出院6個月再梗死2例(5.26%)、再住院發生率3例(7.89%)以及病死率2例(5.26%)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并且觀察組患者體力狀況也明顯優于對照組,這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7], 提示AMI患者在住院期間給予康復治療后, 可以有效提高AMI患者射血分數等指標, 改善心臟功能, 促進血液循環、肺容量以及肌肉功能的恢復, 并可以顯著減少心絞痛等一系列并發癥的發生, 能夠降低患者出院后再梗死、住院和病死率等情況的發生, 同時有效的住院恢復治療還可以提高患者體能儲備, 有效促進生活和社會活動能力的恢復, 對AMI患者起到改善預后以及提高生存質量的作用[8,9]。
綜上所述, AMI患者在住院期間給予康復治療, 可以有效降低再梗死、再住院發生率以及病死率, 促進恢復體力狀況, 提高治療效果。
[1]高占義, 曹繼偉, 李娜, 等. 康復治療對老年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的影響. 中國臨床研究,2012,25(3):238-239.
[2]熊秀芳.100例老年心肌梗死恢復期的臨床護理干預. 中國醫藥科學,2014,4(12):142-143.
[3]馬壯, 吳軍. 早期運動康復訓練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6):3028-3029.
[4]葉清維. 早期康復護理對60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影響.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14,23(13):126.
[5]吳春華, 莫婉玲, 姚秀歡. 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間生活質量的影響.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4,20(3):408-411.
[6]曾子健, 陳碰玉, 柴蘇桓.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康復治療遠期療效的隨訪分析. 中國現代醫生,2011,49(18):190-191.
[7]胡鳳英, 孔愛華.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復治療的臨床觀察. 醫學綜述,2013,19(3):555-557.
[8]張錦華. 探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運動護理康復的效果. 中國醫藥指南,2013,11(6):348-349.
[9]廖新學, 馬虹, 董吁鋼, 等. 早期康復治療對無并發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變異性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3,18(3):153-15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2.155
2014-10-20]
450012 鄭州人民醫院心內一科 (劉旭幫);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超聲科(魏娟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