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輝 裴玉萍 孫敏
早期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療效評價
李宇輝 裴玉萍 孫敏
目的分析腦卒中患者實施早期康復治療對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方法96例腦卒中患者, 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 各48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方法, 研究組在此基礎上予以早期康復治療, 分析對比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結果治療后, 研究組患者應用改良Barthel指數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分, 研究組評分為(68.7±5.3)分明顯優于對照組(45.7±5.2)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實施早期康復治療可以改善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腦卒中;早期康復;運動功能;生活質量
急性腦卒中為神經系統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多發性病變,中青年群體具有越來越高的發病率, 近幾年因為腦卒中臨床治療方法達到明顯提高, 腦卒中引發死亡率明顯降低。由于其致殘率較高, 對患者工作生活造成極為嚴重影響, 使得患者家庭及社會負擔明顯上升, 所以合理治療方法在臨床中具有較為重要作用。本文選取96例腦卒中患者, 分析早期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96例腦卒中患者, 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 每組4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腦梗死相關診斷標準, 且同時經過頭顱 CT 、MRI確診;患者均屬于頸內動脈系統腦梗死類型;均為首次發病,無明顯神志障礙;受教育程度均為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 且可以獨自進行答卷處理。排除標準:經溶栓治療后腦梗死;既往存在腦血管病變;存在嚴重智力障礙者。研究組中男25例, 女23例, 年齡50~78歲, 平均年齡(59.6±4.8)歲。對照組中男24例, 女24例, 年齡51~79歲, 平均年齡(60.3±4.4)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常規腦卒中治療, 包括活血化瘀藥物、降壓、降糖藥物、促進腦細胞代謝藥物等, 同時聯合常規護理。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實施早期康復治療, 當患者病情穩定, 且神經病學體征停止進展的2~6 d開始,1次/d,45 min/次, 共持續8周, 而且應告知家屬積極進行相關配合。具體方法為:按照床上良肢體位擺放(健側、患側、仰臥位);定時變換體位;進行關節主動及被動運動;早期進行坐位平衡及坐位訓練;日常行走及活動訓練;對語言功能障礙的患者, 開展針對性的構音障礙、失語、言語失用以及吞咽困難矯治訓練;對于記憶障礙的患者, 可以使用圖片、實物等物品鍛煉患者記憶功能;通過按摩患者的足三里、合谷等穴位進行中醫治療;心理干預:腦梗死患者以老年人為主, 其疾病有較高突發性, 所以患者往往存在煩躁不安、失眠、緊張等不良情緒變化。在康復治療中應及時調整患者思維, 改善不良情緒, 告知家屬主動與患者接觸, 多些安慰關心、保持患者開朗樂觀情緒、樹立信心。
1.3 療效判定標準[1]隨訪3 個月, 應用改良 Barthel指數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進行評判。內容包括:穿衣、進食、翻身、轉移等日?;顒拥脑賹W習以及訓練, 輔助具、自助具的使用訓練及健肢代償、代替等相關訓練。量表總分100分, 評分>60分判定為生活基本自理;60~40分判定為中度功能障礙, 且生活部分依賴;40~20分判定為重度功能障礙, 生活具有較高依賴性;<20分為完全殘疾, 且生活完全依賴。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對比 (±s, 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對比 (±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48 44.5±3.5 68.7±5.3a對照組 48 44.2±3.6 45.7±5.2
腦卒中對人類生命健康造成極為嚴重危害, 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等特點, 給患者家庭以及社會帶來沉重的精神負擔及經濟負擔。有資料指出, 我國每年新發腦卒中患者達到200萬人, 死亡患者達到150萬人, 存活600~700萬患者中, 致殘率達到75%[2]。
現代社會主要以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為主, 臨床醫學治療主要針對患者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等方面的治療,使患者身心均恢復健康, 直至融入社會生活中。腦卒中患者主要在于自身高級中樞神經系統出現損傷, 導致肢體及感覺功能障礙發生, 嚴重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颊呷绻胍胤导彝ヒ约吧鐣? 就至少應具備最大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其中ADL是人們在家庭以及社區中可以維持適應以及生存環境的需要每日多次進行的活動能力, 其為最具有共性、最基本的活動能力, 同時可以反映患者生存質量[3]。
早期康復訓練能夠加強患者日常的生活能力和肢體運動功能, 功能訓能夠提高中樞神經系統恢復能力, 通過多次對外周刺激進行感受, 誘發機體合理應答;腦卒中后, 患者大腦皮層受到損傷, 功能可以進行重組;通過進行運動再學習訓練, 能夠使得感覺運動皮層的長時程電位。針對腦梗死患者實施早期治療, 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 提高生活以及運動能力, 而且可以減少并發癥幾率。康復訓練治療是以綜合手段為主的醫學治療方式[4], 恢復患者喪失功能或者受限制的肢體能力, 促使其重返社會, 使患者的生活及工作能力最大限度的恢復至正常水平, 通過應用神經促通技術,可以誘使來自于皮膚、關節深淺感受器大量信息的運動, 加速患者大腦皮質功能重組, 促進功能康復。在進行康復訓練治療時, 注意由簡入繁, 循序漸進, 必要時實施預防性康復,通過采取預防性措施, 使得受損功能加快恢復速度, 而且能夠避免出現各類并發癥。練習時依據患者實際情況, 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防止肌肉萎縮以及功能退化。早期康復一個顯著特點還在于可以縮短治療時間、減少住院總時間、減輕患者的心理及經濟壓力。經本文研究可知, 研究組在治療后Barthel指數評分明顯增加, 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早期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具有明顯改善作用, 值得臨床應用。
[1]朱瑞芳.康復護理訓練對老年腦卒中患者療效的影響.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1):15-16.
[2]劉欣.腦卒中混著早期康復訓練的護理體會. 中國醫學創新,2010,7(29):136-137.
[3]趙麗, 趙朝陽.腦卒中的早期康復治療體會.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0(4):336-337.
[4]孟書利.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黑龍江醫藥,2012,25(4):611-61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2.156
2014-10-30]
450000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神經內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