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巧琴
(宜興 214221)
淺談“虎虎生威”的文化淵源及藝術魅力
楊巧琴
(宜興 214221)
“虎虎生威”秦權傳統造型,壺形似鐘穩重沉著,蓋與壺身渾成一體,蓋的順著鐘形蓋面弧度拱起做橋形鈕,流向上微屈力感十足,把則呈大橢圓形,壺底內凹。赭紅色澤溫和中正,形制樸素敦厚,古雅大方。
虎虎生威;文化;造型;陶土
太湖之濱的宜興,是竹的海洋,茶的綠洲,洞的天地,陶的古都。這里的紫砂壺聚天地之靈氣,集藝術與傳統工藝于一身,是中華藝術寶庫中璀璨的明珠。紫砂器濫觴于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如日中天,經久不衰。一把好的紫砂壺,不僅是藝人的信手天工,有時還有文人墨客的詩書畫印。
紫砂陶藝的創新必須立足于傳統,植根于傳統。古老的民族文化是我們創作的源泉,想我泱泱華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浩瀚之海,蕩盡了多少世事滄桑,積聚了多少英魂烈骨,才換來如今的意氣風發,傲岸挺立的中華氣概,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這怎能不讓一個中國人感到萬分欣喜和自豪,筆者手中雖然只做著一寸見方的紫砂壺,卻也忍不住將我們偉大民族的精魂勇魄融進那一層薄薄的泥土中。
紫砂作品的優美造型,是依托精湛的制作技藝來完成的。一把完美的紫砂作品,壺身要和順挺括、線條流暢、壺嘴壺把舒曲自然,似若生成;壺蓋則如人之冠,要得體,口蓋直而緊,雖然傾側但無落帽之憂;嘴眼外小而內錐,可無窒塞不通之弊。“克蓋”與壺身必須和諧統一,具有活潑自然的節奏感;“截蓋”要蓋與壺合則成一整體,不能參差不齊;“嵌蓋”則嵌納于壺身,以嚴密、合縫、通轉而不容絲發為上。此以外,各部位的細部,銜接要干凈明快,塑件要形象逼真,精雕細作,裝飾要畫龍點睛,相得益彰,以及砂料燒成等等。以上要求必須迫使壺藝創作者,要熟練掌握紫砂工藝中的各個技術要領。沒有扎實的基本功、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構思,也只能是紙上談兵,最完美的造型設計,也無法表達的淋漓盡致。
秦統一六國后統一了度量衡,“權”就是用來稱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權”壺就是仿其外型。誰最早創制了秦權壺,不得而知。最早“秦權壺”采用的是環耳形把手。后來不知何人所為,改成了龍形把手。龍之于中華文化,有著數不盡的故事。《山海經海內經》中說,禹的父親鯀,為了給百姓治水,私自竊取了上天的息壤,被天帝殛殺于羽山之野,終年不見天日,只有叫做燭龍的神龍,口銜蠟燭,帶來一線光明。鯀死后精魂不散,尸體三年不腐,天帝怕他復活,派人帶“吳刀”為鯀剖腹。在鯀的軀體被剖開的時候,從他腹中跳出一條虬龍,盤曲騰空,這就是鯀的兒子大禹。而鯀的尸體也同時化為一條黃龍,沉入羽淵。另外,在大禹治水過程中也得到了應龍的幫助,進而奠定了夏朝建立的基礎……秦權為壺,氣度泰然,剛正不阿。光面古拙中意象萬千,顧老更是將秦權做成了素器的巔峰典范。
“虎虎生威”秦權傳統造型,壺形似鐘穩重沉著,蓋與壺身渾成一體,蓋的順著鐘形蓋面弧度拱起做橋形鈕,流向上微屈力感十足,把則呈大橢圓形,壺底內凹。赭紅色澤溫和中正,形制樸素敦厚,古雅大方。
“虎虎生威”壺面采用泥繪形式,虎的形象躍然紙上,生動不凡。畫面頭部圓眼、大鼻、耳朵方圓、腿部線條彎曲,腳爪微微向上翹起,用曲折的弧形線,盡情地把關節主要活絡胛骨都表現出來。整壺有王者風范,不怒自威,猶如六合在握,穩守金湯,實乃壺之王者。
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用靈動的藝術語言抒發情懷和感悟,能油然而生的藝術感染力。而不是機械地生產出一個個規整劃一的產品,宛如蠟質美女,光線之下少了靈魂,因而,制壺者在創作中,需要在心靈觸動中有感而發,才能脫卻匠氣步入藝術殿堂。紫砂壺的藝術首先是要掌握泥性、燒制溫度、精熟各種傳統造型等基本制作技巧,才能自由、流暢、準確地通過作品表達心中的思想。
紫砂陶土經過焙燒成陶,稱為“火的藝術”,根據分析鑒定,燒結后的紫砂茶壺,既有一定的透氣性,又有低微的吸水性,還有良好的機械強度,適應冷熱急變的性能極佳。即使在百度的高溫中烹煮之后,再迅速投放到零度以下冰雪中或冰箱內,也不會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