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鋒
關節鏡下手術治療復發性髕骨脫位臨床觀察
胡建鋒
目的探討關節鏡下手術治療復發性髕骨脫位的臨床療效。方法64例復發性髕骨脫位患者, 均在關節鏡下行手術治療, 并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本組患者手術均獲成功, 且所有患者均獲隨訪, 術后所有患者均康復,64例患者均未發生髕骨再脫位現象, 且患者髕骨傾斜實驗及恐懼時間均呈陰性, 術后患者Q角度、IKDC膝關節功能主觀評分及Lysholm膝關節功能綜合評分和治療前比較均有較大改善(P<0.05)。結論在關節鏡下對復發性髕骨脫位手術治療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且具有創傷小、患者康復快等優點, 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應推廣應用。
關節鏡;復發性髕骨脫位;手術治療
復發性髕骨脫位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膝關節疾病, 其極易導致患者發生慢性關節疼痛, 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及膝關節正常發育[1]。臨床上通常將手術作為治療該病的常用方式, 但傳統的手術治療并未取得較好的效果。因此, 臨床上仍需繼續探討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近些年來, 臨床上逐漸將關節鏡下手術治療應用于復發性髕骨脫位的治療中, 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次研究為探討關節鏡下手術治療復發性髕骨脫位的臨床療效, 對接收的64例行關節鏡下手術治療的復發性髕骨脫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間接收的64例復發性髕骨脫位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 其中男22例, 女42例, 患者年齡最小12歲, 最大19歲, 平均年齡(15.2±3.0)歲;其中34例患者為左膝,30例患者為右膝,脫位次數最少為2次, 最多為6次, 平均(3.1±1.1)次;本組患者中2例患者關節松弛度為Ⅰ度,38例患者為Ⅱ度,24例患者為Ⅲ度。本組64例患者入院后均行髕骨傾斜實驗及恐懼實驗, 且患者實驗結果均呈陽性。
1.2 方法 本組64例患者均在關節鏡下行軟組織手術治療, 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于關節鏡下對患者膝關節情況進行探查, 術后發現26例患者合并半月板損傷,16例患者為中外側損傷,10例患者為內側損傷, 術中修復后患者均為髕骨軟組織損傷。在關節鏡下了解患者髕骨軌跡,然后行髕骨外側支持帶松解, 直視下利用等離子刀將股外側肌遠端1/3到脛骨結節處的支持帶松解到皮下, 術中認真觀察髕骨關節活動軌跡, 并以軌跡為對內側支持帶松緊度進行調節。于脛骨結節遠端至髕骨內側切開適當大小的切口, 對脛骨結節、髕腱及中下部支持帶進行暴露, 選取下連接髕腱的脛骨結節, 并對髕骨在脛骨結節內下方的位置進行固定,然后再該處取相同性狀的楔形骨塊, 并將其植入脛骨結節處,并利用2枚螺釘對連接髕腱的脛骨結節進行固定。將內側中下部支持帶切開, 利用小拉鉤將皮膚縱向拉開, 并利用組織剪剪開中上部分部支持帶, 然后對支持帶進行折疊縫合, 合理調節支持帶松緊度, 使其達到最佳情況。
術后利用石膏或關節定位器對患者膝關節進行固定, 將其固定為伸直狀態, 固定時間應控制在4周左右, 第5周可指導患者進行早期肌肉收縮訓練, 不做抬腿動作, 以促進股四頭肌恢復, 且第5周時可換軟護膝, 同時可指導患者進行膝關節彎曲運動,8周后可將軟護膝拿掉, 并指導患者進行下肢運動練習, 直到患者關節運動正常。治療后對患者進行為期12個月的隨訪。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本組64例患者治療前后Q角度、IKDC膝關節功能評分及Lysholm膝關節功能綜合評分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患者手術均獲成功, 且所有患者均獲隨訪, 術后所有患者均康復,64例患者均未發生髕骨再脫位現象, 且患者髕骨傾斜實驗及恐懼時間均呈陰性, 術后患者Q角度明顯低于治療前,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患者、IKDC膝關節功能主觀評分及Lysholm膝關節功能綜合評分均明顯高于治療前,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64例患者膝關節功能比較( -x ±s)
復發性髕骨脫位是臨床上常見的膝關節疾病, 患者以兒童居多, 其極易導致患者發生慢性關節疼痛現象, 且極易導致患者發生長期膝關節疼痛、脫位感、腫脹、絞鎖、不穩定等癥狀, 從而極易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及正常生活造成影響[2]。該病采用保守治療通常難以取得明顯療效, 因而通常需行手術治療。然而由于該病涉及多種并發因素及解剖因素, 比如內側支持帶松弛、外側支持帶緊張等, 因而通常需行手術治療進行糾正, 以確保兒童正常發育。但因兒童骨骺尚未閉合,傳統的軟組織平衡及骨髂手術極易對患兒骨骺造成損傷, 因而臨床上通常將軟組織手術應用于復發性髕骨脫位的治療中,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其仍具有較高的復發率[3]。近些年來, 臨床上逐漸將關節鏡下軟組織手術應用于該病的治療中。該治療方式相對于傳統手術而言具有以下幾種優點:①通過關節鏡操作者可直觀的觀察患者關節部位, 可準確清晰的了解患者關節內組織損傷情況, 并可一次為依據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使治療更加具有針對性。②該治療方式具有創傷小等優點, 可有效的減少對患者造成的損傷,有利于患者接受。③術中操作者可以對手術進展情況實施觀測患者髕骨關節的運動軌跡, 可有效的對矯正效果進行評估。④術中通過關節鏡下觀察及操作可及時發現半月板及韌帶損傷情況, 并可給予患者有效的治療。因此, 將關節鏡下手術治療應用于復發性髕骨脫位的治療中必將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本組患者手術均獲成功, 且所有患者均獲隨訪, 術后所有患者均康復,64例患者均未發生髕骨再脫位現象, 且患者髕骨傾斜實驗及恐懼時間均呈陰性, 術后患者Q角度、IKDC膝關節功能主觀評分及Lysholm膝關節功能綜合評分和治療前比較均有較大改善(P<0.05)。這就表明在關節鏡下對復發性髕骨脫位可取的較好的效果, 且具有創傷小、患者康復快等優點, 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應推廣應用。
[1]陳剛, 葉永杰, 銀毅, 等.關節鏡下髕骨支持帶調整術治療青少年復發性髕骨脫位的近期療效.中國內鏡雜志,2014,20(1):38.
[2]趙甲軍, 黃遂柱.自體半腱肌腱游離移植重建內側髕股韌帶治療兒童復發性髕骨脫位.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0(21):1997.
[3]周紅星, 李欽宗, 張保健, 等.關節鏡下自體腘繩肌腱重建內側髕股韌帶治療復發性髕骨脫位.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2,26(6):68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7.038
2014-12-29]
461500 河南省長葛衛生職業中等專業學校附屬醫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