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玉珍
超聲多普勒成像在肝癌及肝血管瘤鑒別診斷中的價值
譚玉珍
目的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成像在肝癌及肝血管瘤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肝癌、肝血管瘤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經肝臟穿刺病理活檢或手術治療證實肝癌45例, 肝血管瘤51例,對所有患者進行腹部肝區二維超聲聯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 觀察超聲檢查在肝癌與肝血管瘤中的鑒別診斷能力, 并比較肝癌與肝血管瘤的超聲影像特征。結果超聲檢出肝癌41例(91.11%), 肝血管瘤46例(90.20%), 確診率達90.63%, 與病理證實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肝癌與肝血管瘤患者肝臟腫塊的形態、血供及血流參數等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多普勒超聲檢查依據肝癌及肝血管瘤的不同影響特征進行診斷, 可準確鑒別肝癌與肝血管瘤, 具有臨床應用及推廣價值。
超聲多普勒;肝癌;肝血管瘤;鑒別診斷
我國是原發性肝癌的高發國家, 常見于中年男性患者,同時也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1]。對于肝癌臨床上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 肝癌一旦進展為中晚期患者生存時間將急劇縮短, 臨床統計表明全球范圍內肝癌致死率已達惡性腫瘤致死中的40%~50%。因此在早期進行診斷及治療干預對延長患者生存周期及改善疾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但在早期原發性肝癌與肝血管瘤應用常規的輔助檢查設備難以有效鑒別, 導致誤診、漏診及病情延誤進展的發生[2]。本組實驗為探討超聲多普勒成像技術在肝癌及肝血管瘤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篩選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本院就診治療的肝癌、肝血管瘤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經肝臟穿刺病理活檢或手術治療證實, 肝癌45例作為肝癌組, 肝血管瘤51例作為肝血管瘤組。其中肝癌組男34例, 女11例,年齡47~72歲, 平均年齡(62.5±2.7)歲;肝血管瘤組男35例,女16例, 年齡51~70歲, 平均年齡(59.4±2.6)歲。所有患者均經肝臟穿刺病理活檢及手術治療確診為原發性肝癌與肝血管瘤病, 其中肝癌組腫塊數目為103個, 肝血管瘤組腫塊112個。
1.2 實驗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或病理活檢前行超聲檢查,采用本院GE-Voluson E8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腹部肝區超聲檢查, 采取二維超聲聯合彩色多普勒超聲腹部檢查模式, 選取腹部凸陣電子變頻探頭, 探頭頻率范圍3.5~4.5 Hz,患者取仰臥位并充分暴露腹部, 首先應用二維超聲觀察肝臟腫塊的位置、大小、形態、回聲、與周圍組織黏膜的關系以及邊界等, 后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肝臟腫塊周邊及內部的血流信息, 應用二維超聲定位肝固有動脈及門靜脈位置后應用多普勒超聲測量患者肝固有動脈峰值流速、最小流速以及門靜脈流速, 血流動力學信息的采集需測量3次以上后取平均值為最終結果。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肝癌與肝血管瘤的鑒別診斷結果 統計超聲應用鑒別診斷肝癌與肝血管瘤的結果并比較, 超聲檢查確診肝癌與肝血管瘤結果與病理證實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肝癌與肝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對比 比較肝癌與肝血管瘤超聲影像結果, 肝癌與肝血管瘤患者肝臟腫塊的形態、血供及血流參數等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肝癌與肝血管瘤的超聲診斷結果[n(%)]
表2 肝癌與肝血管瘤的超聲影像特征比較(±s)

表2 肝癌與肝血管瘤的超聲影像特征比較(±s)
注:肝癌與肝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比較,aP<0.05
特征影像 肝癌 肝血管瘤形態 不規則 規則邊界 模糊 清晰回聲 內部回聲不均勻 腫塊內回聲均勻腫塊及周邊血供 豐富 不豐富肝固有動脈峰值流速(cm/s) 98.36±2.13 69.58±3.55a肝固有動脈最小流速(cm/s) 32.05±1.66 24.63±1.17a門靜脈流速(cm/s) 11.53±1.94 15.62±2.26a
原發性肝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 該病具有起病急驟, 病情發展迅速, 晚期肝癌患者確診后可在數月內死亡, 并且對于中期肝癌患者如不及早干預治療, 患者病死率同樣較高, 臨床研究表明肝癌的早期診斷及手術治療是延長患者生存率、提高手術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3]。MRI、螺旋CT等均可作為肝癌的常規輔助診斷檢查手段, 但肝癌早期與肝血管瘤影像學及臨床表現無明顯差異, 導致肝癌與肝血管瘤的誤診、漏診率較高[4]。
本組實驗研究結果表明, 采用超聲多普勒成像技術可準確鑒別肝癌與肝血管瘤病, 并且二者的常規超聲及多普勒超聲影像結果比較存在顯著差異, 以腫塊的形態、累計范圍及血流參數等比較最為顯著。通過實驗回顧分析, 肝血管瘤是一種常見的良性肝臟腫瘤, 不會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產生影響, 一般肝血管瘤患者不需進行手術治療, 而本組實驗中肝血管瘤的超聲特征影像表現為腫塊形態規則并且邊界清晰, 這與肝血管瘤的生長緩慢、血供不豐富有關, 而肝癌為浸潤性生長, 腫瘤血供豐富, 并且易壓迫、侵襲周圍組織器官, 并且肝癌腫塊的血供主要由肝固有動脈與門靜脈聯合供應, 而隨著病情的進展腫塊的血供則主要由肝固有動脈提供, 因此肝癌患者的肝固有動脈血流速度較肝血管瘤快, 肝固有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異常。同時據此可進行假設猜想, 依據肝固有動脈、門靜脈與肝癌病灶的血供關系可初步評估患者肝癌進展的病情程度, 以提高肝癌的檢出率及超聲多普勒對肝癌病情評價能力, 這有待于進一步的臨床實驗證實[5]。
綜上所述, 采用多普勒超聲檢查依據肝癌及肝血管瘤可依據肝臟腫塊的形態、累計范圍、回聲及血供特點進行鑒別診斷, 可實現肝癌與肝血管瘤的準確鑒別及病情評估, 具有臨床應用及推廣價值。
[1]方靚, 陳悅, 王文平, 等. 超聲與聲彈性成像技術在診斷肝血管瘤中的價值. 腫瘤影像學,2014,23(1):45-49.
[2]錢曉莉, 司芩, 仝威, 等. 超聲造影對肝硬化合并肝內局灶性小病灶的診斷價值. 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1,13(3):158.
[3]毛麗娟, 王文平, 丁紅, 等. 肝腫瘤動態三維超聲造影與二維超聲造影的比較研究 .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2,21(2):133-137.
[4]王文平. 超聲造影在肝臟良性局灶性病變診斷中的應用. 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08,5(1):6-9.
[5]吳嘉興, 梅銘惠.CT灌注成像在肝癌診斷中的應用.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0,16(8):634-63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6.012
2014-12-18]
512100 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