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 馮來會 臧文舉 臧衛平
癥狀性頸動脈狹窄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的影響
張愛玲 馮來會 臧文舉 臧衛平
目的探討癥狀性頸動脈狹窄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的臨床影響。方法對165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均合并癥狀性頸動脈狹窄, 按照狹窄程度分為輕度或無狹窄組89例、中度狹窄組37例、重度狹窄組39例, 探討狹窄程度對急性腦梗死預后的影響。結果重度狹窄組神經功能惡化占33.3%, 顯著高于中度狹窄組13.5%與輕度或無狹窄組3.4%, 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重度狹窄組生活嚴重受限占64.1%, 顯著高于中度狹窄組43.2%與輕度或無狹窄組27.0%,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癥狀性頸動脈狹窄特別是重度狹窄會導致患者神經功能惡化,導致不良轉歸風險加大, 對預后有嚴重影響, 因此需采取積極治療以對短期預后進行改善。
癥狀性頸動脈狹窄;急性腦梗死;預后
臨床將頸動脈狹窄(CAS)劃分為無癥狀性與癥狀性兩種,前者臨床表現主要為腦部缺血癥狀, 例如耳鳴、頭昏、視物不清或者頭痛等, 若嚴重則會誘發急性腦梗死, 并出現失語、偏癱等癥狀[1]。有學者經研究后報道, 由于頸動脈粥樣硬化誘發的頸動脈狹窄密切關聯于腦梗死, 屬于重要影響因素。但是目前臨床較少研究癥狀性頸動脈狹窄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的臨床影響。本文現具體分析, 選取165例急性腦梗死患者, 均行血管影像檢查, 將詳細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165例作為研究對象,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腦梗死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義會議通過的臨床標準, 且發病至入院時間在3 d以內。排除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者心源性梗死患者。165例患者中男91例, 女74例;年齡49~78歲, 平均年齡(61.9±5.7)歲。所有患者均行全腦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或者頸動脈超聲確診為癥狀性頸動脈狹窄, 按照狹窄程度分為輕度或無狹窄組89例、中度狹窄組37例、重試狹窄組39例。三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影像學檢查 所有患者于入院后7 d內行頸動脈血管影像學評估, 結合患者經濟條件、病情嚴重程度以及意愿等給予DSA、頸動脈超聲或者CTA檢查, 對頸動脈狹窄程度進行評估。重度狹窄定義為頸動脈狹窄在70%及其以上, 中度狹窄則為頸動脈狹窄在50%~69%, 輕度或者無狹窄則定義為50%以下或者沒有狹窄現象。
1.3 觀察指標 觀察三組患者預后情況, 例如神經功能惡化、卒中復發、癲癇樣發作、生活嚴重受限以及死亡情況等。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三組患者預后情況對比, 重度狹窄組神經功能惡化占33.3%, 顯著高于中度狹窄組13.5%與輕度或無狹窄組3.4%,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重度狹窄組生活嚴重受限占64.1%, 顯著高于中度狹窄組43.2%與輕度或無狹窄組27.0%, 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預后情況對比[n(%)]
頸動脈即心臟血液向頭面頸部流通時經過的主要血管,為腦部重要供血血管。頸動脈狹窄病因較多, 其中90%以上由頸動脈粥樣硬化導致, 其次則為血管壁發育不良以及大動脈炎癥[2]。頸動脈狹窄于老年人中多發, 且受到吸煙、高血壓以及高血脂等因素的影響血管老化速度快, 血管內壁沉積較多鈣質或者脂質, 形成粥樣硬化斑塊且為“水垢”樣, 導致頸動脈逐漸無彈性, 若病情嚴重斑塊會向血管腔內突入進而誘發CAS。且CAS還密切關聯于缺血性腦卒中, 導致腦梗死發病率上升。CAS對腦梗死預后產生影響的主要機制為兩個方面:①狹窄動脈遠端的供氧與供血量在逐漸減少, 且血流動力學影響程度與狹窄程度正相關, 神經功能若有較差的供氧、供血功能則與供氧、供血功能優良的再通血管支配區相比其恢復神經元的功能更差。②CAS誘發腦梗死后, 不僅梗死區會出現腦血流量下降現象, 其他部位也會減少腦血供,對大腦功能活動與結構產生影響[3]。
本研究顯示, 重度狹窄組神經功能惡化占33.3%, 顯著高于中度狹窄組13.5%與輕度或無狹窄組3.4%, 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重度狹窄組生活嚴重受限占64.1%, 顯著高于中度狹窄組43.2%與輕度或無狹窄組27.0%, 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頸動脈重度狹窄會對腦梗死近期神經功能的恢復情況與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 且還會導致神經功能衰退惡化, 故而其預后更差。對于此類患者應積極給予抗凝治療或者抗血小板治療, 以降低由于CAS導致腦梗死患者復發腦卒中的幾率。于患者發病早期采用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可對血流動力學障礙予以有效改善, 降低腦缺血性損傷, 促進神經功能恢復[1]。
綜上所述, 癥狀性頸動脈狹窄特別是重度狹窄會導致患者神經功能惡化, 導致不良轉歸風險加大, 對預后有嚴重影響, 因此需采取積極治療以對短期預后進行改善。
[1]方傳勤, 吳小三. 癥狀性頸動脈狹窄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短期預后的影響.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6(3):233-236.
[2]黃建敏, 簡崇東, 唐雄林, 等. 腦梗死伴頸動脈狹窄老年患者血清中核因子-κB和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的變化及意義.基礎醫學與臨床,2011,31(12):1394-1395.
[3]劉斌, 田冉, 高端, 等. 同型半胱氨酸代謝酶MTHFR、CBS、MS基因多態性與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狹窄的相關性.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1,21(33):4103-410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6.026
2014-12-17]
450003 鄭州人民醫院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