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漫麗 羅佩宜 江帆
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聯合陰道鏡檢查對宮頸癌篩查的價值
謝漫麗 羅佩宜 江帆
目的分析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TCT)聯合陰道鏡檢查對宮頸癌篩查的價值。方法400例疑似宮頸病變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200例。對照組行陰道鏡宮頸活檢, 觀察組則在陰道鏡宮頸活檢上實施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 兩組診斷結果均以病理診斷結果為參照;對比兩組陽性檢出率。結果對照組診斷符合率為53.0%低于觀察組的72.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宮頸癌診斷篩查方法中, 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聯合陰道鏡檢查方案對宮頸癌篩查效果顯著, 可作為臨床診斷首選方案。
陰道鏡;宮頸癌;液基薄層細胞學;診斷
在婦科腫瘤分型中, 宮頸癌是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 早期確診不僅可治愈, 還可有效預防, 所以臨床早期診斷對于控制宮頸癌死亡率具有極為積極的意義。在宮頸病變篩查手段中, 宮頸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thinprep cytologic test, TCT)是其中重要一種, 但由于該診斷技術可能受到檢測人員主觀因素影響, 進而導致宮頸上皮內病變被低估, 或有可能過度診斷反應性改變[1]。本文研究TCT聯合陰道鏡檢查對宮頸癌篩查的價值, 旨在為臨床提供一定指導和幫助。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400例疑似宮頸病變患者, 且2個月經周期內無雌孕激素應用史。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200例。對照組, 年齡21~57歲, 平均年齡(37.9±4.8)歲;觀察組, 年齡20~58歲, 平均年齡(38.1±5.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液基標本采集 取材人員均統一接受TCT專業培訓,于患者月經干凈后3~7 d時取材, 取材前明確告知患者3 d內禁止性生活。取材人員將宮頸黏液擦去后在子宮頸內插入宮頸刷, 以下段末端刷毛暴露于子宮頸外為度, 旋轉(沿順時針)4~6圈后將宮頸刷取出, 并將其置入保存液瓶中, 然后將細胞刷輕輕轉動, 將刷頭置入保存液瓶中。旋緊固定液瓶蓋, 并將固定液瓶輕輕搖晃, 確保固定液與細胞標本充分接觸, 取材人員應確保及時固定備檢樣本, 避免出現變形以及壞死情況。
1.2.2 細胞學診斷標準[2]參照2001年TBS分級系統(修訂版):分別包括鱗狀細胞癌(SCC)、未明確診斷意義的不典型腺細胞(AGCUS)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正常范圍(WNL)、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以及未明確診斷意義的不典型磷狀上皮細胞(ASCUS)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其中LSIL屬于子宮頸上皮非典型增生(CIN)Ⅰ, HSIL則屬于CINⅡ~Ⅲ。ASCUS/AGCUS病變及以上則為細胞學陽性診斷。
1.2.3 陰道鏡檢與病理活檢診斷 常規宮頸細胞學檢測結果提示為ASC、AGC級別及以上病例應建議接受陰道鏡檢,由科室主治醫師或更高級別醫師負責檢查, 在電腦中保存碘實驗圖像以及醋酸白試驗圖像, 或將二者打印存檔, 針對檢出異常圖像實施多點病理活檢, 進行病理組織學診斷, 同時由病理醫師負責開具病理診斷報告。病理活檢結果包括宮頸炎、浸潤癌/原位癌以及正常宮頸上皮。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中94例為CINⅠ度,7例為CINⅡ度,3例為CINⅢ度,2例為SCC, 共計106例組織學診斷結果為陽性,診斷符合率為53.0%;觀察組患者中122例為CINⅠ度,13例為CINⅡ度,6例為CINⅢ度,3例為SCC, 共計144例組織學診斷結果為陽性, 診斷符合率為72.0%。觀察組組織學診斷陽性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組織學診斷陽性符合率對比(n, %)
在癌前病變以及宮頸癌檢查方法中, 宮頸細胞學屬于初篩檢查方法, 其基于液基制片技術提高了癌前病變以及宮頸癌檢出率, 并使宮頸疾病發展過程通過分類法得到反映。然而TCT診斷方法可能受到檢測人員主觀因素影響, 進而導致宮頸上皮內病變被低估, 或有可能過度診斷反應性改變。研究表明[3], 單純依賴于細胞學檢測來評估是否存在CIN或者是否發生癌變并不可靠, 病變具有局限性以及早期性, 因而細胞學診斷仍然存在一定困難, 所以在陰道鏡支持下進行定位活檢以實施進一步干預顯然極為必要。基于放大技術的電子陰道鏡可提高分辨率, 其多以宮頸鱗柱上皮交界處以及轉化區為重點觀察部位, 該區域也屬于慢性宮頸炎早期病變以及宮頸癌前病變好發區域, 通過定點活檢則有利于提高檢測陽性率, 同時在早期宮頸癌以及CIN臨床診斷的特異性與敏感性均較高, 可視為宮頸病變早期明確診斷的主要手段。但診斷醫師首先應正確掌握宮頸細胞學診斷技術, 并能夠識別陰道鏡檢各類異常圖像, 確保所選活檢部位合理準確, 才能提高診斷準確率以及活檢陽性率, 其對于臨床醫師要求相對較高, 且可能受主觀因素影響[4]。
陰道鏡在近年來多用于進一步評估細胞學異常病例。目前國內外臨床已將三階梯技術(陰道鏡、細胞學、組織學)規范化診治女性下生殖道癌前期病變視為公認準則[5]。通過大量臨床對比研究發現[6,7], 細胞學檢測與陰道鏡檢兩種檢測方法可互為補充, 其中細胞學檢測屬于實驗室診斷技術,陰道鏡則屬于臨床診斷方法, 而宮頸病變診斷則以組織學為依據, 單純采取陰道鏡檢或者細胞學診斷往往具有局限性,有較大幾率出現假陰性以及假陽性結果;其中陰道鏡僅可觀察宮頸表面病變, 容易漏診宮頸管內部病灶;細胞學診斷則缺乏組織結構。因此, 本研究將400例疑似宮頸病變患者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 對照組200例患者給予單純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觀察組200例患者則以液基薄層細胞學與陰道鏡聯合檢測, 結果發現, 觀察組診斷符合率為72.0%高于對照組的53.0%(P<0.05), 與上述相符充分說明TCT聯合陰道鏡檢查對宮頸癌篩查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綜上所述, 在宮頸癌診斷篩查方法中, 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聯合陰道鏡檢查方案價值更高于單純陰道鏡檢測, 可作為臨床診斷首選方案。
[1]趙瑞皎, 石曼麗, 張家興, 等.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聯合宮頸活檢對診斷宮頸鱗狀上皮病變的臨床價值.腫瘤,2012,32(4):291-294.
[2]楊忠明, 丁顯平, 龐博, 等.人乳頭瘤病毒DNA聯合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在宮頸癌篩查診斷中的研究.成都醫學院學報,2011,6(4):320-323.
[3]邢慧云, 周冰.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法與傳統巴氏涂片法對宮頸癌篩查的準確性比較.中國婦幼保健,2014,29(7):1113-1115.
[4]楊鳳云, 楊波, 顧萍, 等.陰道鏡下宮頸活檢和宮頸環形電切術后病理檢查對宮頸病變的診斷價值.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2(4):495-498,513.
[5]阿曼古麗, 王英紅, 彭心宇. HR-HPV、TCT檢測結合陰道鏡下定位活檢在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篩查中的應用研究.兵團醫學,2013,35(1):11-14.
[6]薄素煥, 趙淑蕊.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聯合陰道鏡LEEP刀在宮頸癌篩查診治中的應用.河北醫藥,2011,33(11):1644-1646.
[7]尹成瑞.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聯合陰道鏡、LEEP在宮頸癌篩查中的診治分析.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22(6):40-4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6.039
2014-12-05]
523660 東莞市清溪醫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