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欽
藥物與臨床
胺碘酮對心律失常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的影響
葉欽
目的探討胺碘酮對心律失?;颊哐宄鬋反應蛋白(hs-CRP)的影響。方法94例冠心病繼發心律失常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7例, 兩組均給予相同的常規治療, 對照組加用普羅帕酮,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胺碘酮。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和副反應率高于對照組,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顯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與治療前比較, 兩組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纖維蛋白原和hs-CRP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治療后, 觀察組上述指標改善程度均顯著大于對照組(P<0.01)。結論胺碘酮應用于心律失?;颊? 能更為顯著的降低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 從而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值得臨床考慮。
胺碘酮;心律失常;超敏C反應蛋白
冠心病是是常見心血管疾病, 心律失常是其常見繼發癥狀, 不僅可增加患者, 引起心絞痛, 嚴重者會引起梗塞或心功能衰竭, 導致患者死亡[1]。hs-CRP與心律失常的發生和進展有密切聯系, 降低hs-CRP水平對于改善病情具有重要意義。作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輔助應用胺碘酮, 取得較好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2014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94例冠心病繼發心律失?;颊?。入選標準[2]:無嚴重肺部疾病, 無嚴重哮喘, 無急性心力衰竭, 無Ⅱ度以上傳導阻滯, 心率>60次/min。所有患者均經心電圖動態監測確診病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7例。觀察組平均年齡(63.8±12.5)歲, 男33例, 女14例??焖傩穆墒Сn愋停焊]性心律過速6例, 室性期前收縮11例, 房性早搏30例(陣發性房速19例, 陣發性房顫11例)。對照組平均年齡(63.2±12.3)歲, 男35例, 女11例??焖傩穆墒Сn愋停焊]性心律過速7例, 室性期前收縮12例, 房性早搏28例(陣發性房速18例, 陣發性房顫1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冠心病常規治療。對照組加用普羅帕酮片, 口服,3次/d, 初始劑量100 mg/次, 效果不佳者逐漸加量, 最大劑量150 mg, 病情穩定后逐漸減量至50 mg/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胺碘酮, 口服, 心率在80次/min以下者,1次/d,200 mg/次;心率在80次/min以上者,2次/d,200~250 mg/次。兩組均治療4周。治療期間嚴密監測副反應,如出現QT間期明顯延長或心率低于60次/min, 要酌情微調劑量, 若降低劑量后仍無明顯改善, 要立即停藥。
1.3 療效判定標準與觀察指標 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24 h動態心電圖檢測期前收縮減少>80%。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 期前收縮減少50%~80%。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 期前收縮減少<50%??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觀察治療前后血清hs-CRP和血液流變學相關指標, 如高切/低切全血黏度和纖維蛋白原等。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2.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和副反應率高于對照組,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但顯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血液流變學改變和hs-CRP情況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纖維蛋白原和hs-CRP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治療后, 觀察組上述指標改善程度均顯著大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改變情況(±s)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改變情況(±s)
注:t1、p1為觀察組治療前后比較;t2、p2為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t3、p3為治療后組間比較
組別 例數 時間 高切全血黏度(mPa·s) 低切全血黏度(mPa·s) 纖維蛋白原(g/L) hs-CRP(g/L)觀察組對照組t1, p1t2, p2t3, p34747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8.7±1.76.2±1.38.6±1.87.3±1.58.008,<0.013.804,<0.013.799,<0.0111.5±2.67.2±1.511.3±2.58.5±1.79.821,<0.016.349,<0.013.931,<0.015.8±1.13.1±0.65.7±1.03.9±0.814.773,<0.019.636,<0.015.485,<0.0118.6±4.38.2±2.118.4±4.112.1±2.914.899,<0.018.600,<0.017.467,<0.01
心律失常的發生機制主要包括觸發機制異常、心室折返形成和異位節律點自律性增高等, 對冠心病患者來說, 其與心室異構導致的缺氧缺血以及一系列后繼癥狀有密切聯系[3,4]。hs-CRP主要由肝臟產生, 是一種炎癥反應時相蛋白, 在炎癥反應時其水平會明顯升高, 與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特發性室性心律失常和擴張性心肌病等密切相關。有研究顯示[5], hs-CRP能介導單核細胞向血管內的皮下浸潤, 誘導血管內皮細胞分泌炎性因子, 導致心肌細胞和細胞間膠質肥厚和增加, 心室壁厚度異常、室間隔順應性降低, 心肌血液灌注相對不足, 心肌細胞的離子電流平衡異常, 心室肌電易于形成折返激動而誘發心律失常。因此降低hs-CRP水平, 對于改善病情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用藥一般采用利多卡因, 其對各類心律失常均有效果, 主要通過促進鉀離子的外流并降低其自律性, 同時抑制細胞膜鈉離子內流, 但其容易導致心肌收縮力降低, 從而增加治療風險[6]。本次對照組采用的普羅帕酮為鈉通道阻滯類藥物, 可以迅速降低心肌傳導纖維和心肌細胞動作電位, 延長或阻斷旁路前向和逆向傳導, 增加動作電位時程和有效不應期, 降低心肌細胞的自發興奮性, 提高心肌興奮閾, 消除折返激動, 從而使傳導減慢, 具有迅速、持久的特點。本次觀察組加用的胺碘酮, 是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 可迅速阻斷鉀離子通道[7], 降低心肌興奮性和竇房結的自律性, 延長心肌動作電位和有效不應期, 消除折返激動。并具有部分程度上輕度非競爭性的腎上腺素受體阻滯, 以及Ⅰ及Ⅳ類抗心律失常藥物性質[8], 從而發揮更為廣泛的治療作用。
普羅帕酮和胺碘酮的副反應率均相對較小, 臨床上有采用普羅帕酮和胺碘酮分別治療心律失常者, 結果顯示胺碘酮治療效果更好[9], 這可能與胺碘酮更廣泛的治療作用有關。作者認為, 普羅帕酮主要阻滯鈉離子通道, 胺碘酮主要阻滯鉀離子通道, 兩者聯合使用可發揮互補作用。從本次結果來看, 觀察組顯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顯示了更好的治療效果,提示了聯合治療的優勢。觀察組副反應率高于對照組, 但均未發生嚴重副反應, 提示聯合用藥并不會明顯增加藥物風險[10]。兩組高切全血黏度, 低切全血黏度, 纖維蛋白原和hs-CRP均有顯著性改善, 這提示經過治療, 患者的hs-CRP水平得到降低, 相關的炎癥反應也得到緩解, 所以血液流變學得以改善, 這對于改善心肌細胞的血氧供應具有重要意義。但觀察組上述指標改善程度均顯著大于對照組, 則進一步提示了聯合治療的臨床優勢。
總之, 胺碘酮應用于心律失?;颊? 能更為顯著的降低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 從而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值得臨床考慮。
[1]楊樹全, 張睿, 張紅耘.老年人心律失常48例臨床分析.中國實用醫藥,2012,7(26):51-52.
[2]劉洋, 王利亞, 鄭相慧.門冬氨酸鉀鎂聯合胺碘酮治療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療效以及對心電圖PR間期和QRS時限的影響.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1(12):5307-5308.
[3]劉鴻閩.胺碘酮治療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33(22):3081.
[4]謝勇, 孟素榮, 鄧春鳳, 等.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炎性因子的表達與室性心律失常的關系.醫學臨床研究,2011,28(6):1099-1101.
[5]胡昕燁.胺碘酮治療心律失常的療效及對血清hs-CRP的影響.中國現代醫生,2010,48(36):192-193.
[6]高長昀, 江毅, 肖駿.胺碘酮與利多卡因對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療效比較.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6(4):542-543.
[7]陳哲新.胺碘酮抗心律失常臨床應用進展.臨床醫藥實踐,2009,18(5):323-325.
[8]李慶軍.胺碘酮在心律失常治療中對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的影響.中國醫藥導報,2012,9(7):163-164.
[9]陳毓.胺碘酮與普羅帕酮治療心律失常的療效及對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的影響差異分析.中國基層醫藥,2013,20(24):3797-3798.
[10]曹廣智, 邸文會, 張復偉.普羅帕酮與小劑量胺碘酮聯合治療嚴重快速性心律失常.新藥與臨床,2007,18(1):123-12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6.077
2014-12-05]
516400 廣東省海豐縣彭湃紀念醫院內科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