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綺華
低分子肝素鈣聯合麝香保心丸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療效觀察
陳綺華
目的觀察低分子肝素鈣聯合麝香保心丸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療效。方法128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64例,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案,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鈣聯合麝香保心丸進行治療。監測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心絞痛發作頻率、程度、持續時間和心電圖變化情況, 并評定治療效果。結果治療結束后, 觀察組患者心絞痛發作頻率、持續時間、發作間期均顯著改善, 與治療前及對照組同期比較,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0.63%顯著優于對照組的76.5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低分子肝素鈣聯合麝香保心丸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療效顯著。
低分子肝素鈣;麝香保心丸;不穩定型心絞痛
不穩定型心絞痛屬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表現之一, 其病情復雜, 發病機制主要為血栓形成、冠脈內不穩定粥樣斑塊破裂、冠脈管腔不完全阻塞、血小板聚集與粘附增加等諸多方面因素, 臨床治療主要針對于增加冠脈血流量、促進側支循環形成、保護缺血心肌組織受損等環節[1]。本院在對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進行常規治療基礎上, 加用低分子肝素鈣聯合麝香保心丸, 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現將臨床研究資料進行報告, 以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128例患者均為2009年8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 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制定的《不穩定性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診斷與治療指南》[2], 確診為不穩定型心絞痛。并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心力衰竭、頸椎病所致胸痛者, 排除因各種出血性疾病史禁用抗凝藥物患者, 排除存在凝血機制及肝腎功能障礙者。其中男68例, 女60例;年齡41~71歲, 平均年齡(54.6±5.9)歲;病程4 ~15年, 平均病程(7.6±0.9)年。將上述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低分子肝素鈣聯合麝香保心丸組)和對照組(常規治療組), 每組6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方面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用綜合治療方案:根據病情酌量給予硝酸異山梨酯、腸溶阿司匹林、辛伐他汀、酒石酸美托洛爾、卡托普利等藥物。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鈣(深圳賽保爾生物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60190)5000 U, 皮下注射,1次/12 h, 連續7 d;麝香保心丸(上海和黃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Z31020068),2粒/次,3次/d, 連續4周。監測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心絞痛發作頻率、程度和持續時間、心電圖T波及ST-T變化情況, 并評定療效。
1.3 療效評定[3]顯效:心絞痛癥狀消失, 或24 h內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80%以上, 且原有缺血心電圖T波倒置及ST段壓低情況恢復正常;有效:心絞痛癥狀緩解, 或發作次數減少50%以上, 缺血心電圖T波倒置及ST段壓低情況有所改善;無效:心絞痛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或發作次數減少<30%, 缺血心電圖無變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觀察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心絞痛發作頻率、持續時間、發作間期等臨床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藥物治療后, 兩組患者上述臨床觀察指標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上述指標改善程度更為顯著, 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觀察指標變化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觀察指標變化情況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心絞痛發作頻率(次/d) 持續時間(min) 發作間期(d)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4 5.48±7.96 1.58±0.18ab 13.12±1.49 2.59±0.35ab 1.83±0.21 6.14±0.79ab對照組 64 5.51±8.14 2.52±0.31a 13.04±1.42 6.05±0.68a 1.79±0.19 3.26±0.49a
2.2 兩組臨床癥狀療效比較 觀察組6例無效,34例顯效,24例有效, 臨床總有效率為90.63%;對照組15例無效, 23例顯效,26例有效, 臨床總有效率為76.56%, 兩組臨床療效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心電圖療效比較 觀察組無效5例,33例顯效,26例有效, 心電圖臨床總有效率為92.19%;對照組無效14例,21例顯效,29例有效, 心電圖臨床總有效率為78.13%, 兩組臨床療效差異顯著(P<0.05)。
目前認為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病理基礎是在原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基礎上發生冠狀動脈內膜下出血、斑塊破裂, 血小板或纖維蛋白凝集, 形成不全堵塞性血栓引起冠狀動脈狹窄,從而引起癥狀[4]。
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的降解產物, 分子量比普通肝素小, 但生物利用度高。與普通肝素一樣, 低分子肝素可通過與抗凝血酶Ⅲ的特異性結合, 使后者的肽鏈結構發生改變,暴露其活性中心, 從而使血漿中多種凝血因子失活, 發揮抗凝血和溶栓作用[5]。但因其對血小板功能影響小, 可減少患者出血現象[6], 且無須靜脈滴注, 皮下注射即可, 使用方便,無須監測激活的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時間, 且療效至少與靜脈肝素相當[7]。
麝香保心丸是利用現代制劑技術, 以人工麝香、人參提取物、人工牛黃、肉桂、蘇合香、蟾酥、冰片等為主要成分加工而成的中成藥制劑, 具有芳香溫通、益氣強心、活血止痛之功效, 臨床適用于心絞痛、胸悶及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治療。有研究報道[8], 除有效緩解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癥狀外, 尚可顯著增強患者纖溶酶活性, 抑制血栓形成, 該制劑中蘇合香、冰片可顯著增加心肌耐缺氧能力, 并可減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 增加冠脈血流量;蟾酥、牛黃可增加心肌收縮力, 肉桂可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血流量。
研究結果表明, 該治療方案可有效緩解患者病情, 與單純常規治療方案比較, 患者心絞痛發作頻率、持續時間、發作間期等臨床觀察指標均顯著改善, 臨床療效顯著提升。
[1]馮維杰.中西醫結合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45例臨床觀察. 中外醫學研究,2012,10(2):30-31.
[2]柯元南, 陳紀林.不穩定性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診斷與治療指南.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4):295.
[3]陳灝珠.實用內科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477.
[4]陳灝珠.心血管病學新理論與新技術.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355-362.
[5]呂蘭淑.低分子肝素鈣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38例療效觀察.吉林醫學,2010,31(7):967.
[6]胡顯鋒, 付麗麗.低分子肝素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60例臨床療效觀察. 當代醫學,2011,17(3):132.
[7]胡大一.不穩定性冠狀動脈疾病的治療對策十問. 中國醫刊,1999,34(7):14-17.
[8]李香玉.麝香保心丸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療效觀察. 中國醫藥導報,2009,6(32):39-4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6.100
2014-12-15]
515400 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中醫院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