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原發性肝癌患者應用介入化療栓塞術聯合無水乙醇灌注治療的效果分析
李明
目的分析原發性肝癌患者應用介入化療栓塞術聯合無水乙醇灌注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64例原發性肝癌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32例。對照組予以介入化療栓塞術, 研究組予以介入化療栓塞術聯合無水乙醇灌注, 對比兩組患者的近期療效、1年與2年內的生存率及毒副反應的發生情況。結果研究組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對比1年及2年內的生存率, 研究組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的毒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單純介入化療栓塞術對比, 介入化療栓塞術聯合無水乙醇灌注治療可提高原發性肝癌患者的近期療效及1年與2年內的生存率, 且毒副反應均可耐受。
肝癌;介入化療栓塞術;無水乙醇灌注;效果
原發性肺癌是臨床常見的消化道腫瘤, 多發于肝細胞與肝內膽管細胞, 具有發病隱匿、病情發展迅速及預后效果差等特點, 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因原發性肝癌發病隱匿且其早期缺乏典型臨床癥狀, 因而其被確診時多處于不能手術的病情發展中晚期[1]。介入化療栓塞術是治療晚期原發性肺癌的重要手段, 而無水乙醇灌注是綜合治療腫瘤的重要手段, 兩者聯合治療肝癌具有協同效果。本次研究選取64例原發性肝癌患者資料, 分別予以不同的治療方案,對比其治療效果與毒副反應,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診治的原發性肝癌患者64例,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 各32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7∶15, 年齡41~72歲, 平均年齡(56.17±6.35)歲;研究組男女比例為19∶13, 年齡40~72歲,平均年齡(56.61±6.5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予以常規介入化療栓塞術, 采用Seldinger技術經股動脈行穿刺插管, 并送至肝總動脈行造影,依照造影結果于腫瘤供血動脈插入導管, 均采用氟尿嘧啶、順鉑(DDP)、絲裂霉素(MMC)、阿霉素(ADM)四聯用藥, 依據患者的一般情況與體表面積決定藥物劑量。6~20 ml的超液態碘化油和化療藥物進行充分的混合乳化后, 透視下以導管注入, 直至腫瘤血管的完全填充, 之后以明膠海綿進行相應小動脈的栓塞。研究組輔助加用無水乙醇灌注治療方案,結合患者癌變部分面積, 注入1~2 ml的無水乙醇, 注射3~5次,10 d/次, 療程為1個月。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近期療效、遠期療效以及毒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療效評價標準 近期療效:全部患者于治療結束后4周進行評價, 依據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進行評價, 分為疾病進展(PD)、疾病穩定(SD)、部分緩解(PR)與完全緩解(CR), PR與 CR之和為有效;遠期療效:以月為單位, 評價全部患者生存時間, 指從第1次治療開始至末次隨訪或死亡為止,以此計算兩組1年內、2年內的生存率;化療及無水乙醇灌注反應采用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CI)的毒性標準(CTC2.0)進行評價;胃腸道反應依據RTOG標準評價。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近期療效 對比近期療效, 研究組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近期療效對比[n, n(%)]
2.2 兩組的遠期療效 對比遠期療效, 研究組1年及2年內的生存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詳見表2。

表2 兩組的遠期療效對比[n(%)]
2.3 兩組的毒副反應 兩組的毒副反應主要表現為胃腸道反應、肝腎功能損傷與白細胞減少, 對照組與研究組的胃腸道發生率分別為40.63%(13/32)、46.88%(15/32), 肝腎功能損傷發生率為28.13%(9/32)、25.00%(8/32), 白細胞減少的發生率分別為25.00%(8/32)、21.88%(7/32), 所有患者經對癥支持治療后均能耐受, 各項毒副反應發生率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原發性肝癌是臨床的常見惡性腫瘤之一, 其多發生于乙肝或肝硬化等疾病的病變, 且早期發病癥狀和上述疾病較為類似, 因而易造成誤診與漏診。已有研究證實,70%的患者確診腫瘤時已處于疾病發展中晚期, 失去術后治療的最佳時機, 且此時進行手術治療的危險性較大[2]。因此高效的局部化療受到臨床醫學的極度關注, 介入化療栓塞術作為針對腫瘤栓塞的化療藥物注射技術, 具有減少腫瘤血液供應、滅殺腫瘤細胞的作用, 而無水乙醇灌注可直接產生細胞毒效應,兩者聯用具有協同作用[3]。為探討原發性肝癌應用介入化療栓塞術聯合無水乙醇灌注治療的臨床效果, 本次研究選取64例原發性肝癌患者的一般資料, 予以不同的治療方案并對比臨床療效, 以期為原發性肝癌的治療提供參考。研究結果顯示, 對比近期療效, 兩組的治療有效率分別為46.88%、65.53%, 研究組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在于, 介入化療栓塞術通過最短途徑注入靶器官, 可有效提高腫瘤局部的藥物濃度, 且注入的碘化油可有效阻斷腫瘤附近的血液供應, 同時配合化療藥物, 可在減少腫瘤體積的基礎上取得局部高溫滅殺腫瘤細胞的效果;而無水乙醇灌注能夠誘發細胞的變性凋亡, 從而有效增強化療藥物對腫瘤細胞的局部殺傷能力[4,5]。由此可知, 介入化療栓塞術于無水乙醇灌注聯合可起到協同的滅殺腫瘤細胞的效果, 從而有效提高原發性肝癌患者的近期療效。
同時對比兩組的遠期療效發現, 研究組1年及2年內的生存率均高于對照組, 其中研究組2年內的生存率為59.38%, 高于對照組的34.38%, 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具體原因在于, 本次研究采用的介入化療栓塞術, 以插管將化療藥物直接注入腫瘤的供血動脈, 提高腫瘤局部的藥物濃度, 并通過碘化油將化療藥物栓塞于腫瘤血管內, 在延長化療藥物作用時間的基礎上提高藥物效果[6,7]。兩者聯合應用可有效提高原發性腫瘤的治療效果, 從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與預后生活質量。本研究通過分析兩組患者毒副反應發生情況發現, 兩組的毒副反應主要表現為胃腸道反應、肝腎功能損傷與白細胞減少, 所有患者經對癥支持治療后均能耐受, 各項毒副反應發生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介入化療栓塞術聯合無水乙醇灌注在改善原發性肝癌療效的基礎上, 并未明顯增加患者的不良反應, 由此可知兩者聯用具有良好的用藥安全性。因本研究的樣本量有限, 關于介入化療栓塞術聯合無水乙醇灌注在原發性肝癌疾病中的深入價值, 需要以后臨床進一步研究證實與驗證。
綜上所述, 原發性肝癌患者應用介入化療栓塞術聯合無水乙醇灌注可有效提高近期療效與生存率, 且不增強治療的毒副作用,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段澤輝, 楊件華, 黃治國.介入化療栓塞協同高能聚焦超聲對原發性肝癌的遠期療效分析.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3,16(8):631-633.
[2]王麗, 張新國, 霍忠超, 等.肝動脈化療栓塞術聯合熱療及三維適形放療對原發性肝癌的臨床療效分析.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1):24-26.
[3]閆俊麗, 賀會江, 潘雪峰.高能聚焦超聲熱療加介入化療栓塞治療肝癌.實用醫藥雜志,2012,29(3):212-214.
[4]李征, 米登海, 楊克虎, 等.介入化療栓塞術聯合熱療治療原發性肝癌的Meta分析.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2,12(6):672-678.
[5]趙妍麗, 楊林, 譚榜憲, 等.恩度聯合介入及熱療治療原發性肝癌的臨床研究.北川醫學院學報,2012,27(3):209-212.
[6]文藝, 王建明, 王瀟苓, 等.入熱化療栓塞術聯合體外高頻熱療治療中晚期原發性肝癌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4):21-23.
[7]劉忠和, 熊小平, 王于梅.肝-門靜脈熱灌注化療栓塞治療中晚期肝癌的臨床觀察.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2,16(11):521-52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6.139
2014-11-18]
132001 吉林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