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定蘇 彭努中 詹美伶
皮膚性病門診院內感染高危因素分析及治療對策探究
吳定蘇 彭努中 詹美伶
目的探討皮膚性病門診院內感染高危因素及治療的相關對策。方法98例皮膚性病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9例, 給予對照組常規管理和護理, 給予觀察組規范化的醫院管理和護理, 采取有效的院內感染防治措施。分析皮膚性病門診院內感染高危因素, 比較兩組患者院內感染的發生率。結果高危因素主要有患者的年齡、理療室患者、醫護人員手部清潔、入侵性操作等。觀察組患者院內感染的發生率較低, 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1273, P<0.05);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較高, 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0177, P<0.05)。結論針對皮膚性病門診院內感染高危因素, 采取有效的防治政策, 能夠有效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 值得推廣和使用。
皮膚性病門診;院內感染;高危因素;治療對策
通過對皮膚性病門診院內感染情況進行調查, 顯示院內感染的發生率較高, 且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 嚴重影響皮膚性病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1-3]。為了降低皮膚性病門診院內感染的發生率, 需要對皮膚性病門診院內感染的高危因素進行分析, 并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本組試驗的研究對象是本院接診的98例皮膚性病患者, 現將研究報告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本院皮膚性病門診科收治的98例皮膚性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9例。觀察組男26例, 女23例,年齡22~60歲, 平均年齡(41.29±3.84)歲;對照組男24例,女25例, 年齡21~59歲, 平均年齡(40.19±3.84)歲。本組試驗的所有患者均了解本組研究的全部過程和目的, 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皮膚性病門診院內感染高危因素分析 對本組試驗的98例皮膚性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對患者的年齡、營養狀況、入侵性操作進行全面的了解, 針對患者不同情況感染的發生率進行調查, 最終分析皮膚性病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的原因和高危因素。
1.2.2 院內感染護理及治療方法
1.2.2.1 對照組感染護理及治療方法 采取常規的院內感染管理方法對患者進行護理和治療, 對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全面的分析, 對出現感染的患者進行針對性的護理, 并將感染情況做好詳細的記錄, 保持病房內的空氣流通, 要求患者適當進行身體鍛煉。
1.2.2.2 觀察組感染護理及治療方法 ①在臨床治療前,檢查患者病原微生物, 針對藥敏檢查結果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合理接受抗生素治療。其中皮膚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有棒狀桿菌、化膿性鏈球菌等。根據患者致病菌類型的不同, 將對患者開展針對性的治療。同時, 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觀察,觀察患者是否出現紅腫、疼痛的現象, 并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有效的緩解。②加大對醫護人員的培訓力度, 提高其感染的防范意識。對醫護人員的相關知識、技能等進行培訓,提高醫護人員對醫院感染的重視程度。對于醫護人員, 其工作量較大, 工作時間較長, 導致其常常沒有按照相關規定開展工作。因此要將院內感染的常規考核納入績效之中。③加強醫院環境管理。為了降低患者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發生率,保持患者潔凈和環境整潔是必要的。要求對環境進行濕式的清掃, 使用氯酸消毒液擦拭各種物品。在每天門診結束后,需要用紫外射線對環境和空氣進行全面的消毒。確保環境通風, 對醫療廢物進行及時的處理, 避免出現因醫療廢物的病原微生物導致感染的現象。對皮膚性病門診的器械進行有效消毒, 在使用前, 均進行徹底消毒, 降低交叉感染的發生率。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發生感染的現象進行了解, 并做好記錄, 最后做統計學分析。在對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時, 主要采用問卷的形式, 共10題, 每題10分, 滿分為100分:其中>80分為滿意;50~80分為比較滿意;<50分的為不滿意, 總滿意度=(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感染的發生情況 觀察組皮膚性病患者院內感染的發生率為2.04%, 對照組皮膚性病患者院內感染的發生率為18.37%, 顯然觀察組感染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1273, 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情況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5.92%)顯著高于對照組(81.63%), 本組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0177, 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院內感染發生情況對比(n, %)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對比[n(%), %]
2.3 皮膚性病門診的感染高危因素分析 通過對皮膚性病門診的感染高危因素進行分析, 結果顯示感染高危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齡、理療室患者、醫護人員手部清潔情況、入侵性操作等。
通過研究顯示皮膚性病門診院內感染的發生率顯著高于其他就診部門, 皮膚性病具有較高的傳染率, 皮膚疾病和性病均表現出隱蔽性和難根治的特點, 顯然對其感染的預防和治療存在著一定的難度, 這兩種疾病在患者與患者之間、患者與醫護人員之間很容易傳播[4-6]。對于皮膚性病患者而言,其較低的免疫力, 提供了醫院感染的機會。在通常情況下,皮膚性病患者的病程較長, 且病情反復發作, 多數患者均處于慢性帶菌的狀態, 大大提高了醫院感染的發生率。
通過對皮膚性病門診院內感染高危因素進行分析, 結果顯示有患者的年齡、理療室患者、醫護人員手部清潔情況、入侵性操作等,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和管理, 給予觀察組患者規范化的護理和管理, 采用有效的預防和管理措施,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 且觀察組患者感染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導致醫院感染主要有入侵性操作、患者年齡、理療室患者、醫護人員手部清潔情況等, 通過醫護人員的正常操作, 做好消毒處理工作, 能夠有效避免醫院感染。
[1]付玲利. 門診內科診室預防交叉感染的措施.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11(3):387-423.
[2]王桂先. 基層醫院門診皮膚性病科醫院感染防控對策.中國醫藥指南,2010,26(24):31-32.
[3]李東明, 蔣麗瀟. 皮膚細菌感染的病因、癥狀、診斷和治療.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1,35(3):218-219.
[4]金潤女. 皮膚性病門診院內感染危險因素與對策.齊魯護理雜志,2012,19(27):138-139.
[5]余佳林.皮膚性病門診院內感染高危因素分析及治療對策.中國實用醫藥,2013,8(20):33-34.
[6]陳俞霖, 楊玉潔, 劉天星, 等.長沙地區支原體感染情況及耐藥性變遷.現代醫藥衛生,2014,16(7):993-99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6.174
2014-11-20]
523900 東莞市莞城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