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友
輸血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防范
陳寶友
目的分析輸血感染的危險因素并探討其防范措施。方法76例輸血感染患者, 分析患者的輸血感染因素及疾病分布。結果76例輸血感染患者中有乙型肝炎55例(72.37%), 丙型肝炎13例(17.11%),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5例(6.58%), 梅毒3例(3.95%);不同危險因素所引發輸血感染疾病發生率存在一定差異, 窗口期為61例(80.26%), 與其他因素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了解導致輸血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 方可以應用合理防范措施, 合理應用血液, 確保輸血安全性。
輸血感染;危險因素;防范
輸血科工作人員通常需每日與血液進行直接接觸, 在工作中需要對患者血型進行檢驗, 并進行交叉配血, 提供合理供血, 其醫療安全對于醫院感染管理具有較為重要作用。即便血站所提供的血液均實施嚴密監測, 運輸條件具有嚴格規定。患者血液標本通常均為生物危險品, 大量病原菌, 例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均通過血液進行傳播, 因為目前科技水平并無法將血液檢測時存在的“窗口期”問題完全解決, 所以對臨床輸血相溶性進行檢測及輸血時, 均具有醫源性感染幾率, 由此引發較高比例的醫院感染患者, 輸血科在醫院感染監控中屬于較為重要的一個科室[1]。為了最大程度確保受血患者及醫護人員得到較高的生命安全保障, 防止出現醫療糾紛, 應對輸血感染進行嚴格管理, 因此了解輸血感染相關因素并予以合理預防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選取76例輸血感染患者, 分析患者以輸血感染因素及疾病分布,并制定相應預防措施,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76例輸血感染患者, 其中男43例、女33例, 年齡6~65歲, 平均年齡(31.3±6.5)歲。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詳細分析其病歷信息, 總結輸血感染相關危險因素, 制定相關防范措施。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統計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感染相關性疾病分布76例患者中輸血感染相關疾病比例。見表1。

表1 76例患者輸血感染相關性疾病分布與構成比(n, %)
2.2 不同危險因素引發感染相關性疾病分布 在76例患者中, 窗口期為61例(80.26%), 與其他因素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相關因素引發輸血感染分布及構成比例(n, %)
在本文研究中輸血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主要為窗口期,漏檢、輸血前檢查、未嚴格執行輸血規范。“窗口期”指感染病原體到血液中能夠檢測到病原體標志物, 例如抗體或抗原的時期, 此乃使得病毒通過輸血傳播的一個較為重要原因。漏檢情況往往在臨床中出現, 由于技術發展水平、醫療成本及可操作性等因素制約, 出現漏檢情況成為無法避免的事情。有研究資料顯示, 我國丙型肝炎病毒抗體診斷試劑所具有的靈敏度及特異性均未達到100.0%, 具有一定的漏檢隱患, 由此導致輸血感染情況出現。患者接受輸血前均應實施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常規疾病檢查, 因為我國很多基層醫院并未對此項檢查制度嚴格執行或忽視了此項檢查, 而且有資料顯示此4項常規檢查率均未超過45.0%, 梅毒疾病未檢查率則超過70.0%[2], 所以導致輸血感染發生的風險性明顯提高。在臨床中未嚴格執行臨床輸血規范引發輸血感染情況也較為嚴重。《臨床輸血技術規范》中對于臨床用血具有較為嚴格規定, 但很多醫務工作人員并未按照規章制度嚴格執行, 使得各個環節存在一定差錯性, 從而引發輸血感染現象。
針對輸血感染相關因素, 制定合理的防范措施對于臨床控制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具體包括:①合理制定輸血感染風險評估及控制措施, 加強工作人員自身專業化, 確保上崗者均持有資格證書, 而且應提高醫務人員對于醫院感染和生物安全相關教育力度, 熟悉有關法律法規, 例如《傳染病防治法》、《醫療機構輸血科管理辦法》等, 制定符合醫藥實際情況的消毒隔離制度, 制定符合實際要求的職業暴露應急預案,并要求工作人員嚴格遵照執行。新員工均需接受生物安全和醫院感染知識的崗前教育, 且在考核合格后方能夠持證上崗。醫院工作人員應定期進行體檢, 接種疫苗, 并建立員工健康檔案。②合理布局, 嚴格分區。按照輸血科具體工作流程,根據醫院感染相關管理需求, 增加輸血科應用面積, 對其進行合理布局, 使之具有良好的通風及采光效果。設定標本接收室、實驗室、血液制品接收室、儲血室、發血室、血液輻照室、治療室、值班室、辦公室、污物間、洗刷室等[3], 并嚴格劃分污染區、半污染區和清潔區, 且張貼明顯標識進行嚴格執行。③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在輸血科的相關工作人員均應在上班時穿工作服, 戴工作帽、口罩及手套;在工作前后均嚴格執行手部衛生制度, 嚴格依據“六步洗手法”進行洗手工作且消毒;工作區域均需每日應用紫外線進行消毒持續30~60 min, 各類登記記錄本均需經臭氧消毒, 儲血冰箱均需專門應用到儲存血液及血液成分工作中, 均定期進行有效清潔及嚴格消毒, 以75%乙醇進行擦洗, 避免發生污染。在配血工作完成后, 血樣標本及所應用實驗材料均應在分類后進行嚴格消毒, 且實施登記。受到感染的患者經自體采集后血液需進行隔離儲存, 且要有明顯標記[4]。④加強血液檢測技術能力及試劑管理。在輸血過程中為了確保其安全性,需及時選用檢測水平較高的措施, 積極應用成分輸血, 使得輸血安全逐步提高。對病原體進行診斷的相關試劑具有多種,需對試劑質量進行嚴格把關, 所選取的試劑應具有較高靈敏度及準確率, 試劑應具有標準的許可證號、規格、生產日期、失效日期等信息。
[1]許進福.輸血科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與預防控制措施.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11):1402-1403.
[2]朱宇芳, 程正江.輸血科建立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的重要性.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15):1775-1777.
[3]谷世娟.輸血科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與預防措施.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35(8):1079-1080.
[4]屈莉紅, 張宇一, 王介非, 等.重型肝炎繼發醫院感染的調查研究.肝臟,2011,16(2):130-13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6.196
2014-11-05]
457000 河南省濮陽市人民醫院輸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