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容
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治療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臨床療效分析
陳德容
目的觀察分析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在治療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療效。方法64例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 各32例,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 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靜脈滴注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卒中量表(NIHSS)評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臨床療效。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前NIHSS評分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兩組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所下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組間比較治療組下降程度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基本治愈15例, 顯效10例, 有效7例,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應用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治療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 能有效減少神經細胞損傷, 改善神經功能缺損, 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臨床療效
腦卒中多見于老年人, 為臨床常見病與多發病, 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等特點[1]。進展性腦卒中是指在發病6 h后神經功能缺損呈現出進展性或階梯性加重的現象, 約占腦梗死的20%~40%, 是臨床治療的難點[2]。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屬我國原創的抗腦缺血新化學實體藥物, 目前在臨床廣泛應用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3]。本研究應用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治療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 取得良好臨床療效,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64例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 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 各32例。對照組中男19例, 女13例,年齡41~72歲, 平均年齡(52.92±5.73)歲;治療組中男21例, 女11例, 年齡43~74歲, 平均年齡(53.12±5.87)歲。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上所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 并經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于發病后24 h內入院, 并呈進展性或階梯性加重。排除標準:①腦出血患者;②意識障礙及重度失語者;③合并嚴重心、肝、肺、腎功能障礙者;④嚴重出血傾向者;⑤對實驗藥物過敏或正在應用可能干擾實驗藥效的其他藥物患者。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年齡分布及病情程度等方面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 包括口服阿司匹林、胞二磷膽堿鈉靜脈滴注等;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靜脈滴注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00041)靜脈滴注,14 d為1個療程。
1.3 療效判定標準[4]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所制定的腦卒中神經功能缺損相關評分標準對臨床療效進行評價。基本治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 可達到生活自理;顯效:肌力增強Ⅱ級以上, 癥狀得到顯著改善;有效:肌力增強Ⅰ級, 癥狀有所改善;無效:癥狀與功能未見改善;惡化:癥狀加重或死亡。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雙向無序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單向有序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NIHSS評分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NIHSS評分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兩組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所下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組間比較治療組下降程度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基本治愈15例, 顯效10例, 有效7例, 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s, 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s, 分)
組別 例數 NIHSS評分 t P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2 11.32±3.32 7.35±2.01 4.854 0.018 25.64±3.87 16.12±1.91 5.036 0.014治療組 32 12.34±2.53 6.08±1.20 5.041 0.013 26.60±2.72 12.09±1.73 3.845 0.033 t 0.982 4.123 0.252 4.091 P 0.711 0.024 0.912 0.02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由多種原因引起, 病理機制復雜,目前, 最為人們所認同的發病機制為腦灌注下降或缺血區建立側支血流不及時[5]。恢復或改善腦缺血組織的血流灌注,促進缺血半暗帶區域快速建立側支循環是臨床治療的關鍵所在[6]。
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是人工合成的消旋體, 與天然的左旋芹菜甲素的結構相似。動物藥效學實驗證明, 丁苯酞可阻斷缺血性腦卒中導致腦損傷過程中的多個環節, 可顯著縮小大鼠局部腦缺血的梗死面積, 改善腦水腫與腦能量代謝, 抑制神經細胞的凋亡, 同時具有抗腦血栓形成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可有效促進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改善[7-9]。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組在治療后NIHSS評分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同時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丁苯酞注射液的開發彌補了丁苯酞軟膠囊劑患者吞咽困難、生物利用度不高等不足, 同時在治療時不受溶栓治療窗的限制, 可及時挽救半暗帶腦細胞, 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 提高預后的日常生活能力, 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 應用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治療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 能快速開通并建立側支循環, 同時具有對缺血腦細胞線粒體保護的作用, 可在增加缺血半暗帶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腦梗死面積擴大等多個環節發揮作用, 減少神經細胞損傷, 改善神經功能缺損, 提高治療療效,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王東, 張詠, 潘金保, 等. 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臨床研究. 中南藥學,2014,35(8):1149-1151.
[2]尹春麗, 王耀伍, 李永秋. 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臨床療效及對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水平的影響. 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3,33(2):142-145.
[3]張秀娟. 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輔治腦梗死的療效觀察.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4):77-78.
[4]黃秀景, 高春霖, 呂國義. 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預處理對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大鼠GRP78及caspase-12表達的影響.天津醫科大學學報,2013,19(3):186-188.
[5]段瑞生, 張慧平, 齊亞超, 等. 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聯合降纖酶治療進展性卒中的療效觀察. 中國醫藥導報,2012,9(14):91-92.
[6]劉軍, 周軍, 劉雙喜, 等. 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治療腦梗死的臨床療效. 臨床醫學,2012,32(6):16-17.
[7]段瑞生, 趙寶華, 靳瑋, 等. 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聯合降纖酶治療進展性卒中對血清TNF-α和IL-8含量的影響. 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2,20(6):428-430.
[8]周大偉, 楊蘭, 師小娟, 等. 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聯合神經節苷脂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效果觀察.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23):4482-4484.
[9]牛慧艷, 張占強, 王海, 等. 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聯合尿激酶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療效觀察. 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4(9):820-82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7.069
2014-12-25]
523843 東莞市長安醫院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