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黨
華法林抗凝治療風濕性房顫與非風濕性房顫患者有效性安全性觀察
王建黨
目的探討采用華法林對風濕性房顫和非風濕性房顫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 并對其安全性進行評價。方法90例心房顫動患者, 根據臨床診斷結果將其隨機分配為風濕性組和非風濕性組, 各45例。所有患者均根據國際標準化比率采用華法林進行治療, 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結果進行分析。結果 兩組患者的INR調正結果及所用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血栓栓塞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風濕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非風濕性組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華法林對風濕性房顫和非風濕性房顫患者進行抗凝治療能夠有效防止血栓栓塞的發生, 但在使用時應注意控制藥量防止引起出血。
非風濕性房顫;風濕性房顫;華法林;抗凝治療;安全性
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癥狀, 其危害十分嚴重,易引起周圍動脈栓塞和腦血栓的惡性并發癥, 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本次研究通過對本院近年來收治的90例風濕性房顫和非風濕性房顫患者的病史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旨在探討華法林對于該類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安全性, 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的建議。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9月~2013年7月收治的心房顫動患者90例, 根據患者的臨床診斷結果將其分為風濕性組和非風濕性組, 各45例。風濕性組中男27例, 女18例, 年齡22~69歲, 平均年齡(52.4±4.7)歲, 包括24例高血壓,19例冠心病及2例擴張性心肌病;非風濕性組中男29例,女16例, 年齡24~73歲, 平均年齡(53.1±4.2)歲, 包括21例高血壓,24例冠心病。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病情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 對其進行尿常規、血常規、肝腎功能等常規檢查, 并對患者的國際標準化比值(INR)進行計算。兩組患者的華法林初始用藥為2.5 mg/d, 給藥后的3、7、15 d分別對患者的凝血酶原時間(PT)、INR比值進行測量。兩組患者的INR均調正于2.0~3.0, 之后每月進行1次INR測量, 并根據測量結果對華法林劑量進行調整。用藥期間注意對患者的周圍動脈栓塞和腦動脈栓塞情況進行觀察, 并對出血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進行觀察記錄。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INR調正結果比較 兩組患者的INR調正結果及所用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其中風濕性組患者治療期間共計發生2例腦栓塞,1例周圍動脈栓塞, 發生率為6.67%;非風濕性組患者治療期間共計發生2例腦栓塞,2例周圍動脈栓塞, 發生率為8.89%, 兩組患者的血栓栓塞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INR調正結果(±s)

表1 兩組患者INR調正結果(±s)
組別 例數 平均INR調正值 所用時間(d)風濕性組 45 2.11±0.27 8.6±2.4非風濕性組 45 2.13±0.15 9.1±2.3 P>0.05 >0.05
2.2 不良反應 本次研究中,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均為出血,且出血時大部分患者INR均>3.0。其中風濕性組患者共計發生4例牙齦出血,2例血尿,2例消化道出血, 發生率為17.78%;非風濕性組患者共計發生2例牙齦出血,1例血尿,發生率為6.67%, 風濕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非風濕性組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1 華法林對于風濕性房顫與非風濕性房顫的臨床療效分析 臨床研究指出, 心房顫動會導致心房收縮功能異常, 引起心房內出現血栓, 并導致腦栓塞的發生[2]。相關資料顯示,非風濕性房顫和風濕性房顫具有相當的腦卒中發生率, 二者均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較大威脅, 因此需采取有效措施對患者進行及時治療。華法林是一種常用的抗凝藥物, 臨床研究證實, 采用華法林對非風濕性房顫和風濕性房顫患者進行抗凝治療, 能夠有效降低周圍血管梗塞和腦梗死的發生率[3]。華法林具有同維生素K相似的結構, 通過與肝臟中相關酶蛋白進行競爭性結合對谷氨酸γ-羧基化進行抑制,從而造成維生素K依耐性凝血因子的合成受阻, 引起凝血酶原時間增長, 進而發揮其抗凝和血栓預防作用。本次研究中,風濕性組患者經治療其血栓梗塞發生率為6.67%, 非風濕性組患者為8.89%, 兩組患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同相關資料中的結論基本一致, 表明采用華法林對心房顫動患者進行抗凝治療能夠有效控制血栓的形成, 從而防止腦栓塞及周圍動脈栓塞的發生, 對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4]。
3.2 華法林治療風濕性房顫與非風濕性房顫的安全性分析臨床研究顯示, 風濕性房顫患者主要為二尖瓣狹窄, 存在胃腸道和肝臟淤血, 由于肝功能受損及維生素K攝入不足, 患者極易出現凝血機制障礙, 因此在使用華法林時應注意從小劑量開始, 并根據患者的INR及PT值對藥量進行調節, 以維持INR在合適范圍。非風濕性房顫患者主要表現為左心衰, 由于此類患者肝功能受損程度多不嚴重, 因此機體凝血功能多優于風濕性房顫患者, 在采用華法林進行抗凝治療時可適當調大劑量, 并根據INR對藥量進行調整。本次研究中, 風濕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非風濕性組患者(P<0.05), 提示非風濕性房顫患者凝血機制相對健全, 同相關資料中的結論基本一致。需要注意的是, 在治療期間, 應維持患者的INR<3.0, 以盡量降低出血時間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 采用華法林對風濕性房顫和非風濕性房顫患者進行抗凝治療能夠有效防止血栓栓塞的發生, 其中風濕性房顫患者具有更高的出血風險, 治療時應根據患者INR值對藥量進行調整, 以降低出血發生率。
[1]王勤, 倪訓業. 華法林抗凝治療風濕性房顫與非風濕性房顫患者有效性安全性觀察. 河北醫學,2011,17(10):1306-1308.
[2]董可輝, 王擁軍, 姜衛劍, 等. 非風濕性房顫和風濕性房顫所致心源性腦卒中的對比研究. 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08,3(6):381-382.
[3]史昀青, 楊成, 丁文軍, 等. L及T型鈣離子通道α1亞基在風濕性房顫心房組織中的表達變化.中國分子心臟病學雜志,2010,10(1):11-16.
[4]王晉予. 華法林在預防非瓣膜性房顫卒中患者中初始劑量及不同 INR的安全性研究.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3):116-11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7.073
2014-12-18]
466200 項城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