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又嘉 汪洋清 韋鄭凱 盧要燊
干預清潔術圍術期抗菌藥物預防應用對比分析
韋又嘉 汪洋清 韋鄭凱 盧要燊
目的對干預清潔術圍術期抗菌藥物預防應用的情況進行對比分析。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方式, 對500例外科部分清潔手術治療的患者進行分析, 其中250例未實施干預, 作為對照組;另外250例實施干預, 作為研究組。對兩組患者抗菌藥物應用合理性進行評估。結果經過積極的干預措施后, 研究組患者在抗菌藥物合理性、用藥時機等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清潔手術圍術期抗菌藥物的預防使用過程中, 采用積極的干預措施能夠有效地提高抗菌藥物使用的合理性。
清潔手術;圍術期;抗菌藥物;干預
在2011年, 我國衛生部(現衛計委)對醫院抗菌藥物的臨床應用情況進行了專項整治活動, 其中以清潔手術圍術期抗菌藥物應用情況為重點工作。本院作為二級醫院, 曾有濫用抗菌藥物的情況比較多, 尤以清潔手術圍術期抗菌藥物預防性應用為最常見。2011年10月開始, 本院以抗菌藥物專項整治活動為契機, 通過綜合干預措施, 在保障手術安全的前提下, 提高圍術期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的合理性。現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 為繼續推進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本次分析病歷共500例, 隨機選取2011年1~10月外科清潔手術患者出院病歷250例作為對照組(干預前);2014年1~10月外科清潔手術患者出院病歷250例作為研究組(干預后)。男281例, 女219例, 平均年齡(43.52±10.36)歲, 均已排除術前感染可能。對照組與研究組的各種手術例次分別為甲狀腺次/全切除術67例, 腦血腫清除術26例, 骨性愈合術48例, 乳腺疾病手術46例, 腹股溝疝修補術63例。兩組患者性別、平均年齡、高危因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回顧式分析方式, 對兩組患者的基本信息進行記錄, 包括性別、年齡、入院時間、臨床診斷、手術名稱、手術時間、手術方式等。然后對患者抗菌藥物的應用情況進行分析, 記錄首次用藥時間、術前術中用藥情況、停藥時間等。最后對患者手術切口的恢復情況、是否出現術后感染進行記錄。
1.3 干預措施 干預措施是采用行政干預與技術干預相結合的綜合干預措施, 以對圍術期抗菌藥物應用的有效干預。在行政方面, 由醫院組織醫務科、門診部、藥劑科、感染科等科室的負責人員, 成立處方點評小組, 根據《處方點評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對門急診處方、臨床醫囑進行點評, 特別對抗菌藥物處方進行專項點評。在技術方面, 臨床藥師參加臨床查房、醫囑審核, 對抗菌藥物應用情況進行合理性評估,對不正確使用藥物情況進行及時糾正。另外, 邀請院外資深藥學專家對全院醫務人員進行系統的抗菌藥物合理應用方面培訓, 推動臨床醫師及臨床藥師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知識更新;同時, 在院內, 臨床藥師不定期為全體醫護人員舉辦抗菌藥物濫用實例及規范應用講座, 提高臨床醫師對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的能力。
1.4 評價依據及標準 在對清潔手術圍術期預防性用抗菌藥物情況進行評價時, 需以衛生部(現衛計委)《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辦醫政發[2009]38號《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中華醫學會《圍術期預防應用抗菌藥物指南》、衛辦醫政發[2013]37號《關于進一步開展全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的通知》為依據, 制定外科圍術期抗菌藥物合理應用評價標準, 以判斷抗菌藥物預防性應用的合理性。具體標準如下:①用藥合理:有用藥適應證、所用藥物為第一、二代頭孢菌素、首次給藥時間在術前0.5~2.0 h內、手術時間>3 h追加1劑、用藥時間<24 h、用法用量符合藥品說明書、靜脈給藥。②用藥不合理:沒有用藥適應證、所用藥物為第一、二代頭孢菌素外的藥物、術前1 d或術后給藥、手術時間>3 h未追加用藥、用藥時間>48 h、用法用量按藥品說明書、靜脈之外的途徑給藥。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抗菌藥物用藥時機、療程情況比較 對照組206例(90.70%)在術后和術前2 h用藥, 為不合理用藥, 研究組該項指標大幅下降為28例(30.43%)(P<0.05), 見表1。療程方面,用藥時間>24 h的患者由干預前的81.92%下降至59.78%。
2.2 兩組抗菌藥物用藥適應證、藥物選擇情況比較 對照組預防性用藥較多, 占90.80%, 幾乎所有患者都使用抗菌藥物預防術后感染, 而研究組僅為36.80%, 較對照組用藥明顯減少。經積極干預后, 藥物選擇方面也有明顯改善, 由選藥不合理的47.14%降為17.39%, 研究組用藥合理性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用藥時機對比[n(%)]

表2 兩組患者用藥合理性對比表[n(%)]
2.3 兩組手術后感染率情況比較 從兩組術后切口感染率情況來看, 二者數值分別為0.80%、0, 無明顯差異。
2.4 其他 兩組沒有術中需追加用藥患者;也無藥物用法用量不合理現象。
清潔手術一般情況下不需預防用藥, 僅在特殊情況[1]時方可使用。由分析結果得知, 盡管干預后用藥適應證合理率升高, 但干預后250例患者中, 仍有92例使用抗菌藥物,預防率為36.80%, 遠高于衛計委30%的要求。
[2]規定清潔手術切口應選用第一、二代頭孢菌素。干預前本院預防應用抗菌藥物最多的藥物是頭孢他啶, 其次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顯示選用藥物嚴重不合理[3]。經干預后, 本院預防用抗菌藥物品種改頭孢唑林及頭孢呋辛為主要品種, 基本符合38號文件規定。但仍有用第三代頭孢菌素作為預防用藥現象, 建議臨床醫師嚴格掌握用藥適應證, 合理規范地選用藥物品種。
預防用藥最佳時機為術前0.5~2.0 h內, 或麻醉誘導時開始給藥, 以保證手術切口暴露時局部組織中已達到足以殺滅手術過程中入侵細菌的藥物濃度。干預后仍有30.43%患者在術前2 h和術后用藥, 均為不合理用藥。同時, 分析發現, 干預后用藥療程在24~48 h及>48 h情況有所改善, 但59.78%的不合理率仍較高。
至于術后切口感染的調查, 不管是對照組還是研究組患者出現切口感染幾率差異不明顯, 符合三甲醫院評審標準≤1.5%。其說明降低清潔手術預防使用抗菌藥物的使用率,并不會導致術后切口感染率的升高。
綜上所述, 醫院通過制定合理用藥實施細則及臨床藥師積極到臨床宣傳合理用藥意識的干預措施, 能夠有效地提高抗菌藥物預防應用的合理性。醫院應加強和持續改進對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的監督管理, 采取綜合手段, 提高清潔手術圍術期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率, 有效降低手術切口感染的發生率,避免過度治療, 浪費醫療資源, 加重患者經濟負擔。
參考文獻
[1]彭評志, 莫金權, 官英勇, 等.3種清潔手術圍術期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干預效果分析. 廣西醫學,2013,35(12):1613-1615.
[2]謝曉露, 朱俊峰. 臨床藥師干預眼科清潔手術圍術期抗菌藥物應用效果分析. 中國藥房,2014(42):3957-3960.
[3]吳明, 王芳, 李佳佳, 等.170例清潔切口手術圍手術期抗菌藥物應用調查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4):313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7.111
2014-12-23]
546300 河池市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