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克芳
臨床護理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的影響因素分析與護理對策
伍克芳
目的探討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動的相關影響因素與護理對策。方法300例動態血糖監測的老年T2DM患者的臨床資料, 共有160例患者存在血糖波動異常。分析老年T2DM患者血糖波動的相關影響因素, 對160例血糖波動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80例,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措施, 觀察組患者給予針對性護理措施, 統計對比兩組患者的血糖情況。結果女性異常血糖波動檢出率(71.43%)明顯高于男性(47.09%),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946, P<0.05);病程<10年、10~20年和≥20年患者的異常血糖波動檢出率分別為(26.67% VS50.0% VS78.13%), 病程≥20年者最高,病程10~20年者次之, 病程<10年者最低,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874, P<0.05);HbA1c≥7.0%患者的異常血糖波動檢出率(66.67%)明顯高于<7.0%患者(40.5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77, P<0.05)。干預1個月后, 兩組的血糖指標均較干預前明顯改善, 觀察組患者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老年T2DM患者的血糖波動與性別、病程及HbA1c水平有關, 針對性護理措施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血糖情況。
2型糖尿??;老年人;血糖波動;相關因素;護理對策
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是內分泌科臨床最常見的疾病, 多見于老年人[1]。臨床發現慢性并發癥是糖尿病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2]。隨著, 動態血糖監測技術(CGM)在臨床開展, 有研究發現血糖波動與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發展具有密切的關系, 其已成為糖化血紅蛋白之外, T2DM患者慢性并發癥的重要獨立預測因素[3]。本研究回顧性分析行CGM的老年T2DM患者的臨床資料, 探討老年T2DM患者血糖波動的相關影響因素, 并針對危險因素,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 旨在為盡早控制血糖波動, 預防慢性并發癥提供依據,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行動態血糖檢測的300例老年T2DM患者。T2DM診斷符合WHO相關診斷標準。300例患者中男223例, 女77例;年齡60~87歲, 平均年齡(73.29±10.22)歲;病程6~27年, 平均病程(17.07±8.94)年;體質量指數(BMI):23.4~27.5 kg/m2, 平均(24.8±2.83)kg/m2;糖化血紅蛋白(HbA1c):6.5~8.4%, 平均(7.09±1.23)%。共有160例患者存在血糖波動異常。分析老年T2DM患者血糖波動的相關影響因素, 對160例血糖波動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8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觀測方法
1.2.1 動態血糖監測(CGM) 所有入選的300例老年T2DM患者均進行CGM(美敦力動態血糖監測儀)。動態血糖監測儀每10秒接受一次信號, 每5分鐘存儲一個平均值, 每天記錄288個血糖測定值。共佩戴72 h,72 h后進行數據分析。
1.2.2 血糖波動幅度指標 ①血糖標準差(SDBG):動態血糖監測獲得血糖值的標準差。②平均血糖波動幅度(MAGE):動態血糖監測期間, 當血糖波動幅度大于SDBG為一次有效波動, 此次波動的峰值與谷值的差值為波動幅度;所有波動幅度的平均值為MAGE。
1.2.3 血糖波動幅度評價標準 參照2011年版《中國血糖監測臨床應用指南》:血糖波動正常范圍為:SDBG<1.4 mmol/L和MAGE<3.9 mmol/L;SDBG≥1.4 mmol/L和MAGE≥3.9 mmol/L作為異常血糖波動。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采用針對性護理模式, 干預周期為1個月, 具體如下。
1.3.1 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計劃 ①向患者講解疾病發生發展及預后, 增強患者對疾病健康知識的認知程度, 告知患者遵醫行為對疾病治療效果的影響, 使其認識到遵醫行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② 向患者詳細講解各種降糖藥物的保存、使用方法、低血糖等副作用表現及處理方法;③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 制定個體化的飲食療法和運動療法方案;④出院前向患者講解血糖儀的使用方法及血糖正常范圍, 告知來院復查時間; ⑤電話回訪, 了解患者的遵醫行為情況, 強化以上健康教育內容。
1.3.2 心理干預 ①了解患者的負面情緒原因, 給予合理的解釋, 解除患者心理壓力, 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使其積極配合治療; ②糖尿病患者的焦慮、緊張情緒一般是由于對疾病認知的不足造成, 應及時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告知其治療方案、效果評價方法及治療進展等, 緩解其因對疾病的未知而造成的恐懼心態。③糖尿病患者大多具有自卑心理, 容易受到傷害, 因此應給予其足夠的尊重, 幫助其面對現實, 接受疾病的挑戰, 積極配合治療; ④做好患者家屬工作, 使其配合醫護人員, 鼓勵患者戰勝疾病, 配合治療。
1.3.3 工娛療法 活動內容一般包括手工藝勞動、文娛活動、體力勞動等, 應由醫務人員按病情選擇進行。
1.3.4 放松療法 又稱為松弛療法, 首先為患者提供一個安靜、整潔、舒適的環境, 最初在護理人員指導下進行全身肌肉放松練習, 掌握后自主進行放松練習。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實施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異常血糖波動檢出率比較300例老年T2DM患者中,共有160例患者存在血糖波動異常。女性和男性異常血糖波動檢出率分別為71.43%、47.09%, 女性異常血糖波動檢出率明顯高于男性,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946, P<0.05);不同年齡和不同體質量指數患者異常血糖波動檢出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047, P>0.05);病程<10年、10~20年和≥20年患者的異常血糖波動檢出率分別為(26.67% VS50.0% VS78.13%), 病程≥20年患者異常血糖波動檢出率最高, 病程10~20年患者次之, 病程<10年最低(χ2=4.874, P<0.05)。糖化血紅蛋白(HbA1c) <7.0%和≥7.0%患者的異常血糖波動檢出率分別為40.53%、66.67%, HbA1c≥7.0%患者的異常血糖波動檢出率明顯高于<7.0%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77, P<0.05)。見表1。
2.2 兩組血糖控制效果比較 干預前, 兩組患者的FBG、2hBG及HbA1c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個月后, 兩組的血糖指標均較干預前明顯改善, 觀察組患者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異常血糖波動檢出率比較[n, n(%)]
表2 兩組血糖控制效果比較(±s)

表2 兩組血糖控制效果比較(±s)
注:與干預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FBG(mmol/L) 2hBG(mmol/L) HbA1C(%)觀察組 80 干預前 10.42±2.33 14.76±3.02 8.56±0.64干預后 5.82±0.42ab 7.41±0.66ab 5.38±0.32ab對照組 80 干預前 10.65±2.42 14.76±2.89 8.87±0.82干預后 7.85±0.72a 9.63±0.64a 7.21±0.56a
血糖波動是指血糖水平在波峰值和波谷值之間變化的不穩定狀態[4]。研究發現, 糖尿病慢性并發癥不僅與遺傳因素和血糖控制水平有關, 并且與血糖的波動關系密切[5]。有研究發現血糖波動對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發生發展的影響程度超過了血糖絕對水平升高造成的影響[6]。王國鳳等[7]對674例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隨訪, 發現血糖波動是外周神經損害和血管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但是, 也有部分研究質疑血糖波動與糖尿病并發癥之間的關系。糖尿病與并發癥流行病學研究(EDIC)對T1DM患者進行長期隨訪, 采用MAGE和SDBG作為血糖波動指標, 結果顯示視網膜和腎臟病變與HbA1c水平關系密切, 而與血糖波動無關[8]。
因此, 目前血糖波動與糖尿病慢性并發癥關系的爭議主要集中在T1DM, 原因可能與T1DM和T2DM不同的病理機制有關, T1DM是由于胰島β細胞的功能衰竭造成, 血糖波動主要原因是低血糖, 而低血糖對并發癥的影響主要是活化凝血功能, 而激活氧化應激卻并不明顯;T2DM是由于胰島素抵抗造成, 血糖波動主要原因為餐后高血糖, 對并發癥的影響主要為激活氧化應激, 因此血糖波動與T2DM更為密切[9]。
目前, 有關血糖波動相關影響因素研究報道尚比較少見。本研究對行CGM的老年T2DM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調查老年T2DM患者血糖波動的影響因素, 結果發現老年T2DM患者的血糖波動與性別、病程及HbA1c水平有關, 與年齡等無關。女性T2DM患者的血糖波動異常的檢出率高于男性的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部分學者認為,絕經后女性的雌激素水平降低, 胰島素敏感性下降, 缺乏胰島素對血糖的精細調節, 因此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動增加[10]。目前, 尚缺乏糖尿病的病程長短對血糖波動影響的研究報道, 本研究結果顯示T2DM病程的延長是血糖波動異常的獨立危險因素。血糖波動的主要原因有藥物引發的低血糖和餐后高血糖, 兩者均和胰島素抵抗和分泌不足有關,隨著T2DM患者病程延長, 胰島β細胞的功能逐漸減退, 胰島素分泌不足和胰島素抵抗更加嚴重, 因此血糖波動幅度增大[11]。此外, 本次研究發現HbA1c水平是血糖波動的影響因素, HbA1c越高發生異常血糖波動的風險越高, 具體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還發現, 年齡并不是老年T2DM患者的影響因素, 年齡的增加與異常血糖波動并不相關。
基于以上影響因素, 臨床護理人員應認識到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征, 在強化健康宣教的同時, 重視心理干預, 使患者擁有一個積極正面的心理狀態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2]。本研究采取綜合護理模式對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護理, 在重視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預的基礎上又引進了工娛療法和放松療法, 研究發現工娛治療轉移病態注意力, 減輕病態體驗, 克服焦慮、抑郁或恐懼等負面情緒, 糾正病態行為[13];放松療法可以抑制交感神經功能, 增強副交感神經功能, 調節內分泌及植物神經系統, 主要可用于治療各種焦慮性神經癥及恐怖癥[14]。
綜上所述,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不僅要控制持續性高血糖, 并且要改善血糖波動狀況。本研究初步分析顯示性別、病程和HbA1c水平是老年T2DM患者血糖波動的影響因素,這些特征在血糖波動的管理中應給與足夠的重視。
[1]洛佩, 程千鵬, 武晉曉, 等.實時動態血糖監測的準確性評估及相關因素分析.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3,29(11):954-958.
[2]張潔, 董閃閃, 康巖, 等.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血糖波動與氧化應激的相關性研究.中國全科醫學,2013,16(29):3410-3413.
[3]張名揚, 呂肖鋒, 張微微, 等.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腦梗死患者血糖波動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相關性研究.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4,33(3):242-245.
[4]黃金鑫, 呂肖鋒, 李娟, 等.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腦梗死患者入院早期血糖波動及其臨床意義.中國糖尿病雜志,2014,22(3):200-203.
[5]龍艷, 蘇珂, 彭鷹, 等.血糖波動與氧化應激對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影響.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2(5):147-150.
[6]王敏, 蘇曉飛, 馬建華, 等.門冬胰島素治療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和氧化應激損傷的影響.江蘇醫藥,2014,40(4):430-432.
[7]王國鳳, 尹冬, 徐寧, 等.血糖波動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相關性.中國糖尿病雜志,2014,22(2):115-117.
[8]滕愛林.糖尿病患者認知與遵醫行為相關因素調查.現代預防醫學,2011,38(8):1487-1488.
[9]胡秀萍.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及遵醫行為的影響.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27):70-71.
[10]蔣娟, 徐靈莉, 高麗, 等.糖尿病病人自護行為的現狀調查與分析.護理研究,2014,28(1c):282-285.
[11]畢曉飛, 范黎黎, 付欣, 等.心理護理干預改善2型糖尿病病人生活質量的研究.護理研究(上旬版),2013,27(10):3186-3188.
[13]李菁, 李崢, Nolan M, 等.影響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心理社會因素的研究進展.中華護理雜志,2014,49(2):207-211.
[14]何筱瑩, 李梅忠, 阮佩珊, 等.互動模式健康教育在改善糖尿病患者遵醫行為中的應用研究.中國全科醫學,2010,13(13):1450-1452.
Analysis of influence factors and nursing strategy for glucose variability in type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WU Ke-fang. Jinan Electric Power Hospital, Jinan250000, China
Type2 diabetes mellitus; Old people; Glucose variability; Related factors; Nursing strategy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7.120
2014-12-15]
250000 濟南電力醫院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ed influence factors and nursing strategy for glucose variability in type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patients.MethodsThere were clinical data of300 senile patients with T2DM with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There were a total of160 patients with abnormal glucose variability, and their related influence factors of senile T2DM were analyzed. These16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8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strategy, and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argeted nursing strategy. Comparison was made on the glucose condi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detection rate of abnormal glucose variability of female (71.43%)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male (47.09%),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3.946, P<0.05). The detection rate of abnormal glucose vari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course <10 years,10~20 years and ≥20 years were (26.67% VS50.0% VS78.13%). Patients with course≥20 years had highest rate, those with10~20 years were lower and those <10 years were the lowest.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4.874, P<0.05). The detection rate of abnormal glucose vari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HbA1c≥7.0% (66.67%) was higher than that <7.0% (40.53%).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4.077, P<0.05). After1 month of intervention, both groups had improved glucose index than that before interven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more obvious improvemen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Glucose variability in senile T2DM patients is correlated with gender, course of disease, and HbA1c level. Implement of targeted nursing strategy can improve their glucose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