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淑君 李秀敏
腸內營養在胃腸外科術后的早期應用及護理
安淑君 李秀敏
目的分析腸內營養在胃腸外科術后的早期應用效果及護理措施。方法80例胃腸外科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 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40例。對照組給予腸外營養,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術后24 h腸內營養, 比較兩組患者的早期應用效果, 分析其護理措施。結果觀察組術后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 轉鐵蛋白、前白蛋白及白蛋白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 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腸內營養在胃腸外科術后的早期應用效果顯著,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腸內營養;胃腸外科;術后;早期應用;護理
胃腸外科手術患者因手術創傷對其胃腸道功能造成一定影響, 特別是對于老年患者來說, 術后因消化吸收能力大大降低, 易發生營養不良現象, 導致切口愈合減慢, 影響術后恢復[1]。本院為研究腸內營養在胃腸外科術后的早期應用效果及護理措施, 選取收治的80例胃腸外科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 分別給予腸外營養與腸內營養,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0月本院收治的進行胃腸外科手術患者80例, 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40例。觀察組男23例, 女17例, 年齡最大70歲, 最小21歲,平均年齡(48.8±5.4)歲;對照組男22例, 女18例, 年齡最大69歲, 最小20歲, 平均年齡(49.1±5.4)歲;其中食管癌18例, 胃癌20例, 結腸癌19例, 重癥胰腺炎23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疾病類型等方面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留置胃管、輸液、禁食及腸外營養等術后常規治療與護理干預, 腸外營養為術后1~6 d內,每天適量輸注復方氨基酸、脂肪乳劑及葡萄糖, 每日熱量為125 kJ/kg, 氮量為0.2 g/kg, 并給予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術后24 h腸內營養。觀察組術前均插入胃管與鼻飼管, 于患者空腸上段20 cm處放置, 并保證管道通暢。將麥芽糖糊精、水、酪蛋白、大豆多糖纖維、植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等多種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配置成營養液。術后24 h內經鼻飼管將營養液滴入。術后第1天, 以30~40 ml/h滴注速度滴注500 ml;術后第2天, 以60~80 ml/h滴注速度滴注1000 ml;術后第3天, 以100~120 ml/h滴注速度滴注2000 ml;術后第1天, 全速滴注2500 ml。均給予營養支持7 d, 術后7 d后進行拔管, 改為口服。
1.3 觀察指標 詳細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 并比較兩組患者轉鐵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等指標變化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觀察數據選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情況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術后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營養指標比較 觀察組轉鐵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術后排氣時間(h) 排便時間(h) 住院時間(d)觀察組 40 50.7±18.5a 64.2±7.6a 14.1±3.2a對照組 40 71.2±20.1 85.3±11.4 19.8±5.1
表2 兩組患者營養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營養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轉鐵蛋白(mg/L) 前白蛋白(mg/L) 白蛋白(g/L)觀察組 40 170.4±41.5a 205.3±41.2a 30.2±3.1a對照組 40 216.5±50.9 241.8±46.1 37.1±4.4
胃腸外科患者術后均需禁食一段時間, 在禁食期間, 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易出現營養不良現象, 對患者術后恢復影響較大。醫護人員應根據患者具體病情, 給予營養支持治療, 改善其營養狀況, 促進切口愈合, 提高預后效果。腸內營養支持是胃腸外科術后患者常用的一種治療方式, 主要是醫護人員根據患者具體身體狀況, 給予針對性的營養支持措施, 以改善其營養狀況為主要目的。在實施營養支持過程中, 患者易出現不良心理情緒、營養管脫落、移位、堵塞及惡心、嘔吐等不良情況, 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在患者營養支持治療階段給予全面的護理措施干預[2]。
胃腸外科術后腸內營養的護理措施分析:①針對性心理護理。術后早期進行腸內支持的患者, 術前需給予鼻飼管插管, 因此易導致患者出現緊張、害怕、不安等不良心理情緒,影響手術效果。為了讓患者及其家屬充分掌握進行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的目的、意義及方法, 護理人員應詳細為患者講解營養液的特點、種類、作用、使用方法等, 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在營養液灌注期間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及處理措施, 緩解患者及其家屬內心疑慮, 消除緊張情緒。②營養管護理。為保證腸內營養治療的順利進行及有效性, 需加強對營養管的護理, 其目的就是為了預防與及時發現治療期間出現導管性并發癥, 防止出現營養管滑脫、移位現象, 保證管內通暢。若出現營養管堵塞現象, 需先排除營養管自身問題, 隨后將管內容物使用注射器向外抽出, 無液體時, 使用約70℃的溫開水進行正壓沖洗, 管內疏通后再次使用50 ml溫開水沖洗。③并發癥護理。術后患者易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常見并發癥, 這與營養液溫度過低、濃度過高及輸注速度有關, 另外還與營養液有無污染有關, 因此在營養液輸注過程中, 需實時觀察患者病情變化, 若出現異常現象, 及時給予相應處理[3]。
綜上所述, 觀察組患者術后平均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營養支持治療后, 觀察組轉鐵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等各營養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因此, 腸內營養在胃腸外科術后的應用效果顯著, 且給予心理護理、營養管護理及并發癥護理等綜合護理干預, 可顯著改善其營養狀態, 提高預后效果,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1]茹鳳娟.腸內營養在胃腸外科術后的應用及護理體會.基層醫學論壇,2013,17(15):1922.
[2]唐衛泓.胃腸外科術后腸內營養的早期應用及護理體會.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2):532-533.
[3]向雙瓊 .腸內營養在胃腸外科術后的早期應用及護理.護士進修雜志,2011,25(21):1979-198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7.152
2014-12-24]
450000 河南省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護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