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新建 魏娜 黃文通
一次性無菌留置引流管治療自發性氣胸47例臨床觀察
荊新建 魏娜 黃文通
目的探討一次性無菌留置引流管置入胸腔治療自發性氣胸療效及優缺點。方法47例均經胸部X光片或肺部CT證實為單純自發性氣胸的患者, 隨機分為治療組24例(置入一次性無菌留置引流管)和對照組23例(行傳統胸腔閉式引流術), 對照觀察兩者的療效及優缺點。結果治療組患者痛苦少、療效更好、有效率高、不良反應少, 但留管時間較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縮短(P<0.05)。結論一次性無菌留置引流管置入胸腔治療自發性氣胸療效與手術切開放置引流管相同, 但損傷小、痛苦小、并發癥少、瘢痕小, 可減少氣胸患者住院時間。
一次性無菌留置引流管;手術切開胸腔閉式引流術;自發性氣胸
自發性氣胸是以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為主要癥狀的呼吸系統常見病。傳統的治療方法為胸腔穿刺抽氣和手術切開行胸腔閉式引流。近幾年有用中心靜脈導管置入胸腔抽氣法。但仍有其缺點。作者2011年5月開始使用一次性無菌留置引流管并與傳統手術切開胸腔閉式引流術治療自發性氣胸作對照, 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47例患者均經胸部X光片或肺部CT證實為單純自發性氣胸, 無胸腔積液及肺部基礎疾病。其中男34例, 女13例;年齡13~55歲, 平均年齡38歲。左側28例、右側19例, 所有患者均為單側氣胸。發病時間1 h~3 d, 肺壓縮30%~90 %(單側)。所有患者以就診時間隨機分為治療組24例(置入一次性無菌留置引流管)和對照組23例(行傳統胸腔閉式引流術)。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病程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持續吸氧、絕對臥床、止咳及其他對癥治療;并選用廣譜抗菌藥物防治感染。根據胸部X光片或肺部CT, 選擇患側第2肋間與鎖骨中線交叉點為穿刺、切口處。治療組穿刺置管方法:患者半臥位(上身抬高約30°), 將患側胸部充分暴露, 在鎖骨中線第2肋間與鎖骨中線交叉點標出穿刺點, 由內向外從穿刺點向外消毒, 范圍為半徑15 cm的皮膚區域, 打開一次性無菌留置引流管包(廣州市凌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粵食藥監械<準>字2010第2660190號, 批號:10316), 操作者者戴無菌手套,將洞巾鋪于患者胸部, 并使穿刺點暴露, 用1%利多卡因溶液局部逐層進行浸潤麻醉, 在穿刺點做5~10 mm小切口, 使中間最深處深達肌層, 用無菌紗布按壓小切口止血, 傷口無滲血后, 用16F一次性無菌留置引流管沿切口最深處來回旋動穿入胸膜腔, 有落空感時說明已進入胸膜腔, 退出針芯,證實有氣體溢出后鉗夾引流管, 連接水封瓶(蘇州市鑫達醫療器材有限公司, YY0583-1600 ml蘇食藥監械生產許2001-0004號), 固定一次性無菌留置引流管, 同時檢查各接口是否牢固, 避免漏氣。對照組胸腔閉式引流操作方法:患者取半臥位(上身抬高約30°), 將患側胸部充分暴露, 在鎖骨中線第2肋間處標為手術切口中心, 從標記點由內向外消毒半徑15 cm以上的皮膚, 打開手術包, 操作者戴無菌手套, 取洞巾并鋪于患者胸部, 并使切口部位暴露, 用1%利多卡因溶液局部逐層浸潤麻醉, 以定位點為中心沿第2肋間方向做2.0~2.5 cm的切口, 用兩把止血鉗交替鈍性分離胸壁肌層, 于肋骨上緣穿破壁層胸膜進入胸膜腔。穿入胸膜腔時有明顯的突破感, 同時可見切口中有液體溢出或噴出。用止血鉗撐開,擴大創口, 用另一把止血鉗沿引流管長軸夾住引流管前端,沿撐開的血管鉗將引流管送入胸腔中, 引流管側孔應在胸內3 cm左右, 連接水封瓶, 觀察引流管內水柱波動是否良好,必要時調整引流管的位置。縫合皮膚并固定引流管, 然后檢查各接口是否牢固, 避免漏氣及引流管脫落。
拔管: 患者癥狀緩解, 肺部聽診氣胸側呼吸音恢復, 引流瓶中無氣體溢出或無水液波動, 復查X線胸片證實肺復張,夾管24 h, 再次復查胸部X光片, 無氣胸復發或氣體無增加時予拔管。拔管后6 d再次復查胸部X光片, 排除拔管后氣胸復發。插管時間平均2~10 d。
1.3 療效判定標準 ①治愈:胸膜腔內氣體完全消失, 肺全部復張;②有效:胸膜腔內氣體明顯減少, 肺大部分復張,肺壓縮<10%;③無效:氣體量無明顯變化或病情加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發病率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2.2 兩組患者留管時間及住院天數比較, 兩組留管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住院天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發病率比較(n, %)
表2 兩組患者留管時間及住院天數比較(±s, d)

表2 兩組患者留管時間及住院天數比較(±s, d)
組別 例數 留管時間 住院天數治療組 24 3.51±0.51 4.81±0.54對照組 23 3.47±0.76 5.77±0.46 t 0.213 6.547 P>0.05 <0.05
自發性氣胸常見于20~40歲瘦高體型患者, 青壯年男性發病率高,15%自發性氣胸患者有自發性氣胸家族史[1]。無并發癥的患者肺壓縮<20%可保守治療采取臥床休息、吸氧、鎮咳等對癥處理。肺壓縮>20%或肺壓縮<20%但肺功能較差的患者, 需行穿刺抽氣或胸腔閉式引流。反復的胸腔穿刺不但增加了醫生的工作量, 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醫療費用,并且易并發感染, 當胸腔積氣經過抽吸減少到一定量時, 穿刺針頭易刮傷肺組織, 可能使病情加重;肋間切開放置粗硅膠管行胸腔閉式引流術, 需切開皮膚、分離皮下組織和肌層,用止血鉗將其送入胸腔, 操作麻煩、局部損傷較大, 拔管后創口還需縫合, 并且遺留瘢痕;閉式引流置管期間常常胸痛明顯, 影響患者體位變化和休息, 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近年有較多醫院應用一次性中心靜脈導管穿刺置管抽氣, 作者也曾多次應用, 操作簡便、創傷小, 安全、患者比較易接受;但這種方法最大的缺點是管徑很小、易引流不暢、易堵管,并且在胸腔內壓力過高時非常容易出現皮下氣腫, 常需要多次置管或者最后重新進行切開放置引流管, 一般適合氣胸量不大及破口不再漏氣的閉合性氣胸患者。本研究采用一次性無菌留置引流管治療單純性氣胸療效滿意, 有以下優點:①操作簡便、快捷, 很快減輕痛苦。②損傷小, 不需縫針, 幾乎無明顯瘢痕。③管道與肋間組織結合緊密, 皮下氣腫、感染發生率低。④置管期間疼痛輕微或無疼痛。⑤單次治療有效率高。⑥不易損傷、肋間血管神經和肺組織。⑦可單人操作。⑧因引流效果與常規胸腔閉式引流相當, 而不良反應較少, 痛苦小, 從而減少患者住院時間, 值得臨床推廣, 尤其是基層醫院。
[1]陳剛, 張志庸.自發性氣胸的病因學.臨床肺科雜志,2008,13(3):322-32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7.180
2014-11-20]
450007 河南省鄭州市中醫院肺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