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華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 北京 100728)
?
石化企業無組織排放控制與防護距離關系
袁曉華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 北京100728)
摘要:通過論述石化行業衛生防護距離標準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原因,介紹了石化企業近年來在無組織排放控制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效果,就無組織排放與防護距離的關系,提出了全面提高企業無組織排放控制水平、削減無組織排放量、根據源強控制水平確定項目防護距離的建議。
關鍵詞:石化;環境影響評價;無組織排放;防護距離
近年來,衛生防護距離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受到高度重視,甚至成為企業發展與地方城鎮發展總體規劃是否相符的重要判據之一。衛生防護距離標準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污染型生產單元對民眾健康的傷害。標準的執行有利于促進生產企業對無組織排放源的控制,是在企業邊界大氣污染物濃度達標基礎上設置的又一道防止污染傷害的“防火墻”[1]。但衛生防護距離標準在執行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引發執法方面的困惑和項目建設的障礙。
1石化行業防護距離執行現狀
1988年,《煉油廠衛生防護距離》(GB 8195—87)開始實施;1999年,補充修訂后的《石油化工企業衛生防護距離》(SH 3093—1999)正式發布,涵蓋了石油煉制和石油化工生產企業;2012年,衛生系統發布實施《煉油廠衛生防護距離》(GB 8195—2012)[2]。至今,衛生防護距離標準在石化行業已實施25年有余。
應該說,設置衛生防護距離對于企業和民眾雙方均是有益的,本應是皆大歡喜,但在執行的若干年中,收到的效果卻適得其反。其中問題最為突出的是一些老企業,這些企業已經運行數十年,企業排放難以達到國家最新標準,在新一輪發展中,其搬遷費用巨大、安置困難等問題已經成為建設單位、地方政府難以承受的壓力。具體問題及原因分析如下。
衛生防護距離標準被環境保護行業納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時必須遵循的標準之一,預測項目應設置的衛生防護距離是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一環,主要工作就是通過源強的“合理”估算和模型演算,預測出應設置的防護距離。在項目建設完成后,環保竣工驗收監測合格,此項標準即完成使命。其后,建設項目正常運行階段實際源強如何、衛生防護距離預測準確與否、衛生防護距離內有無標準禁止的敏感設施建設等,幾乎沒有相應的部門或機構再給予關注和監督。
衛生防護距離標準的執行不同于污染物排放標準,其顯著特點是具有雙向性。污染物排放的主體只有一個——排污企業,企業自身做好即可,而對于衛生防護距離,則不僅需要企業主動遠離民眾,同時需要民眾與企業保持距離。衛生防護距離標準缺失了雙向性,只是針對污染型項目。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近二、三十年里,城市化進程明顯加速,一些地區的城市發展規劃、市政設施及民用工程建設等,從未考慮過應與現有工業企業保持衛生防護距離。正是因為如此,建設較早的老企業,原本遠離市鎮,但民用設施急速推進到廠區周邊,有些甚至接近零距離。于是,已經定位、具有相當規模的石化企業,只能靜觀自己一天天成為城鎮中的工業,背負“污染擾民”的惡名,“城市包圍工廠”的局面積重難返。
衛生監督部門應是衛生防護距離監督的主體,如同環保主管部門一樣,應對衛生防護距離外的居民、學校等環境敏感點的衛生指標達標情況進行日常監督,根據監督情況對影響達標的污染源實行必要的管理措施。與此同時,環境管理部門應對排污單位的廠界達標進行監督管理。上述管理的缺失,是一些符合防護距離標準的敏感目標仍然受到超標污染物的影響,設立的衛生防護距離不斷被蠶食等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衛生防護距離標準形同虛設也就在所難免。
2無組織排放控制成效
衛生防護距離問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排污主體控制源強,確保正常生產期間,衛生防護距離之外周邊環境敏感目標的大氣環境質量達標,是石化企業“終生”的任務。近年來,我國石化行業相關管理部門和企業越發正視部分企業逐步陷入城市區域的現狀,從強化污染源頭治理和管理入手,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
自2006年起,中國石化在科研“十條龍”項目中設立“煉油企業惡臭污染治理技術研究”課題,開發了酸性水罐、粗柴油儲罐呼吸氣、污水處理場逸散氣等惡臭、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治理技術,在消除硫化物惡臭污染的同時,90%以上的揮發性有機物得到控制。
在涉及有機氣體蒸發的采樣點,逐步實現密閉采樣;油品儲運系統增設密閉、回收設施;部分輕質油罐在采用浮頂罐貯存的基礎上,增加氮氣密封并收集處理釋放氣體;在油品質量升級改造項目中,對老舊裝置的污水集輸系統進行密閉改造,由原來的地下管溝重力輸送改為管道壓力輸送,封閉污水處理設施,收集逸散的有害氣體,進行集中處理;目前正在加緊推行泄漏檢測與修復技術,部分企業、生產裝置試點工作表明,此項措施的實施可有效控制設備及管線組件密封點的泄漏,使無組織排放量大幅度減少。
在采取技術措施的同時,管理制度和措施得到進一步完善。其中,中國石化作為行業內的重頭企業集團,在中國石化層面制定了《煉化企業裝置開停工及檢維修環境保護管理規定》,明確規定了開停工、裝置倒空、清洗等無組織排放環節的環保要求。
在企業大力開展無組織排放控制的同時,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的管理、監察力度不斷加大。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規劃制定了詳細的污染治理方案;部分地方標準增加了對無組織排放的控制要求;現場監察的技術措施、人力投入大大提高;少數重點地區正在研究制定涉及無組織排放污染物收費辦法。一系列的重磅政策、法規、標準,給石化企業帶來壓力,也強化了企業開展無組織排放污染物控制的主動性,石化企業正常生產工況下的污染物控制水平在重壓下顯著提高。
3無組織排放控制及防護距離設置建議
生產單元的無組織排放,直接影響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及社會穩定,關乎煉化企業的長遠發展,需要認真對待。
在現有泄漏檢測與修復工作的基礎上,企業應開展更有針對性的工作,重點應放在從環境與健康角度出發,篩選出需重點控制的化學成分和排放環節,予以不同于一般化學成分和排放環節的檢測、修復管理。與此同時,政府主管部門應在執法環節上與其配套,突出監管重點,集中力量做好重點污染源的治理和管控。這樣既管住了對環境及健康有危害的污染物排放,同時也可以減輕環保監管的工作強度。
根據實測污染物濃度推算出源強,根據數學模型演算出距離,其數據真實性、準確性受到若干因素的影響,但廠外大氣環境質量是實實在在的存在,根據一定量的監測數據對演算出的衛生防護距離進行驗證、校核,可以更加科學地確定衛生防護距離,對于企業開展無組織排放控制具有促進作用[3- 4]。
衛生防護距離標準不一定適合所有項目,特別是在全面進行揮發性有機物控制的大環境下,源強會有大幅度的削減。因此,根據源強控制水平確定項目衛生防護距離是符合實事求是精神的,特別是對于身處市區的老企業,有條件搬遷的,最好搬遷;無條件搬遷的,相關企業必須在無組織排放控制上有所作為,達到相關標準。
大氣環境防護距離與衛生防護距離并存于環境影響評價之中,多年以來,引起了眾多概念、理論上的疑惑和爭議,不利于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因此,建議政府有關部門盡早理清兩者之間的關系和執行主體,使排污企業及周邊設施、公眾各負其責,共同維護好民眾的生存環境。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王靜, 王棟成, 張愛英, 等. 確定工業企業衛生防護距離技術方法研究[J]. 環境科學與技術, 2007(9): 75- 77.
[2]張偉. 我國衛生防護距離標準的歷史、現狀與未來[J]. 環境與健康, 2007, 24(9): 730- 731.
[3]饒未欣, 張偉, 吳凱勛, 等. 石油化工行業苯酚丙酮裝置衛生防護距離確定方法研究[J]. 環境衛生學, 2011, 1(5): 30- 34.
[4]環境保護部. HJ 2.2—2008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S].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9.
《鉛冶煉企業環境隱患排查及風險評估》 簡介

作者:林星杰王唯偉楚敬龍張婧
出版社:中國環境出版社
書號: 978-7-5111-2052-6
定價: 18.00元
出版日期: 2014年9月
積極防范環境風險,從源頭防止污染事件的發生,落實企業風險應對措施,是防止企業突發環境事件發生的有效措施。《鉛冶煉企業環境隱患排查及風險評估》針對我國鉛冶煉企業生產現狀,歸納總結了行業現行的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重點分析了鉛冶煉企業主要風險源及可能造成的后果、鉛冶煉企業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和可能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提出了鉛冶煉企業環境風險評估與環境應急預案編制的程序及要點。
本書首次將環境隱患排查和風險評估聚焦于某一類型企業,直接針對鉛冶煉企業環境風險因子種類繁多、突發環境事件類型復雜的行業特點,明確了企業開展環境隱患排查和風險評估的要點,可以有效指導企業針對突發環境事件的預防與應對,對突發環境事件現場應急處置工作具有很強的指導性。相信該書的出版會對加強企業環境風險與應急監督管理、預防和減少突發環境事件、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和環境安全、落實鉛冶煉企業環境風險防范與應急管理主體責任起到積極作用,同時也為其他行業、企業的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和風險評估起到示范作用。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gitive Emission and Hygienic Buffer Zone
in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
YUAN Xiao-hua
(China Petrochemical Corporation, Beijing 100728,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hygienic buffer zone standard by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and introduced the achievement made by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 in controlling fugitive emissions. In term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gitive emission and hygienic buffer zone, the paper propose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the fugitive emission control should be fully strengthened; the amount of fugitive emission should be cut; and the hygienic buffer zone should be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control level of emission magnitude.
Key words:petrochemical; EIA; fugitive emission; buffer zone
作者簡介:袁曉華(1960—),北京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學士,長期從事石化行業環境保護工作,E-mail: yuanxh@sinopec.com
收稿日期:2014-07-18
中圖分類號:X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444(2015)01-0034-03
DOI:10.14068/j.ceia.2015.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