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日前宣布完成首例3D打印人工椎體置換手術。據介紹,患者在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就診時發現患有“骨化性纖維瘤”,第10、11節胸椎已遭明顯侵蝕性破壞,并出現病理性骨折。以骨科主任林向進為首的醫療小組在征求了患者意見后,決定采用3D激光打印技術,量身定做了個性化的鈦合金人工椎體,并于12月3日實施了置換手術,目前患者術后恢復情況良好。
黃瓜是許多家庭餐桌上的常客,但難免會有“苦黃瓜”影響胃口。我國科學家主導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了一個與黃瓜發苦有關的基因,解決了長期影響黃瓜生產的一個難題,也將有助于培育抗病的黃瓜品種。
近日,在海纜基地碼頭進行了水下機器人(ROV)第一次現場海域試驗。系統檢驗了ROV系統的各項功能,為正式轉入運行應用提供了技術準備。將水下機器人用于海纜運維作業,一方面可以取代以往潛水員水下作業的工作模式,解決人工作業時間短、安全風險高的問題,另一方面也突破了深水區海纜無法巡檢的瓶頸,可大幅提高海纜運檢的智能化水平,填補我國在海纜運維方面的技術空白。

一項可移除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的“新型磁性固體螯合劑材料技術”,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等共同研發成功,日前在北京通過科技成果評價。該材料具有固相螯合捕集、磁選分離的雙重功能,對土壤中多種形態的非磁性重金屬元素有分離凈化作用。在同類研究中,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

“礦化1噸二氧化碳,能夠產出140度電能,同時產出1.91噸、價值人民幣2000元到3000元的碳酸氫鈉。”2014年12月1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對外宣布,其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利用二氧化碳直接發電的新礦化反應及化學原理,是國際上首次開發出二氧化碳礦化發電的二氧化碳礦化燃料電池新方法和技術,攻克了將二氧化碳作為潛在低位能源直接發電的世界性難題。
近日,世界首套甲醇制烯烴第二代(DMTO-Ⅱ)工業示范裝置在陜西蒲城開車成功,去年12月24日生產出聚合級丙烯,25日生產出聚合級乙烯。這標志著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甲醇制烯烴技術工業推廣應用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對發揮我國煤炭資源優勢、緩解石油資源緊張局面、發展煤制烯烴新型煤化工產業意義重大。該裝置由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承建,從開工至投產歷時19個月,創造了DMTO項目建設的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