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卿麗
【摘 要】 碳信息披露作為碳排放管理的一種政策工具,是企業承擔環保責任的行為體現。國際碳信息披露組織是國際碳交易信息披露和報告的主要模式和國際標準。文章運用意義建構理論,借鑒國際碳信息披露項目(CDP)報告的內容框架,分析了企業碳信息披露活動行為,揭示了企業行為主體對碳信息披露的內在動機,將企業碳信息披露活動視為企業內部行為主體對碳信息披露認知表象的一種展現,這種認知過程和語言表現是形成企業行為的內在基礎。通過剖析企業行為主體碳信息披露的驅動因素,為利益相關者在碳減排監管和治理方面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
【關鍵詞】 碳信息披露; 意義建構; 動機特征
中圖分類號:F275;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5)05-0066-03
一、引言
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背景下,溫室氣體排放管理受到各界的高度關注,各領域紛紛展開了廣泛的研究。在《京都議定書》中構建了碳減排的三種機制,即排污權交易(也稱碳交易)、清潔發展機制、共同履行機制。減排機制的建立和實施促進了碳交易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碳交易市場的健康發展需要碳信息披露做必要支撐。碳信息披露是企業向公眾公開企業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強度、碳排放戰略、關系到氣候變化的潛在風險與機遇等信息。研究碳信息披露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加大環境監管與治理提供合理建議。作為碳減排治理與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和一種政策工具,加強企業碳排放信息披露,是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也是降低企業環境風險,提升企業價值的重要途徑。
本文運用意義建構理論,分析企業行為主體對碳信息披露的認知、語言及意動過程,將企業碳信息披露活動視為企業行為主體認知表象的一種展現。分析各層行為主體的認知和語言表現,為探究形成企業行為特征的內在基礎和驅動因素提供新的視角。
二、碳信息披露現狀分析
(一)碳信息披露方式
碳信息披露方式主要有定性披露和定量披露。從指標性質類型看,管理方針類如減排理念、管理結構、體制、制度、措施等為定性披露;績效考核類如碳排放數據、減排目標完成情況、能源循環利用率、投資情況等業績指標為定量披露。從要求程度分,有強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目前我國采用自愿性與強制性相結合的形式。
(二)碳信息披露渠道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企業披露碳信息的渠道呈多樣化、多元化態勢。國際上,主要依托國際碳信息披露項目(簡稱CDP),在國內,主要通過社會責任報告、財務報告年報、CDP項目報告渠道披露相關信息,企業還可以通過公司網站、新聞媒體等渠道披露碳信息。社會責任報告、財務報告年報主要針對上市公司和特殊行業,這種渠道是通過法規約束企業的行為。而CDP項目、公司網站、新聞媒體等渠道更具有自愿性披露傾向,是以道德形式約束企業的行為,其中企業自身網站披露正面影響多,媒體報道更關注企業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
(三)碳信息披露內容
國際上,CDP報告是通過問卷調查形式邀請全球500強企業參與碳信息自愿披露,調查內容全面反映被調查企業在氣候變化引起的風險、機遇、戰略和減排目標、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溫室氣體排放管理、氣候變化治理等方面應對氣候變化的信息。CDP基本框架為:(1)氣候變化引起的風險、機遇、戰略和減排目標;(2)溫室氣體排放核算;(3)溫室氣體排放管理;(4)氣候變化治理。在國內,碳信息披露主要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環境責任部分體現,碳信息披露內容沒有單獨詳細分類。由此,我國現階段對碳信息披露內容的界定不夠規范,應借鑒CDP框架內容,對企業在社會責任報告或年度財務報表中披露相關信息進行規范,以提升企業自身價值和國際化合作交流的地位。
三、意義建構理論下碳信息披露行為的內在機理
意義建構理論認為,組織的行為是由組織中個體對其環境加以認知的結果。企業碳信息披露等社會責任活動源于企業組織內部行為主體的認知和語言過程。認知是基礎,語言是表象,行動是結果。
(一)行為主體的認知是企業碳信息披露活動的基礎
認知即企業對環境、碳信息披露活動的認知過程,是探究企業所想的,包括企業自身定位和合法性。
1.企業自身定位:它是企業成員對其組織的共識,定位不同決定其動機和行為不同。Brickson(2007)提出了組織的身份定位有三種,即個人主義的、休戚相關的、集體主義的。企業的高層管理團隊直接影響企業參與碳信息披露活動,管理者對企業類型的不同定位,影響企業與利益相關者、自身商業圈外的大環境所要建立的關系類型。個人主義傾向為特征的企業認為“自己是企業中最好的”或“領先的競爭者”;休戚相關傾向為特征的企業認為自己是利益相關者的伙伴,奉行“我們對客戶信守承諾”或“我們努力成為可信賴的”;集體主義傾向的企業將自身看做是更大范圍的團體一員,奉行“我們致力于世界的”。有關研究表明,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與管理層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度正相關。在碳信息披露方面,企業對自身定位戰略性目標越高,意識到改善環境采取積極碳減排措施后能給企業帶來正效應,或意識到由環境問題給企業造成負面影響后果嚴重,認知程度越高其行動越積極主動。多數定性指標類內容如目標、方針和理念等,反映企業自身定位的傾向性。在2013年CDP中國報告中,100家受邀的中國企業中有32家回復了問卷,涵蓋了8個行業,主要集中在金融、能源、工業等領域。企業回復參與程度體現出企業對其在國際和國內行業中的定位。如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市值最大、客戶存款第一和盈利最多的上市銀行,已邁入世界領先大銀行行列,企業自身定位是較高的層次。
2.合法性:企業意識到努力遵循相關的規范、價值觀、信仰,獲得社會特別是利益相關者的認可,使其將經營活動與所感知的社會期望保持一致,是企業存在的必要條件。尋求合法性的行為表現有:(1)受強制被動行為,如重污染行業受到更加嚴厲的環保法規約束所采取的具體環保措施。(2)主動規范行為,為滿足社會期望,傾向于表現出對環境負責的行為。(3)模仿性行為,如面臨更多不確定因素或競爭壓力的企業會模仿優秀企業所表現出的責任行為。環境監管法規、違規事件、新聞媒體報道等外部壓力對合法性構成威脅時不斷調整自身行為。
(二)語言過程是認知表象的外在展現
語言過程是企業與利益相關者溝通碳信息的交流工具,通過語言把企業所想的說出來,包括正當性和透明度。
1.正當性,是企業采用語言策略展現闡釋在法律、科學、經濟方面如何看待對環境、碳排放減排責任的表現,披露自己“怎么做”和“做得好”。在CDP問卷指標“企業披露減排行動”回復中,中國交通建設公司披露:“公司高度重視建設項目的原材料是否綠色,環境友好,建立供應商名單,確保采購100%符合要求”,表述了企業主動減排的具體行動。
2.透明度,是企業與利益相關者溝通環境責任包括碳信息披露的程度。包括行業透明度、對利益相關者透明度、財務資源的透明度。透明度反映利益相關者獲知碳信息渠道是否暢通。一般具有透明度行業的企業比透明度低行業的企業面臨更大的制度壓力,較高透明度使企業管理者受到更多來自利益相關者和社會的監督,驅使其參與碳信息披露。上市公司財務資源的透明度比非上市公司的財務資源透明度高。
(三)意動體現企業所做的,是認知的結果,包括姿態、一致性、承諾
1.姿態,是企業對社會的期望、需求和批評所作出的回應方式,表現為防御性、試探性、開放性。如減排目標問卷中,問及企業是否在報告年度制定了有效的減排目標時,中石油表示,公司非常關注節能減排,隨著公司今后的發展,總排放量肯定會上升,但排放強度一定會下降。
2.一致性,是企業整體戰略目標和社會責任活動以及在碳減排行動中的一致性。如企業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回復中,表示將管理氣候變化風險和機遇整合到整個公司的識別經營風險和機遇的內部風險管理系統中,表明戰略目標和行動是一致的。
3.承諾,是企業實現目標的決心和熱忱。如中國電信承諾做綠色綜合信息服務供應商;中國工商銀行承諾推行綠色信貸,建設生態文明。承諾有助于企業行為活動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CDP項目調查內容中,問卷二級指標涵蓋了企業對碳信息披露的認知、語言、意動過程三個層面,有些指標歸屬明顯,如對風險與機遇回復屬認知層。對碳排放核算方法、排放數據、核查等回復是語言披露的透明度。有些是交叉的,如目標、戰略、溝通等。
四、企業行為主體披露碳信息的動機特征
企業行為主體主要有股東、管理者和雇員,每個行為主體出于不同的需求在對碳信息披露的認知、語言和意動表現不同,動機特征分為工具性動機、關系性動機、道德性動機三類。
(一)工具性動機
每個行為主體出于自利驅動履行責任。組織層次上企業內部群體包括股東、高層管理團隊,對企業參與碳信息披露及管理具有最直接的影響。個人層次上不同主體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感知形成了個體對企業的態度和行為。內部群體自利動機驅動管理者積極參與并推動企業履行環境責任(包括碳信息披露),使股東利益最大化。如果高層管理團隊的動機是提高股東價值、公司競爭力,意識到確保公司生存發展才可提高自身的薪酬,那么,他會通過公司治理,制定戰略目標、經營策略,使其履責活動與戰略目標一致。工具性動機源于行為主體認知層面,認知定位個人主義者工具性動機表現較突出。
(二)關系性動機
行為主體在履責時考慮團體成員之間及利益相關者的關系。管理者受利益相關方及其他外在壓力的影響,促使公司在履責時有更好的表現。認知定位于休戚相關者和集體主義傾向者,在語言和意動層面突出體現關系性動機。在中國企業參與CDP問卷調查中,回復企業數量逐年增加,說明一些知名企業模仿同行參與碳信息披露,避免負面報道、聲譽和形象受損。
(三)道德性動機
理性行為人總會考慮倫理標準和道德規范,是個體有意義存在的心理需求。出于對道德和倫理的關注,驅動管理者和雇員作出相應決策處理環境問題或回應行動。企業高層管理者對組織的價值觀會影響組織是否履責的行為。
可見,高層管理者在公司內部履行責任具有多重動機,對企業內部組織性行為主體,要驅動他們參與有效的、戰略性管理,積極實施碳減排舉措,首先是滿足工具性動機,然后才是關系性動機和道德性動機。
五、對促進企業碳信息披露實施的啟示
對企業而言,不論企業性質是否為國有企業,不論上市公司還是非上市公司,企業內部各個層次的行為主體認知層動機是基礎,只有意識到實施碳減排戰略,積極披露碳信息對企業長遠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才會積極參與并采取行動。因此,加強企業社會責任文化建設,從認知與態度層面形成對碳信息披露責任的驅動力,意識到應對環境變化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把碳減排行動視為勢在必行。對于政府監管而言,制定和頒布碳信息披露的具體要求和規范,是驅動企業履行碳減排責任的外因,監管部門有責任引導企業作出正確的選擇,通過制定更加具體的、操作性較強的碳信息披露指南,規范披露內容和方式,滿足不同行業各層次企業信息披露的需求,提高碳信息披露質量,真正為決策者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參考文獻】
[1] 李偉陽,肖紅軍,鄭若娟.企業社會責任前沿文獻導讀[M].中國電力出版社,2013:91.
[2] 沈洪濤,劉江宏.國外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特征、動因和作用[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S1):86-90.
[3] 陳勁松.表外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述評與展望[J].會計之友,2014(21):77-80.
[4] 安嘉理,孟祥瑞,向珉,等.價值發現之旅(2012-2013)——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研究[R].商道縱橫,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