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張艷紅 文/馬龍 翻譯/方云蘭
他(她)是誰?是你的小弟弟(小妹妹)
編輯/張艷紅 文/馬龍 翻譯/方云蘭
有人說,大寶接受二寶是自然而然的事兒。還有報道說,因為二寶的出生,大寶做出了這樣那樣出格的事兒。那么,對于大寶來說,二寶他(她)是誰?
孩子的出生是一件讓所有人都高興的事。父母、爺爺奶奶、親戚朋友,多少人圍繞在嬰兒的襁褓邊,歡慶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奇跡重現——生命的誕生。
家里第二個孩子的出生境遇就會變得不一樣。此刻,迎接他(她)的人中少了一個人:那就是先出生的孩子。
眾所周知,當小弟弟或小妹妹出現時,哥哥(姐姐)會不太舒服。人們一般將這種不舒服理解為嫉妒。但“嫉妒”只是一種表面的,輕描淡寫的說法,不足以表達哥哥(姐姐)全部的感受。所以,讓我們看看其中到底發生了什么,還有,面對一個如此復雜和困難的現實問題,我們該做些什么?

馬龍
精神分析師,團體治療分析師。意大利羅馬大學心理學、哲學與藝術博士。瑞士蘇黎世國際分析心理學協會(IAAP)意大利分會(AIPA)成員,美國國際生物能分析療法學會(IIBA)意大利社會生物能分析組(SIAB)成員,意大利羅馬新科考勒大學心理咨詢與心身疾病精神病學以及精神性腫瘤學特邀學者,羅馬杰米里醫院心理咨詢師。
微信號:fatemanpsy
首先,年齡不同則情況不同。一般來說,孩子越小,新生命的出現造成的創傷越大。也有一個例外:如果哥哥姐姐才一歲多,每天還處于黏著母親的階段,那么其對新生命的誕生常常難以覺察,周圍的變化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如果哥哥姐姐自己還在接受母乳喂養,他(她)只對喝奶感興趣,就算新生命到來,需求也沒什么變化。
但是,正如我提到的,溫和地接受新生命到來的孩子很少,大部分孩子,哪怕是很小的孩子,都會產生強烈的反應。18~24個月的孩子反應尤其具有悲劇性,只有長到3歲或者更大些,反應的強度才會降低。所以,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反應會更溫和。因為他們開始用個性化的方式應對變化,這種情況才適合用人們最常使用的“嫉妒”來解釋。
對嬰兒來說,小弟弟、小妹妹的出現不亞于“一場真實的地震”。越小的孩子越依賴母親:進食、身體照顧、解決一些小問題都要依賴母親。另一方面,一個心理學界眾所周知的現實是:嬰兒非常焦慮!嬰兒用一種隱匿的方式感知危險,甚至死亡的存在,只有母親能幫助、支持他們逃離痛苦。顯然,當孩子不知“分享”為何物,不知道也不理解其含義時,他們害怕失去這一切。此時他們的反應不是嫉妒,而是恐懼和絕望。
俗話說,防患始于未然。假設哥哥(姐姐)2歲,能說簡單的話也能理解簡單的語言。接下來,父母需要用最簡單的方式解釋一下未來要發生的事。千萬不要用戲謔的語氣暗示孩子(不幸的是很多父母都是這么做的)。而是用一種關切和保護的方式傳遞信息。但過于緊張和重視的語氣也不對。請給孩子傳遞一種“這種事很正常”的感覺,讓孩子感受到對父母來說,新生命和他(她)一樣重要。也會和父母(主要是母親)分享一段新的旅程。
對于再大一點的孩子,父母可以鼓勵他(她)和小弟弟(小妹妹)一起玩,邀請他(她)幫助母親照顧年幼的孩子。但請家長們確認孩子是否愿意參與,給孩子選擇,用你的語言和行動告訴孩子:就算他(她)不愿意,母親也還愛著他(她)。
母親的身體逐漸變化是一個重要的時期。很多從未被父母告知接下來要發生什么的孩子,對母親身體的變化會非常緊張。當然,家長可以用美好的方式解讀這種現象,有時候也會很有趣。比如讓孩子摸摸母親漸漸隆起的肚子,感受一下胎兒在子宮內的活動,可以告訴孩子“你的小弟弟(小妹妹)急著出來和你玩呢”“你看,他(她)在和你打招呼呢”等等。
馬龍提示
父母要避免對“未來的新生兒”做出保證。很多孩子在弟弟妹妹到來前會充滿問題,比如他(她)會詢問母親:“只要妹妹可以嗎?”有時候,母親會對此做出保證。風險在于,如果新出生的孩子和保證的不一樣,年長的孩子將感受到雙重背叛。適當地表達是告訴孩子:未來的一切誰也無法預知,只有新生命自己知道,而整個家庭必須接受和尊重他(她)的選擇。
對于二胎已經出生,而年長的孩子不愿意接受的情況怎么辦呢?首先,也是最自然的一點,父母需要展示出對孩子“不變的愛”。不僅用語言,還要用行動來展示。比如新生兒出生后,母親陪伴哥哥(姐姐)的時間長短沒有太大的變化。不幸的是這點幾乎做不到,懷孕生產加上照顧和滿足新生兒的需求,已經讓母親疲勞不堪。此時,父親的作用就更重要了,他需要多照顧年長的孩子;此外,他還要分擔一些照顧新生兒的責任,騰出時間讓母親和年長的孩子分享時光。
現實遠比我說的復雜,所以建議很難落到實處:比如有些父親回家很晚,有些母親家里家外需要處理的事務紛繁蕪雜……當然,父母的努力將是孩子們的幸福。
馬龍解析
新生命會造成年長孩子的“退行”。所謂“退行”就是:年長孩子的行為開始表現得比實際年齡小。很多人認為孩子如此表現是為了獲得母親的關注,事實上,他(她)是無法承受新生命帶來的壓力。父母不要煩惱,要試著接受孩子這種自然的反應(千萬不要批評、責備和懲罰孩子)。此時父親的角色至關重要:他可以幫助孩子找到新的興趣和活動,和孩子共同參與。于是,在接納退行和父親適度的補償下,孩子會更快地走出壓力。
父母還需要把接納的幅度擴大,接納孩子悲傷和煩躁的反應,這種反應常常表現得很有攻擊性。有些哥哥姐姐對新生兒很生氣,有的甚至會做出非常危險的舉動。當然了,這種情況下也不要懲罰他們,請父母們用自己最大的寬容心來理解他們。請記住一點,這些行為表達了孩子巨大的痛苦,也給孩子帶來了強烈的內疚感,會讓孩子很難受,同時也充滿了困惑。
除此之外,常常還會伴隨身體反應,如尿床,食欲不振或暴飲暴食,沒有精神等。應對的策略永遠是一樣的:耐心和理解。

多數家庭在第一個孩子2~3歲的時候選擇生二胎。此時,父親的角色很關鍵。2~3歲的時期,小男孩開始向父親認同,小女孩也開始疏遠母親而親近父親。但是,對于再大一點的孩子,比如已經上學的孩子,父親的角色則更重要。如果孩子不適應,甚至影響到學業和生活,這時候,父親的支持尤為重要,需要父親的寬容、理解和耐心。如果父親能夠做到這一點,孩子不僅不會產生困擾,還會迅速地成長,一條新的人生之路將在他(她)的面前展開,他(她)將開始變得自信,變成新生兒愛的守護者。
馬龍的話
新生兒降生時,請不要把哥哥(姐姐)送去和老人或親戚生活。否則他(她)可能會感受到“背叛和拋棄”,并且,從此刻開始,這種感覺將持續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