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濤
管好自己的“嘴”
☉王碧濤


新媒體時代,尤其是手機拍照的普及,經常有人特別是名人因出言不慎被發布到網上,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語言是人與外界交往的媒介,生活中扮演無可替代的角色,它能“良言一句三冬暖”,也能“惡語傷人六月寒”;能“把人說笑”,也能“把人說跳”;能“一語興邦”,也能“一語喪邦”。“嘴”上問題須謹慎。做好“嘴”上功夫,是素質,是涵養,更是一種能力。當代軍人日常講話中須注意三點:
不發人陰私。《菜根譚》講:“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發人陰私,即在背后議論、揭發、詆毀他人的缺點與隱私,有想法、有意見、有矛盾不能面對面地表達訴求,喜歡在人背后“捅刀子”,這種行為讓人厭惡,不是君子所為。“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有話當面講,有意見陽光下提,不在背后“碎碎念”,彰顯的是做人良好修養,散發的是坦蕩的人格魅力,提振的是自身良好形象。對單位、對戰友有想法、有意見要提出時,要把話放在桌面上來講,真誠地提意見、講建議,不在背后亂發議論,養成“有話當面講,背后莫中傷”的好習慣。
不醉而生嗔。《菜根譚》講“不可乘喜而輕諾,不可因醉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鮮終。”禍由口出、言多必失,生活中很多矛盾、問題、瓜葛,往往是在當事人興奮、迷糊的時候胡言亂語造成的。有的是“酒后吐真言”,有的是為了在朋友面前逞英雄,有的僅僅是為了圖一時之快,把一些不該說的話、不該許的諾,甚至涉及某個行業內部機密的話,不經大腦思考地說出口,為自己及他人帶來麻煩。當代軍人要養成“遇事冷靜,說話三思”的習慣,不管是在軍營內部,還是處于探親休假、外出集訓、家屬來隊、退伍轉業等時機,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牢記條令法規,牢記使命擔當,不管在哪、在什么樣的場所,什么話該說、什么話堅決不能說,心中都要明明白白。
不言談空虛。《說苑》講:“君子之言寡而實,小人之言多而虛。”做事要揀要緊的做,講話要挑中心的講。言語表達并不是啰啰嗦嗦的越多越好,而要做到切中要害、一語中的,用最短的話把一件事情給表達清楚。當代軍人要有“少說話,多做事”的作風,講話不瑣碎、不拖拉、不重復,想講什么就用最短時間、最短話語把其闡述清楚,牢固樹立實干精神,多干、精干、苦干,不耍嘴皮子,以踏實苦干出成績。
【作者系浙江省臺州軍分區某海防營中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