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艷艷 段麗 黨丹
不同藥物聯合米非司酮在終止瘢痕子宮中期妊娠中的療效分析
湯艷艷 段麗 黨丹
目的探討不同藥物聯合米非司酮對終止瘢痕子宮中期妊娠的臨床療效。方法106例瘢痕子宮中期妊娠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53例。觀察組選用依沙丫啶聯合米非司酮進行治療, 對照組則采用米索前列醇聯合米非司酮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產后出血量、宮縮時間、總產程時間、大出血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引產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依沙丫啶聯合米非司酮可有效終止瘢痕子宮中期妊娠, 效果好, 值得關注。
米非司酮;依沙丫啶;米索前列醇;瘢痕子宮中期妊娠
近年來剖宮產術是婦科常見的手術, 瘢痕妊娠的人數也隨之增加, 因此要積極終止妊娠, 及時處理, 否則在妊娠晚期危險性更高, 甚至有可能切除子宮, 影響生育能力。為了減輕引產治療的不良反應, 選擇合適的有效引產藥是關鍵。本文為了探討不同藥物聯合米非司酮在終止瘢痕子宮中期妊娠的療效, 作者選取106例患者進行研究分析,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瘢痕子宮中期妊娠患者106例, 所選患者均確診為子宮瘢痕妊娠, 孕周為妊娠中期13~28周, 子宮下段愈合良好, 無藥物禁忌, 患者同意進行藥物治療。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53例。觀察組平均年齡(26.7±5.3)歲, 平均孕周(20.8±2.8)周, 對照組平均年齡(27.1±4.9)歲,平均孕周(21.3±2.4)周。兩組患者年齡、孕周、疾病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使用依沙丫啶聯合米非司酮進行治療,在治療前患者進行2 h常規禁食, 選擇宮體最突出的部位,羊水部位波動明顯處為穿刺點, 用7號腰穿針垂直刺入腹壁進入羊膜腔, 羊水流出后注射依沙丫啶, 之后口服米非司酮75 mg, 間隔12 h后再次服用75 mg的米非司酮。對照組自用藥前2 h常規禁食, 服用米非司酮劑量同觀察組, 在服用米非司酮12 h后, 在陰道后穹隆內放置米索前列醇200 μg治療,使用維持2 h/次, 患者出現有效宮縮后停止給藥, 使用的最大劑量不可超過1000 μg/d。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產后出血量、宮縮時間、總產程時間及大出血發生率及引產有效情況。
1.4 療效判定標準[1]引產效果根據《婦產科學》相關標準, 完全流產:胎兒、胎盤完全娩出;不完全流產:胎兒娩出, 但胎盤及胎膜未完全娩出;無效:最后用藥后48 h內未停止妊娠, 流產后進行常規的清宮術。總有效率=(完全流產+不完全流產)/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兩組患者產后相關情況比較 觀察組產后出血量、宮縮時間及總產程時間均用時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大出血發生率3.8%低于對照組的15.1%,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引產效果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2%高于對照組的75.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產后相關情況比較[±s, n(%)]

表1 兩組患者產后相關情況比較[±s, n(%)]
注:兩組比較, P<0.05
組別 例數 產后出血量(ml) 宮縮時間(h) 總產程時間(h) 大出血發生率觀察組 53 63.4±21.8 20.8±2.6 6.9±3.4 2(3.8)對照組 53 134.2±37.3 35.7±4.1 14.3±3.6 8(15.1)

表2 兩組患者引產有效情況比較[n(%), %]
對于瘢痕子宮妊娠患者, 需早期發現, 早期治療, 在妊娠中期終止妊娠一直是比較棘手的問題, 因為該時期子宮的宮頸還未成熟, 宮頸的擴張與宮縮不同步, 同時胚胎著床在瘢痕處, 使宮頸的擴張難度加大, 在引產過程中使產程延長,使用藥物后強行排出胎兒和附屬物, 容易使瘢痕破裂導致大出血, 使女性的生理機制遭到破壞, 甚至會出現不孕現象,給患者身心均造成嚴重傷害。
臨床上常用藥物有米非司酮, 是一種抗孕激素藥物, 能夠與孕酮受體及糖皮質激素受體結合, 對子宮內膜孕酮受體的親和力比黃體酮強5倍, 對受孕機體各期妊娠均有引產效應。隨著醫療水平進步, 人類不斷探討, 依沙丫啶逐漸被發現并使用, 成了主要的瘢痕子宮中期妊娠引產藥物。依沙丫啶作為外用殺菌防腐藥時, 對革蘭陽性菌及少數革蘭陰性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 尤其對鏈球菌和產氣莢膜桿菌作用更強。作為引產藥時, 主要用于中期妊娠引產, 可使蛻膜細胞變性壞死, 溶酶體崩解, 釋放磷脂酶, 促使花生四烯酸轉化為前列腺素, 從而引起子宮收縮, 導致流產, 成功率達95%左右[2]。用藥后除宮縮疼痛外, 無其他不適癥狀, 胎兒排出快, 效果好。但依沙丫啶誘導的宮縮不是子宮自發性的,而是強制的, 易導致不協調, 臨床上聯合米非司酮, 可促進宮頸成熟, 使宮縮協調, 保證流產的徹底性, 減少患者疼痛。米索前列醇也是一種引產藥, 可以誘導宮縮, 軟化宮頸但藥物副作用較大[3]。
在本文研究中, 觀察組的引產總有效率為96.2%高于對照組的75.5%(P<0.05)。
綜上所述, 依沙丫啶聯合米非司酮治療瘢痕子宮中期妊娠患者效果好, 引產徹底總有效率高, 值得關注。
[1]樂杰.婦產科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244-249.
[2]潘春煦.剖宮產后瘢痕子宮中期妊娠引產適宜方法研究.中國婦幼保健, 2014, 29(16):2512-2513.
[3]劉瓊花.異常子宮出血采取宮腔鏡下電切術與宮腔鏡下刮宮術治療的效果對比.中國婦幼保健, 2015, 30(4):63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8.094
2015-06-05]
450000 河南省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