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素錦
慢性呼吸衰竭并發肺性腦病早期應用藥物治療的療效觀察
賀素錦
目的觀察組總結慢性呼吸衰竭并發肺性腦病早期應用藥物治療的療效。方法74例慢性呼吸衰竭并發肺性腦病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7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結合鹽酸納洛酮治療, 對比分析兩組療效。結果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死亡率、氧分壓(PO2)、二氧化碳分壓(PCO2)水平與對照組相比,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慢性呼吸衰竭并發肺性腦病早期應用鹽酸納洛酮治療, 應用效果顯著, 可臨床推廣使用。
慢性呼吸衰竭;肺性腦病;藥物治療
慢性呼吸衰竭為一種嚴重的肺通氣、換氣功能障礙, 并發肺性腦病, 為一種臨床常見的內科急危重癥, 病發急, 具有較高的死亡率[1]。如何才能有效治療慢性呼吸衰竭并發肺性腦病, 是當前臨床研究的重點。本次研究中, 觀察總結慢性呼吸衰竭并發肺性腦病早期采用藥物治療效果, 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統計分析本院2013年5月~2014年7月收治的74例慢性呼吸衰竭并發肺性腦病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7例。對照組男25例, 女12例, 年齡55~75歲, 平均年齡(65.0±3.8)歲, 病史5~20年, 平均病史(10.2±3.5)年。觀察組男22例, 女15例, 年齡54~78歲, 平均年齡(66.0±3.7)歲, 病史7~23年, 平均病史(10.8±3.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所有患者經檢查, PO2<60 mm Hg(1 mm Hg= 0.133 kPa), PCO2>50 mm Hg, 合并不同程度的精神異常、嗜睡、失眠、煩躁、抽搐、昏迷等意識障礙, 符合衛生部門診斷標準。排除嚴重電解質紊亂、腦血管意外等導致的意識變化。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綜合常規治療, 包括持續低流量給氧、抗感染、平喘、解痙、維持水電解質、改善心力衰竭以及營養支持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 皮下注射鹽酸納洛酮治療, 用藥劑量為0.8~1.6 mg/d。
1.4 療效評定標準 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氣變化(PO2、PCO2)以及臨床療效。顯著改善:24~48 h后譫語、興奮躁動、行為異常等精神癥狀完全消失, 電解質紊亂、酸堿代謝、發紺、呼吸困難等明顯改善, 血氣分析PO2水平上升, PCO2水平下降;改善:24~48 h后上述癥狀表現仍存在, 有精神障礙, 電解質紊亂、酸堿代謝、發紺、呼吸困難等有所改善, PO2水平上升, PCO2水平下降;無效:24~48 h后上述癥狀均無明顯變化, 或病情惡化加重[2]??傆行?(顯著改善+改善)/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顯著改善6例, 改善17例, 無效14例, 有效率為62.2%, 死亡率為18.9%(7/37);觀察組顯著改善12例, 改善21例, 無效4例, 有效率為89.2%, 死亡率為5.4%(2/37), 觀察組患者的有效率、死亡率與對照組相比,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動脈血氣分析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動脈血氣分析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且治療后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動脈血氣分析變化(±s, mm Hg)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動脈血氣分析變化(±s, mm Hg)
注:與治療前相比,aP<0.05;治療后對照組相比,bP<0.05
PCO2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7 58.5±10.8 70.8±11.3a 60.8±12.4 49.5±11.7a觀察組 37 59.5±11.0 86.9±12.5ab 61.2±12.2 41.7±14.2ab組別 例數 PO2
慢性呼吸衰竭并發肺性腦病為一種呼吸科常見疾病, 發病時病情已經較重, 預后效果差。早期發病患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譫語、興奮躁動、行為異常等精神異常癥狀, 分析可能與二氧化碳潴留、缺氧有關。在患者表現為精神行為異常、興奮躁動時, 會增加機體耗氧量, 缺氧癥狀惡化, 若治療不及時, 嚴重者患者會喪失意識、處于昏迷中, 病情危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3]。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為氧療以及呼吸興奮劑。慢性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腦病患者機體在應激狀態下, 內源性阿片樣物質由組織被大量釋放入血液, 繼而可見血漿β-內啡肽水平有明顯升高, 抑制前列腺素以及兒茶酚胺引發心血管效應, 減緩心率, 出現微循環障礙、呼吸抑制[4]。納洛酮作為一種阿片受體拮抗劑, 可競爭性阻斷β-內啡肽與受體發生結合, 消除腦干呼吸中樞所受的抑制, 改善腦部重要組織血流供應, 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再灌注損傷。而且納洛酮作用于機體, 會促使機體內產生超氧化物歧化酶, 提高組織氧合能力, 增加氧氣分壓, 改善低氧血癥以及缺氧癥狀,且具有改善意識狀態的作用[5]。
綜上所述, 慢性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腦病患者采用納洛酮藥物治療, 療效顯著, 可有效改善預后, 應用前景廣闊。
[1]符子藝, 魏成功, 戴勇, 等. 無創正壓通氣聯合醒腦開竅針刺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腦病的療效.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4, 34(12):3320-3322.
[2]周明萍, 趙艷, 林文燕. 補肺益腎法治療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所致慢性呼吸衰竭.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4, 20(4):192-195.
[3]徐亮, 沈紅楓.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全血膽堿酯酶表達和臨床意義.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33(12):2920-2921.
[4]羅維貴, 韋楓, 梁瓊, 等. 舒利迭聯合無創通氣治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的療效.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5, 35(4):124.
[5]陳明貴.補肺益腎法在治療IPF所致慢性呼吸衰竭中的應用.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2, 18(23):327-32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8.126
2015-06-12]
467000 中國平煤神馬集團職業病防治院呼吸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