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鴻
護理干預在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持續氣道正壓吸氧治療中的臨床價值
陳燕鴻
目的探究護理干預在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持續氣道正壓吸氧治療中的臨床價值。方法80例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 采用持續氣道正壓吸氧治療并進行相關護理。比較護理前后, 患兒pH值、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 等指標的變化情況, 統計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80例患兒治療后6 h及治療護理后12、24 h pH值和PaO2顯著升高, PaCO2顯著降低, 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兒經過治療護理后, 呻吟、吸氣三凹征、發紺等現象有所減緩,其中3例出現鼻腔黏膜紅腫現象, 1例出現腹脹并發癥。經對癥處理后, 患兒均已無恙。經X胸片檢查, 55例患兒在護理12 h后病情好轉, 24 h后80例患兒均未出現肺不張、氣壓傷等并發癥情況, 經治療和護理后痊愈出院。結論采取持續氣道正壓吸氧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并進行相關護理, 患兒的血氣狀況有很大程度改善, 提高了患兒的疾病治愈率。
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持續氣道正壓吸氧治療;護理
早產兒的肺部表面活性物質不充足, 無法為肺泡供給充足的條件, 而使其出現呼吸窘迫的狀況, 即患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RDS), 是目前導致早產兒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1]。在臨床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時采取持續氣道正壓吸氧治療并進行相關護理, 效果較為顯著。現將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80例NRDS患兒的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5月~2015年5月經由本院收治的80例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 均符合《歐洲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的相關診斷標準[2], 早產兒出生后7 h呼吸困難, X線胸片檢查顯示出不良改變為2~3級, 且患兒有高碳酸血癥、低氧血癥的癥狀;患兒的臨床病例相關資料完整詳細;均為單胎患兒;具備自主呼吸能力;患兒家屬知情且同意。同時排除以下條件的患兒[3]:具有相關治療禁忌證;吸入性肺炎或先天畸形;患有其他嚴重呼吸系統疾病等。80例患兒中男45例, 女35例,胎齡30~35周, 平均胎齡(32.5±2.1) 周, 體重1000~1989 g,平均體重(1450±49)g。
1.2 方法
1.2.1 持續氣道正壓吸氧治療 固定鼻塞在患兒鼻前庭處,連接呼吸導管并檢查導管有無破損、是否通暢、穩固, 呼吸導管連接于持續氣道正壓呼吸機。呼吸機相關參數設置為:初始流速為6~8 L/min, 吸氧體積分數為30%~50%;依據患兒病情及其體征變化情況及時調整相關參數, 直至其呼吸穩定以后給予低流速吸氧。為防止患兒后期出現感染或營養不良等狀況, 可在出生后2.5~7.0 h時給藥。
1.2.2 給藥護理 PS液使用前要經過溫箱進行預熱, 護理人員再用手心溫熱, 直至懸液均勻再使用。操作時, 護理人員要戴上無菌手套, 并對氣管導管的外壁進行酒精消毒。藥液進入注射器, 其尾端會集合2 ml左右的空氣, 此時需要利用 3 min左右的時間進行注射[4]。給予患兒使用藥物復蘇囊,方便其雙肺充分擴張, 藥物作用后繼續輔助通氣。在此護理過程中密切觀察并記錄患兒的呼吸、血氧飽和度等情況。如果出現患兒血氧飽和度降低或呼吸頻率減緩應立即停藥, 并對癥進行相關治療及護理[5]。
1.2.3 呼吸道護理 為預防PS液分布不均, 需要在給藥護理后進行呼吸道護理:患兒呈仰臥姿勢, 并使用醫用擦拭棒對患兒口腔分泌物進行處理, 患兒出生不滿11 h不得使用吸痰器進行吸痰活動。
1.3 評價指標 觀察并記錄80例患兒在治療前及治療后6 h、治療護理后12、24 h時, 其肺泡pH值、PaO2、PaCO2等數據, 并觀察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80例患兒治療護理前后指標的變化 80例患兒治療后6 h及治療護理后12、24 h pH值和PaO2顯著升高, PaCO2顯著降低, 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80例患兒治療護理前后指標的變化(±s)

表1 80例患兒治療護理前后指標的變化(±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1 mm Hg=0.133 kPa
時間 pH值 PaO2(mm Hg) PaCO2(mm Hg)治療前 7.15±0.06 47.21±5.3 62.9±8.6治療后6 h 7.28±0.09a 75.9±8.5a 47.7±8.9a治療護理后12 h 7.34±0.07a 75.2±8.1a 43.5±8.4a治療護理后24 h 7.36±0.08a 75.5±8.9a 40.5±8.3a
2.2 并發癥發生情況 患兒經過治療護理后, 患兒的呻吟、吸氣三凹征、發紺等現象有所減緩, 其中3例出現鼻腔黏膜紅腫現象, 1例出現腹脹并發癥。經對癥處理后, 患兒均已無恙。經X胸片檢查, 55例患兒在護理12 h后病情好轉, 24 h后80例患兒均未出現肺不張、氣壓傷等并發癥情況,經治療和護理后痊愈出院。
持續氣道正壓法是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有效方法之一, 也是目前臨床廣泛采用的方法, 同時對患兒進行對癥護理也是保證患兒痊愈的重要一環。本院針對80例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采用持續氣道正壓的方法治療, 并結合給藥護理及呼吸道護理, 護理效果顯著。患兒的血氣相關指標有了顯著改善, 同時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1]韓文, 尹麗明, 馮曉英, 等. 早期應用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臨床觀察.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4, 28(2):193-194.
[2]孔令凱, 孔祥永, 李麗華, 等. 雙水平正壓通氣和持續氣道正壓通氣在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應用的比較. 中國當代兒科雜志, 2012, 14(12):888-892.
[3]Sweet DG, Camielli V, Greisen G, et al. 歐洲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中華兒科雜志, 2011, 49(1):27-33.
[4]劉麗芳, 李曉東, 蔡琳. 經鼻間歇正壓通氣與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分析.中國新生兒科雜志, 2013, 28(1):96-98.
[5]許航燕, 陳榮昌.鼻塞持續正壓通氣聯合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效果觀察. 中國醫藥導報, 2013, 10(25):36-3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8.191
2015-06-25]
524100 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