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嫻 胡紅松 劉艷 袁小剛
降鈣素原對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性的評價
黃素嫻 胡紅松 劉艷 袁小剛
目的探討血清降鈣素原(PCT)對潰瘍性結腸炎(UC)患者不同病情程度的臨床意義。方法73例UC患者, 按疾病時期分為活動期組40例, 緩解期組33例, 分析兩組患者血清降鈣素原的水平及關系, 比較臨床病情程度對PCT的影響。結果活動期組血清PCT顯著高于緩解期組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重度UC患者PCT水平高于中度、輕度患者, 中度高于輕度患者,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PCT水平能反映UC活動性程度以及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病情狀況, 為后續診斷治療工作提供理論基礎與依據。
潰瘍性結腸炎;降鈣素原;活動期;緩解期
UC是一種腸道慢性疾病, 容易反復發作以及發生潰瘍性病變, 它的發病原因以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 國內外的研究一般只是局限于免疫、感染或是遺傳等因素, 但是醫學專家研究得出了一個共識: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原因與感染有著密切的關系, PCT是一種糖蛋白, 具有無激素活性的特點,屬于降鈣素前肽物質[1]。當出現嚴重細菌、真菌、寄生蟲感染、膿毒癥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時會出現升高, 本研究檢測了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清中PCT水平, 對PCT與潰瘍性結腸炎疾病活動之間的關系也進行了探討, 以判斷UC患者的病情,為病癥的治療方法提供理論支撐?,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研究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5年2月門診與住院的UC患者共73例, 男39例, 女34例,年齡38~42歲, 病程3~4年。按疾病時期分為活動期組40例,緩解期組33例。所有病例都是嚴格根據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會對于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建議, 將患有心腎功能障礙患者與孕婦、哺乳期婦女排除在外。所有患者在60 d內都沒有使用過激素或免疫抑制劑。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采用southerlan 疾病活動指數標準對病情的活動程度進行評定, 癥狀緩解的標準為總分<2分;總分3~5分為輕度活動;總分6~10分為中度活動;總分11~12分為重度活動。見表1。

表1 southerlan 疾病活動指數(DAI)
1.2 血清PCT水平測定方法 接受實驗的患者在10 h內不能吃東西, 早晨, 取坐位經肘取5 ml靜脈血, 室溫下靜置分離血清后, 離心取上清液保存待測。采用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檢測血清PCT。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UC患者不同時期血清PCT水平比較 活動期組患者血清PCT水平明顯高于緩解期,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UC患者不同病情血清PCT水平比較(±s, ng/L)

表2 UC患者不同病情血清PCT水平比較(±s, ng/L)
注:兩組比較, P<0.05
組別 例數 PCT活動期組 40 2.52±1.01緩解期組 33 0.39±0.07
2.2 活動期UC患者不同病情血清PCT水平比較 本組重度UC患者13例, 中度UC患者12例, 輕度UC患者15例,重度UC患者血清PCT水平高于輕、中度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中度患者高于輕度患者(P<0.05)。見表3。
表3 活動期UC不同嚴重程度的PCT水平比較(±s, ng/L)

表3 活動期UC不同嚴重程度的PCT水平比較(±s, ng/L)
注:與輕、中度比較,aP<0.05;與輕度比較,bP<0.05
嚴重程度 例數 PCT UC輕度 15 1.08±0.09 UC中度 12 3.09±1.05bUC重度 13 4.12±1.14a
UC是一種病因不清楚的炎癥性腸病, 發病率較高, 有相關的流行病學文獻指出UC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 并且這種病發展成為癌癥的幾率很大[2]。相關的病因學研究發現UC是一種受感染、免疫、心理、精神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與作用的疾病, 它的發病原因與腸道的細菌群體、宿主遺傳性質以及自身機體的免疫力有著密切的關系, 隨著對UC病因及發病機制的不斷深入研究, 免疫機制(如細胞因子)在UC發病中的作用逐漸得到廣泛認可, UC疾病活動伴有一系列炎癥指標的變化, 但傳統的判斷炎癥活動的指標如白細胞(WBC)、C反應蛋白(CRP)、血沉(ESR), 由于靈敏度和特異性均較低, 難以反映疾病活動狀態。為此尋找一種能反映UC疾病活動的炎癥指標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以糖蛋白形式存在的PCT, 它無激素活性, 屬于降鈣素前肽物質, 在一般的生理情況下很容易產生微少的PCT, 普通健康人群的PCT水平一般<0.01 ng/ml, 細菌、真菌以及寄生蟲感染嚴重程度下, 以及膿毒癥和多臟器功能衰竭時, 細菌內部的毒素可能會引發肝臟中的巨噬細胞、單核細胞以及肺等人體組織細胞合成、分泌一些PCT, PCT反映了全身炎癥反應的活躍程度, PCT mRNA可以表達于膿毒血癥, 也有研究發現, 在非膿毒血癥中也能發現PCT。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腔內的細菌對UC病情的活動具有促進作用, 這一現象提示PCT水平可能作為UC病情活動的判斷指標。
本次實驗研究對活動期的UC患者進行血清PCT水平的測定, 數據結果表明, 活動期的UC患者PCT水平明顯高于緩解期患者, 且活動期UC患者病情進一步惡化, PCT水平也進行性升高, 血清PCT水平的提示, 能夠作為UC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一個指標, 還可以為UC患者的病癥治療與病情后續跟蹤檢查提供支持與幫助。
[1]王覓柱, 鄔彩虹, 陳吉.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清IL-1β、TNF-α和IL-10的表達及其意義. 國際消化病雜志, 2009, 29(5):362-364.
[2]吳少卿, 文道林.血清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在感染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檢驗醫學與臨床, 2008, 5(12):737-73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0.016
2015-07-16]
518072 龍崗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