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煥煜
DWI技術在肝臟占位性病變鑒別診斷中的價值
熊煥煜
目的對核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I)技術在肝臟占位性病變鑒別診斷中的價值進行評價分析, 為臨床診斷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方法抽取臨床確診肝臟惡性腫瘤以及良性占位性病變患者各36例, 對其展開核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檢查, 并對兩者的檢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在b值低、中階段, 局灶性結節增生與轉移瘤、肝膿腫之間, 血管與其他病變之間, 肝癌細胞與肝膿腫之間的擴散系數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b高階段, 血管瘤與肝細胞癌以及局灶性結節增生之間、局灶性結節增生與轉移瘤、肝內膽管細胞癌之間的擴散系數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惡性腫瘤經高b值, 良性病變采取低、中b值所獲得的擴散系數對于肝臟占位病變的診斷和鑒別具有重要意義, 在今后的臨床診治工作中應引起重視。
肝臟占位性病變;核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診斷;鑒別;臨床價值
本次研究中出于對DWI技術在肝臟占位性病變鑒別診斷中的價值進行評價分析的目的, 對本院收治的肝臟惡性腫瘤以及良性占位性病變患者展開核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檢查, 并對檢查結果進行了統計分析?,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在本院收治的臨床確診肝臟惡性腫瘤以及良性占位性病變患者, 各抽取36例作為研究對象, 惡性腫瘤患者中男23例, 女13例, 年齡33~82歲, 平均年齡(54.7±12.8)歲, 惡性腫瘤包括肝細胞癌、肝轉移瘤、肝內膽管細胞型肝癌等。良性占位性病變患者中男24例, 女12例,年齡33~81歲, 平均年齡(55.1±11.7)歲, 良性占位性病變包括肝膿腫、局灶性結節增生、海綿狀血管瘤等。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 自愿接受臨床檢查, 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對研究對象展開核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檢查, 并對其檢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觀察指標包括:不同b值時表觀擴散系數(ADC)值、指數化表觀擴散系數(eADC)值。
1.2.2 檢查方法 所用儀器為本院現有GE Signa HDe 1.5T高場MRI, 信號采集采取8通道相控陣表面線圈。DWI掃描之前, 首先展開ASSET序列掃描, DWI采取8額不同擴散敏感系數, b值分別為100、200、300、400、600、800、1000、1200 s/mm2。掃描參數為:與b值對應的TE分別為46.8、54.8、60.5、65.0、72.2、77.9、82.8、87.0 ms, TR為 1600 ms,掃描層厚為5 mm, 層數為6~11層, 層距為2 mm, 矩陣為128×128。ADC與eADC值的檢測均在工作站中進行, 圖像分析層面放置在病灶的最大直徑處。
1.3 統計學方法 采取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統計發現, 在b值低、中階段, 局灶性結節增生與轉移瘤、肝膿腫之間, 血管瘤與其他病變之間, 肝癌細胞與肝膿腫之間的擴散系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b高階段, 血管瘤與肝細胞癌以及局灶性結節增生之間、局灶性結節增生與轉移瘤、肝內膽管細胞癌之間的擴散系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b值時各肝臟占位性病變的ADC值與eADC值檢測結果統計(±s)

表1 不同b值時各肝臟占位性病變的ADC值與eADC值檢測結果統計(±s)
注:b值低、中階段, 局灶性結節增生與轉移瘤、肝膿腫比較,aP<0.05;血管瘤與其他病變比較,bP<0.05; 肝癌細胞與肝膿腫比較,cP<0.05;在b高階段, 血管瘤與肝細胞癌以及局灶性結節增生比較,dP<0.05;局灶性結節增生與轉移瘤、肝內膽管細胞癌比較,eP<0.05
eADC低b值 中b值 高b值 灌注值 低b值 中b值 高b值 灌注值肝癌細胞 2.49±0.45c 1.53±0.49c 1.14±0.31 1.44±0.38 0.13±0.06c 0.27±0.07c 0.33±0.05 0.18±0.05轉移瘤 2.73±0.65 1.72±0.56 1.38±0.27 1.31±0.45 0.11±0.05 0.23±0.08 0.27±0.08 0.18±0.03肝內膽管細胞癌 2.56±1.01 1.61±0.46 1.19±0.26 1.29±0.56 0.14±0.06 0.26±0.09 0.31±0.07 0.15±0.03血管瘤 3.43±1.02b 2.33±0.68b 1.52±0.49d 1.88±0.61 0.06±0.04b 0.16±0.08b 0.25±0.08d 0.23±0.06局灶性結節增生 2.35±0.59a 1.54±0.39a 0.94±0.41e 1.45±0.31 0.17±0.04a 0.26±0.08a 0.35±0.08e 0.21±0.03肝膿腫 2.89±0.72 2.01±0.71 1.65±0.59 1.26±0.48 0.09±0.04 0.19±0.06 0.25±0.12 0.17±0.07疾病類型 ADC
臨床上應用的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是現階段分子水平對活體組織展開研究的唯一一種無創性的功能性影像學檢查技術, 研究與實踐證實[1], 該項技術可以對組織內微觀水分子活動狀態進行反映, 從而可以提供更多準確的組織功能以及生理方面的信息, 在臨床診治工作中意義重大。
臨床上肝癌細胞、肝內膽管細胞癌、轉移瘤、肝膿腫、局灶性結節增生以及海綿狀血管瘤等均為相對常見的肝臟占位性病變。研究證實[2,3], 病變組織中水分子的擴散程度與生物膜結構合成、細胞增殖、細胞分泌以及細胞壞死釋放大量大分子蛋白質等因素有關, 并且不同病變以上結構均存在明顯不同。本次研究中出于對DWI技術在肝臟占位性病變鑒別診斷中的價值進行評價分析的目的, 對72例肝臟占位性病變患者展開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 并對不同b值的ADC以及eADC值進行了對比, 結果發現:不同b值時肝癌細胞、肝內膽管細胞癌、轉移瘤、肝膿腫、局灶性結節增生以及海綿狀血管瘤的ADC、eADC以及灌注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這一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結果一致[4], 證實惡性腫瘤經高b值, 良性病變采取低、中b值所獲得的擴散系數對于肝臟占位病變的診斷和鑒別具有重要意義, 在今后的臨床診治工作中應引起重視。
[1]羅敏, 高源統, 彭文獻, 等.磁共振DWI序列及表觀擴散系數值動態評估原發性肝癌介入療效的應用價值.介入放射學雜志, 2010, 15(8):1176-1178.
[2]吳文娟, 王成達.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及增強掃描對肝臟占位性病變的診斷價值.肝臟, 2013, 11(1):231-234.
[3]何曉鵬, 韓福剛, 陳東, 等.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對惡性膠質瘤及腦轉移瘤瘤周水腫的鑒別診斷價值.臨床放射學雜志, 2009, 25(11):893-895.
[4]于德新, 馬祥興, 張曉明, 等.不同b值和測量位置的DWI參數鑒別診斷肝臟良、惡性占位性病變.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09, 15(5):599-60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0.057
2015-06-02]
464000 信陽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磁共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