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君
外側副韌帶重建結合關節鏡下治療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臨床心得與體會
王華君
目的研究并探討外側副韌帶重建結合關節鏡下治療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的臨床效果影響。方法66例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患者, 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每組33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保守治療法, 實驗組患者給予外側副韌帶重建結合關節鏡下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美國矯形外科足踝協會(AOFAS)功能評分以及治療有效率。結果治療后, 實驗組患者AOFAS功能評分(92.34±3.26)分顯著高于對照組(78.68±2.64)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96.97%顯著高于對照組75.7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外側副韌帶重建結合關節鏡下治療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患者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
外側副韌帶;重建手術;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
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屬于一種骨關節病變類疾病[1]。現為研究外側副韌帶重建結合關節鏡下治療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的臨床治療效果, 選取本院6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1月~2013年12月期間收治的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患者66例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每組33例。實驗組男18例, 女15例, 年齡46~65歲, 平均年齡(57.46±3.34)歲。對照組男19例, 女14例, 年齡45~66歲, 平均年齡為(58.24±3.3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保守治療法, 包括對患者的康復訓練以及矯形訓練等。實驗組患者給予手術法進行治療, 麻醉后取弓背向前側的手術姿勢, 取3 cm左右的切口, C型臂透視定位解剖位點, 打開骨隧道。采用踝前內側入路或外側入路進行關節鏡檢查, 確定踝關節的病變結構, 建立韌帶腓骨止點骨隧道。再導入移植肌腱, 在距骨內側將韌帶固定, 拉近踝關節跖屈位, 最后用螺釘將踝關節處固定, 縫合傷口, 手術結束[2]。
1.3 觀察指標 比較實驗組患者以及對照組患者AOFAS功能評分, 為百分制, 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的踝關節功能越好;比較兩組患者的康復情況, 分為優、良、一般、差4個階段。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 患者能夠正常生活、工作視為優;患者癥狀得到改善, 只有過度勞累時才有不適感視為良;患者癥狀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但依舊會有疼痛視為一般;患者癥狀無任何變化視為差。有效率=(優+良+一般)/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AOFAS功能評分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AOFAS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AOFAS功能評分比較(±s, 分)

表1 兩組患者AOFAS功能評分比較(±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AOFAS功能評分實驗組 33 92.34±3.26a對照組 33 78.67±2.64
2.2 兩組患者的康復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康復情況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 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康復情況比較[n, n(%)]
踝關節損傷疾病一般發生在日常的運動中, 內翻性的損傷會使得跟腓韌帶以及距腓前韌帶發生斷裂, 若未及時發現并且治療, 會有嚴重的不良后果發生, 最后會導致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踝關節不穩定的常見表現形式為踝關節外側不穩定, 該疾病會大幅度地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并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
在臨床上常用的傳統治療方法為對患者進行物理康復訓練, 包括支具、繃帶包扎、矯形器等。傳統的治療方法對于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患者的療效并不理想。在本次研究中,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法, 先取小切口, 再穿過腓骨遠端的骨隧道處建立腓前韌帶, 再將跟腓韌帶縫合, 在切口解剖位置進行重建, 最后縫合傷口。該手術過程并不復雜, 并且患者的出血量較小, 恢復速度較快。
綜上所述, 外側副韌帶重建結合關節鏡下治療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患者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 值得推廣。
[1]楊宜, 舒世瓊, 鮑同柱, 等.外側副韌帶重建結合關節鏡下治療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體會.骨科, 2012, 3(4):196-199.
[2]何曉輝.外側副韌帶重建結合關節鏡下治療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的臨床療效觀察.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4, 35(13):1885-188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0.059
2015-06-19]
116113 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大連灣街道棉花島社區衛生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