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玲 薛玲
對腦血栓后自理缺陷患者采取活動護理程序方式的臨床意義
李美玲 薛玲
目的研究對腦血栓后自理缺陷患者采取活動護理的臨床意義。方法70例腦血栓后自理缺陷患者, 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 每組35例。對照組采取普通內科護理, 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活動護理,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結果經過護理后, 試驗組總有效率為80.00%,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48.57%, 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腦血栓后自理缺陷患者采取活動護理, 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護理總有效率, 提高生活質量, 值得在臨床推廣。
腦血栓;自理缺陷;活動護理
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 腦血栓的發病率逐年增加,且男性多于女性, 并且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本病主要由血液循環不暢引發, 可導致生活不能自理、失語、感覺遲鈍等。有研究顯示, 合理的康復護理, 可以有效預防偏癱以及失語等并發癥[1]。因此對于腦血栓的康復護理非常重要。本院從2014年起對發生腦血栓后自理缺陷患者采取活動護理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大連市友誼醫院神經內科就診的70例腦血栓后自理缺陷患者, 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 各35例。對照組中男17例, 女18例,年齡45~75歲, 平均年齡(55.0±7.7)歲, 患病時間10 d~3個月。試驗組中男18例, 女17例, 年齡56~74歲, 平均年齡(54.0±7.7)歲?;疾r間12 d~3個月。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患病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普通內科護理。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活動護理。具體如下:①心理護理以及健康宣教:由于腦血栓發病急劇, 預后較差, 患者一夕之間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多數患者心理不能接受, 因此, 很容易發生心理恐懼, 產生消極情緒拒絕治療。醫護人員應當告知患者康復治療的重要性, 以及康復后可以達到的預期效果, 給予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并且多與患者交流, 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使其積極的配合疾病的治療。②康復訓練:上肢訓練 囑患者每天進行手臂抬起以及放下訓練并對手臂進行按摩, 手指展開后者握拳, 從而處進血液以及淋巴循環。坐位鍛煉 維持坐姿在30~60 min/d, 保證患者自己用力, 特別的是患側肢體。站立訓練 讓患者在家屬的幫助下床, 使患者的兩腿分開, 手臂下垂, 可以借助外力使其站穩, 盡量運動患者的膝關節。步行訓練 開始時依靠家屬以及醫生的幫助進行屈膝、站直、前傾等動作, 之后在家屬以及醫生的看護下自己完成動作。在整個訓練過程中保證患者的安全, 逐漸增加運動難度, 使患者自主完成。③語言訓練:讓患者從簡單發音開始練習, 并且叮囑患者以及家屬多與患者進行溝通, 鼓勵患者說話, 使患者慢慢恢復語言功能, 語言功能的恢復不僅是患者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 而且可以使患者消除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 增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1.3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患者生活可以自理, 思路清晰。基本痊愈:患者可以借助物件自行行走, 有語言功能。未愈: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口齒不清晰, 思維受控制。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溝通, 判定其語言能力以及運動能力, 做好筆錄。總有效率=(痊愈+基本痊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分組護理后, 試驗組總有效率為80.00%,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48.57%, 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n(%)]
腦血栓是神經內科常見病、多發病, 并且致殘率以及致死率極高, 多數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并發癥[2]。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質量。因此對于腦血栓患者采取康復訓練是非常重要的。有文獻報道, 對腦血栓患者采取運動訓練, 可以有效刺激中樞神經系統, 恢復其功能, 中樞神經系統的恢復對語言功能的恢復有著重大的幫助, 并且運動可以減輕肌肉的萎縮以及關節的變形[3,4], 活動護理要有明確的程序, 患病后的3個月內是最佳時期, 動作從簡單到復雜,由慢到快, 并且根據不同患者的情況進行調整。在運動期間,對于患者的基礎疾病的如血壓、血脂、血糖等也應控制良好。
從本試驗可以看出, 本院對腦血栓自理缺陷患者采取活動護理, 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試驗組總有效率為80.00%,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48.57%, 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對腦血栓后自理缺陷患者采取活動護理, 可以增加臨床護理總有效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減輕患者痛苦, 值得在臨床推廣。
[1]鄭丹鳳. 神經內科護理——腦血栓后自理缺陷患者實施運動護理程序的臨床作用分析. 中國實用醫藥, 2014, 9(33):199-200.
[2]李娟. 神經內科護理對腦卒中康復護理的臨床應用分析. 今日健康, 2014, 27(6):321-323.
[3]王玉紅, 劉冰之. 神經內科護理中對腦卒中康復護理的臨床觀察. 當代醫學, 2013(24):1834.
[4]楊俊.神經內科護理中對腦卒中康復護理的臨床研究.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6):342-343.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pplication of activities nursing program for patients with self-care defects after cerebral thrombosis
LI Mei-ling, XUE Li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Dalian City Friendship Hospital, Dalian 116001, China
ObjectiveTo research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pplication of activities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self-care defects after cerebral thrombosis.MethodsA total of 70 patients with self-care defects after cerebral thrombo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activities nursing. Nursing total effective rat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After nursing,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0.00%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48.57%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much better total effective rat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Implement of activities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self-care defects after cerebral thrombosi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nursing and quality of life for patients. This method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Cerebral thrombosis; Self-care defects; Activities nursing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0.150
2015-06-24]
116001 大連市友誼醫院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