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英
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外科術后疼痛程度的影響分析
王曉英
目的研究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外科術后疼痛程度的影響。方法92例擇期手術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46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綜合性的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干預效果。結果觀察組護理后疼痛緩解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較護理前均有所改善, 且觀察組護理后的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止痛藥使用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外科術后疼痛程度的影響非常顯著, 可提高疼痛緩解有效率, 降低止痛藥使用率, 值得臨床推廣。
綜合護理干預;外科手術;疼痛程度;影響分析
外科治療中較為常用的方式就是手術, 由于手術本身屬于創傷性行為,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疼痛反應, 特別是術后的疼痛不僅會對患者身體造成嚴重影響, 同時也會對心理產生負面影響, 從而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幾率, 延長康復時間, 降低手術治療效果, 故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來緩解術后疼痛[1]?,F研究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外科術后疼痛程度的影響,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92例擇期手術患者, 其中男54例, 女38例;年齡22~68歲,平均年齡(45.0±5.2)歲;疾病類型:普外科41 例, 泌尿外科30 例, 婦產科11 例, 骨科10 例;學歷:本科18例, 大專24例, 中專18例, 高中以及下32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46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包括:查看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對癥藥物治療、及時觀察病情, 遵循醫囑、飲食護理等基礎護理項目。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綜合性的護理干預, 即心理干預、體位護理、疼痛相關的健康教育、疼痛護理、環境護理等相關護理工作, 且護理人員要有意識的針對疼痛給予預防與護理。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2]
1.3.1 護理后疼痛緩解情況 顯效:較護理前疼痛完全消失或明顯減輕;有效:較護理前疼痛有所減輕, 但仍有疼痛感;無效:較護理前疼痛感無變化??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3.2 患者疼痛程度評估 使用VAS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估, 其中0分為無疼痛;3分以下為輕度疼痛;3~6分為中度疼痛;6分以上為重度疼痛;10分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
1.3.3 記錄兩組患者止痛藥的使用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后疼痛緩解情況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疼痛緩解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VAS評分與止痛藥使用情況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VAS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VAS評分較護理前均有所改善, 且觀察組護理后的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止痛藥使用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疼痛緩解情況比較[n(%), %]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VAS評分與止痛藥使用情況比較[±s, n(%)]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VAS評分與止痛藥使用情況比較[±s, n(%)]
注:兩組護理前比較,aP>0.05;護理后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VAS評分 止痛藥使用率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46 7.56±1.27a 3.18±1.63b 32(69.57)b對照組 46 7.71±1.45 4.76±1.90 40(86.96)
綜合護理是指以患者為工作核心, 通過分析患者術后引發疼痛的原因、疼痛類型、疼痛預防措施等方面入手, 結合其他臨床研究結果制定連續、系統、全方位、優質的防范及緩解措施, 最終以高質量護理服務來緩解患者疼痛程度的護理模式[3,4]。針對術后疼痛的綜合護理干預要點為:①心理干預:護理人員與患者和家屬多作深入溝通, 因為年齡、注意力、焦慮、疲乏、家庭等因素都會影響疼痛度, 所以只有了解患者當前身體與心理狀態才能更有針對性的給予情緒疏導, 讓患者樹立護理信心、消除焦慮與抑郁情緒, 以良好心態配合護理, 護理時需保持微笑、多用禮貌性與鼓勵性語言,讓患者覺得自己受到尊重與關愛;②疼痛相關的健康教育:術前要向患者和家屬普及手術的治療方法、注意事項、術后可能引發的正常疼痛、如何預防疼痛等相關知識, 讓患者與家屬了解手術過程及術后出現的輕微疼痛是正?,F象, 消除對疼痛、手術、護理的恐懼與排斥心理, 清楚如何正確配合醫療人員以提高護理效果;③疼痛護理:主要分為三個階段(麻醉清醒至術后24 h內、術后2~3 d、術后3~4 d), 護理人員要根據不同階段采取相應措施, 指導患者如何有效緩解疼痛、傷口防護措施等, 讓患者自覺、有意識的進行疼痛的預防及緩解。通過心理疏導、輔助藥物止痛(可讓患者適當服用止痛藥)或其他活動(如冷敷、熱敷、理療、針灸、按摩等)以消除疼痛, 同時通過對傷口感染的預防來減少更多的疼痛;④環境護理:護理人員要營造良好的護理氛圍, 病房內濕度保持在56%左右, 溫度18~22℃, 每天對病房進行清潔與消毒;說話與操作儀器、出入病房都要輕等, 讓患者在舒適與和諧的護理環境中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 以減少環境所致的疼痛感。
綜上所述, 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外科術后疼痛程度的影響非常顯著, 值得臨床推廣。
[1]張艷麗.護理干預對減輕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的效果觀察.中國當代醫藥, 2010, 17(16):104.
[2]楊景芳.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的護理干預.中國醫藥導報, 2010, 5(16):207.
[3]謝素美.綜合護理干預對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程度的影響分析.護士進修雜志, 2014, 29(3):282.
[4]金麗慧.普通外科手術術后疼痛護理干預臨床效果評價.中國現代醫生, 2010, 48(30):7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0.178
2015-04-22]
463000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