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古斯塔夫?馬勒交響樂中“飛地”的特征淺析

2015-03-10 17:13:20毛羽
環球人文地理·評論版 2015年1期
關鍵詞:音色

毛羽

[摘要] 古斯塔夫·馬勒的交響樂中有一些阻礙了樂章整體發展進程的段落,可被喻為“飛地”。本文嘗試以第二、三、六號交響曲中的“飛地”為例,從主題、音色與陳述方式角度入手對其加以分析。

[關鍵詞] “飛地”;古斯塔夫·馬勒;交響樂;主題;音色;陳述方式

“飛地”([英]enklave,[德]Enklave)是人文地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指完全被本國領土包含的外國領土(例如梵蒂岡)。“飛地”作為地理學術語成型較晚,約形成于19世紀下半葉,來源于拉丁語“inclavitus”(意為“鎖住”)。在上世紀下半葉,該術語被借用至音樂學的研究當中。德國音樂學家漢斯·費迪南特·萊德里希(Hans Ferdinand Redlich)在1968年所編著作中將古斯塔夫·馬勒(奧,Gustav Mahler,1860—1911)《第六交響曲》末樂章364-384小節稱為“歌唱性的飛地” ([德]Cantabile-Enklave)。而在馬勒全部交響樂中,可以被稱作“飛地”段落的卻不止上述一處。顯然,這一地理學術語是以隱喻的方式進入音樂學領域的:在本樂章整體進程中存在卻不屬于并阻礙本樂章進程的音樂段落,被喻為“飛地”。由此可知,音樂形態中的“飛地”應有幾個特點。其一,該段的音樂主題不是該作品或該樂章的主題,而是對比性的主題;該段落被音樂整體進程封閉于其中,不論是主題還是風格不在其外不屬于該段落的位置出現;音樂材料與風格同作品或樂章整體截然不同。至此,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曲式學術語有必要得到澄清:插部(或插段、間插段,[英]episode)。在曲式學中,插部在復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奏鳴曲式展開部甚或回旋奏鳴曲式中會以同主題產生對比、平衡作品結構的功能出現,但其存在并不以阻礙音樂進程為目的。換言之,曲式學意義上的插部的出現,是以前一主題或段落得到了相對完整的收束為前提的。但“飛地”段落并非如此,它在音樂中為了彰顯其“另外性”([德]Andere)——亦即其不屬于其所在的特性——務必集結音樂表現手段的各種方式使之與音樂整體進程產生明顯差異,以“闖入”的方式看似不經意地出現在作品進程正在開展、尚未收束的進行之中,并且其在不同的作品中也有其不同的曲式位置。不是所有插部都在音樂敘事性上具有“飛地”的功能,而“飛地”在曲式中也并非都是插部,二者是不對等的。將音樂段落隱喻為“飛地”并不只出現在馬勒交響樂研究中,巴赫一些追逸曲的中段 、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中的段落 都曾被喻為“飛地”。但只有在馬勒的交響樂中,“飛地”的存在是一種普遍現象,值得對之進行系統地考察。

一、馬勒交響樂中“飛地”的主題與處理

作為受貝多芬交響樂創作以及瓦格納“主導動機”作曲技術深刻影響的交響樂后生,馬勒對交響樂中的主題音樂材料寫作既嚴謹又多變,我們在其很多交響樂作品各個主題之間形態上的內在關聯即可看出,馬勒常常是以一個動機音型作為“種子”經發展變異產生出多個主題的,甚至在《第六交響曲》漫長而復雜的第四樂章或《第八交響曲》宏大的第二部分,馬勒也沒有使用更多的主題材料對之進行支撐,而是通過幾個基本音型迥異的變形貫穿整個作品,使之“形散而神聚”。與此同時,馬勒并不拒絕在音樂發展中加入新材料進行譜曲,但這些新材料也絕非閉門造車,絕非無本之木,通過對其形態的考察,這些新材料在將在互文性中獲得其意義。“飛地”作為音樂中的“另外”部分,并不意味著其主題材料的全然陌生,而在于馬勒對各種音樂主題——新的或熟識的——的陌生化處理。

1.“飛地”中的新主題

馬勒《第三交響曲》第三樂章中的“郵號間插段”([德]Posthornepisode)被視為“飛地”的典范。曲式上,該樂章是含有兩個主題相近的中部的三部性結構,可以被視作三-五部曲式,亦可被視作五部的回旋曲式。這兩個中部即是郵號間插段的所在。所謂的“新主題”即是沒有生自本樂章其他材料的主題。該樂章音樂的整體風格是幽默和諷刺的,馬勒一度稱這個樂章為“林中百獸告訴我” ,其中一些主題的確有著某些鳥鳴、獸吼的音響特征 。樂章前四小節清亮的單簧管上跳動機以及清脆的撥弦伴奏聽起來令人清新愉悅,但旋律實際上缺少調式三級音,C大調或c小調模棱兩可,只是I、V級音對聽覺的戲弄和欺騙,在短暫的四小節對大調的期待之中,三級音的出場揭開了調式的謎底:主音上方的小三度將初始期待的大調確定為小調,在短笛清脆而帶有裝飾音的下行四音列中呈現(譜例1)。隨后,高音木管樂器不斷尖銳地強調著主音和上方小三度的關系,如同該主題原出處——馬勒此前創作的一首藝術歌曲——中不厭其煩重復的歌詞“布谷鳥死了!布谷鳥死了!”一樣,音樂的內容與表述方式產生了明顯的不對等,形成了反諷的藝術效果。隨后的音樂由此展開,伴隨著配器的逐漸豐富和復雜,幽默和諷刺的原始陳述被演繹為荒誕與慌亂,德國音樂學家漢斯·海因里希·埃格布萊希特認為,馬勒借此道出了他對未經人工的自然界的印象和感受,是“可愛而恐怖”的 。

譜例1 《第三交響曲》第三樂章開頭

郵號主題在此鳴響。首先是在225-228小節,加弱音器的小號演奏出五級音同音重復,包含三個歐洲傳統號角聲的典型節奏要素:附點四分音符加后十六分音符、長音、三連音。但之后27個小節音樂依然延續此前的幽默諷刺主題,仿佛郵號聲從未出現過。直至256小節,郵號間插段真正出現(譜例2)。主題旋律以簡單的節奏型和音程組成,6/8拍中充滿八分音符,音程多為三、四、五、六、八度自然音程,沒有變化音,大二度音程也只是隨后漸漸增多,但都是圍繞大調式主音展開。這一主題音樂形態是和此前樂章幽默與諷刺主題的形態截然相反的:幽默與諷刺主題強調二度級進、半音化和音程大跳并存制造的荒誕感及不可捉摸性,郵號主題突出的是純音程為主的中距音程帶來的清凈感與優美的歌唱性。由此,“飛地”同所在樂章主題間的差異得以形成。

但郵號間插段作為“飛地”實現其音樂意義并不僅是因其簡單的音程、節奏所帶來的歌唱性,更在于郵號主題音型——在本樂章中作為不同于此前主題的新主題出現——是馬勒作曲“用典”的產物:從西方音樂史上的許多音樂作品我們都可以發現相似的音樂旋律,在埃格布萊希特《古斯塔夫·馬勒的音樂》一書中,作者將郵號主題與李斯特、格林卡的音樂相比較,從而體現出郵號主題這一歌唱性旋律框架在音樂史上實際上是作為一種潛在音樂思維的表征得到表現的。十九世紀末的歐陸對這一旋律框架的熟識拉近了聽者與音樂的距離,反而加強了聽者對樂章幽默諷刺主題的陌生感,郵號響起,“百獸”退避,這段音樂于是成了阻礙幽默諷刺主題推進的“飛地”。

譜例2 《第三交響曲》第三樂章255小節起,“郵號”主題

2.“飛地”中的衍生主題

《第二交響曲》第一樂章最初是馬勒獨立創作的一首交響詩,但他隨后將之作為新創作的交響曲的開篇,不再使用文字解說。該樂章為奏鳴曲式,段落劃分不論是在樂譜中抑或聽覺上均十分清晰。展開部從副部主題開始,卻并非常規意義上的“展開”,而是演變成一個“飛地”。不同于郵號間插段使用新主題進行寫作,這個“飛地”是從既有主題中衍生出來的。

樂章的主部主題經低音弦樂、雙簧管等樂器呈示,通過音色反差、低音緊促慌張的十六分音符進行、高音聲部舒展的上行分解半減七和弦形成的張力將緊張感在樂章伊始便和盤托出,并愈發擴大,直至41小節銅管樂演奏出的四度音程號角聲,伴隨著其他聲部短促有力的三連音,將音樂的緊張感提升至莊嚴肅穆的高度。短暫的連接部引出了同主部明顯不成比例的副部,一條僅15小節的高音旋律。古典主義以來,奏鳴曲式中的副部通常與主部等長,更多的則長于主部,以突顯兩個主題之間懸而未決的矛盾對峙。但這里的副部卻如過眼云煙,完全不能形成與主部對峙的態勢。主部強調音的下行與“墜落”,使用小調貫穿,副部則反其道而行之,句首即以大調上行的旋律將音域提至高音區,意在撥開主部的陰霾。只是這支旋律太過短暫,在音樂性格和調式調性上太過脆弱,大調并未穩定確立,在E大調和B大調間交替,最終游移至be小調——樂章主調性的三級調——將自身否定。在副部之后,緊縮的主部再次出現,將副部全然抹去,并在加快速度的演奏中推進戲劇性與緊張感。從整個呈示部來看,戲劇性、緊張度、小調的悲劇性占絕對的主導位置,構成了整個樂章動力性進程的基礎。

在結束部的漸慢中,孱弱的副部再次出現,引出了展開部(譜例3)。但這一次,副部不再以否定自身的方式呈現,而是將原始陳述加以推進,在音樂性格的自圓其說中衍生出了新的段落,一塊“飛地”。呈示部中的副部在旋律上行至高處又再度下落,但在這里的副部主題行至高處卻停留于此,旋律不再依原樣進行,也不再依照傳統的方式——重復、模進、裁截等——從事不乏匠氣的變形,而是將之作為一個開放性的句首,導引出新的音樂氛圍,一個在圓號、雙簧管的柔美樂聲中塑造的氛圍。小號再次奏響類似于41小節的號角聲,卻以ppp的力度,如同奏響在遠方,兆示著安寧與平靜(譜例4)。

譜例3 《第二交響曲》第一樂章結束部結尾與展開部開端,副部材料的變化

譜例4 《第二交響曲》第一樂章“飛地”開始處

129小節可以被視為“飛地”真正的開始,此前雖屬于“飛地”,但更多是為129小節主題的出現營造氛圍。事實上,這塊“飛地”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主題旋律,只有相互聯結、共同組成某種音樂意向的幾個音樂材料:英國管——音色與雙簧管相近但音域偏低于雙簧管的木管樂器——七度上跳的材料、雙簧管對之的銜接、中提琴與大提琴對英國管音型的模仿、單簧管與小提琴的下行音列、圓號的上行進行等。在此,盡管馬勒運用了更多下行音樂材料,但其音域選擇在了高音區,并且在大調的和聲陪襯下,全然沒有對下行音型抽象認知的“失落感”特性。馬勒曾稱這段音樂為“風平浪靜”的 ,是孤立于該樂章疾風驟雨般周遭之外的“飛地”。

3.“飛地”中陌生化的原主題

在馬勒的早期交響樂中,我們或許可以用“這段旋律引自他創作的……首歌曲”的方式來解釋音樂意義,但從《第五交響曲》的寫作開始,馬勒以新的方式開始自己中期的交響樂寫作,音樂中各個部分的主題材料與其他部分有著更為緊密的關聯,主題間的對比與差異更多源自相同或相近材料原型更大程度的“改頭換面”。這就意味著,對這些交響樂的分析——盡管中期一些聲樂作品不可否認地對交響樂創作產生了影響——將更多地轉入作品內部主題材料的音型、節奏型梳理分析,尋找幾個不同主題之間相似或相同的原型,作為其隱秘的解說。這一點也體現在了《第六交響曲》第一樂章的“飛地”之中。該樂章的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都帶有明顯的進行曲性格,體現在鏗鏘有力的低音節拍點上。即便到了展開部,這一鏗鏘的節奏仍在進行,并愈演愈烈。194-195小節,主部材料變形帶來的矛盾伴隨著小提琴帶有十六分休止符的附點音型激化至不可調節的尖銳程度,然后突然消失。在196小節,音樂由極強(fff)突變為極弱(ppp),只留下小提琴高音區、高音木管的長音,將音樂的發展拉向別處,擱置爭議或是“借一步說話”。在隨后的五十余小節,“飛地”展開。其中的主題均出自呈示部,包括主部、連接部和副部的材料(譜例5)。

譜例5 《第六交響曲》第一樂章

a. 主部主題(6-12小節)

b. 副部主題(77-80小節)

c. 連接部主題(57-66小節)

d.“飛地”主題(201-208小節)

e.“飛地”主題(217-223小節)

在上譜例中,主部主題用矩形標出,副部主題用平行四邊形標出,連接部主題用橢圓形標出,“飛地”中上述各主題的變形以相同的圖形框標出。其中主部與副部在節奏型和音型上存在著較為密切的關系:附點四分音符與下行八分音符。在“飛地”中,這一材料被加工為兩種形態。其一是強力度和長旋律被削減為一個單獨的弱奏材料,“漂浮”在寂靜的音樂氛圍中;其二是反向進行,將下行改為上行。

二、馬勒交響樂中“飛地”的音色表現

古斯塔夫·馬勒的交響樂創作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音色的豐富。在馬勒的交響樂寫作中,音色被作為重要的表現手段同其他作曲特征相結合。一方面,管弦樂隊中的任一樂器都可以成為旋律樂器,器樂聲部的層次打破了古典主義以來對旋律樂器與伴奏樂器的限定——用大號、低音提琴、小號等常被視作“伴奏聲部”的樂器獨立地演奏旋律聲部在馬勒之前的德奧交響樂作曲中是不可想象的——配器更大程度上取決于作為目的的音樂表現。另一方面,出于前文所述,一條完整的旋律也可以被先后分配給不同的樂器聲部,從而形成復調效果,增加音樂層次與深度。同樣,不同于貝多芬在晚期鋼琴作品中純粹以相同的音色、相異的旋律風格制造“飛地”,馬勒在“飛地”的寫作中也致力于加入音色變化的因素,通過“飛地”及其之外音色的迥異更加鮮明地展現“飛地”自身。在音色使用中,馬勒通過某種音色潛在的美學特征和社會功用喚起了更為深遠的音樂意象與意境,超出了樂章主題營造出的動力化進程的現實。

1.常規樂器的常規使用

《第二交響曲》第一樂章中的“飛地”完全使用管弦樂團的常規樂器,亦沒有為常規樂器譜寫非常規奏法(如同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開頭大管令人耳目一新的高音旋律),純粹是通過音色的組合及其與“飛地”之外音色的對比凸顯出“飛地”的特質。樂章的主部以及呈示部的大部分所強調的音色由低音弦樂、尖銳強勁的銅管樂主導,以此突出樂章所要實現的音樂緊張度。小提琴主奏的副部引出的“飛地”所用音色與之相反,英國管、雙簧管略帶“鼻音”并近似于人聲的歌唱性音色、圓號弱奏時展現出的溫潤感、小提琴與單簧管高音連奏的柔美結合在一起,與樂章整體音色的尖銳暗示的矛盾沖突形成強烈對比,反襯出“飛地”段落音樂意境不落凡塵、與世無爭的清雅。

2.常規樂器的非常規使用

在“郵號間插段”中,馬勒僅使用弗呂號——與小號同族的高音銅管樂器——作為主奏,同時小提琴弱奏長音作為襯托,以實現樂譜中所寫“時間停止”([德]Zeit lassen)的美學效果。弗呂號音域與小號相近,但在音質上比小號更加柔和,在此是作為“郵號”使用的。所謂郵號,即郵車號角。在庫爾特·薩克斯《樂器知識手冊》中記述,1500年前后,歐洲郵政開始引進號角,該樂器“起初只是[郵車]到達和離開車站的信號樂器,用于讓路提醒等用途,之后作為真正的樂器用于一些聲樂藝術歌曲的支撐” 。從而,弗呂號在郵號間插段中不僅是一件與小號音色相近的樂器,亦是作為與傳統郵號相近的樂器、以至于是作為郵號出現的。郵號響起,郵車到來,行人讓路,是在近代歐洲許多城鎮常見的社會生活場景。而在郵號間插段中,盡管馬勒無意于臨摹這一社會生活,但郵號主題潛在的信號屬性在此卻喚醒了音樂的場景:在“相對克制” 的環境中來自遠方的號角聲愈發清晰,而其他樂器的旋律或伴奏都停止下來,為號角聲“讓路”,小提琴在高音聲部弱奏主、屬兩音的長音,既為號角聲做陪襯,又將號角聲拉到遠處,遠離當下、遠離現實,如同來自另一個世界、另一個空間的聲音,令所有此前聒噪著的樂器非靜心諦聽而不可得。于是,以此音色特征貫穿整體的郵號間插段的空間感得以實現,成為“來自遠方”的聲音。而這一來自“遠方”的聲音,卻令“此處”的音樂沉靜下來,以自省的姿態在不在場的音樂中獲得在場。

弗呂號之外的樂器在“飛地”中并非全然靜止,而是間或與之發生對話。最典型的一處莫過于285-293小節長笛等高音樂器的運用,其短暫的旋律以第5小節起的小調四音列為基礎,令人憶起了樂章開頭幽默諷刺的音調,在這里卻變為大調四音列,隱喻著來自遠方的樂聲對現實世界聲音的影響以及現實世界對遠方樂聲的呼應(譜例6)。盡管馬勒運用了弗呂號之外的樂器,但沒有引入尖銳或低沉的聲響,音色在整體上始終保持著郵號所帶來的優美與沉靜感。這正是這段“飛地”給人以深刻印象的所在。

譜例6 《第三交響曲》第三樂章285-292小節長笛聲部

3.非常規樂器的運用

十九世紀中葉,樂器制作進入工業時代,制作的變革帶來技術的創新,產出了現代樂器。新的音質與演奏技術的相應革新推動現代管弦樂隊編制的形成。現代管弦樂隊編制一方面從音響學、作曲技術和歐洲傳統的角度將符合交響樂傳統的樂器納入編制,另一方面也將未列入編制的樂器確定為特殊的非常規樂器。這些樂器有些屬于傳統的民族民間樂器,不能滿足交響管弦樂隊的演奏需求,諸如琉特琴、維奧拉琴等;還有些“樂器”并非為音樂演出存在,而是服務于現實生活的工具,例如串鈴、鞭子、口哨等等。馬勒在創作交響樂中有時會調用非常規樂器,以突出其音色,不是作為吸引感官的噱頭,而是利用它們的特殊音色賦予音樂以新意。例如在《第六交響曲》第一樂章的“飛地”段落中,最引人注意的音色莫過于牛鈴([德]Heerdenglocken)敲擊聲。所謂牛鈴即是掛在被牧放的牛脖子上的鈴鐺,形制較大,聲音清脆。在馬勒的時代,牛鈴只是鄉村牧民的工具,從未入樂。直至二十世紀,牛鈴才成了現代管弦樂隊的備用打擊樂器之一。在這段“飛地”中,牛鈴敲擊聲鳴響于主題材料沉寂之處。換言之,在這里(196-216小節)主題材料相對簡短,相互之間留出了較大的間隔,給牛鈴聲較大空間。和牛鈴聲相伴的是鋼片琴([德]Celesta)與小提琴(震音)弱奏的柱式和弦,制造出如夢如幻的意境。牛鈴聲一方面令人聯想起阿爾卑斯山腳下空曠的草原,另一方面則隱喻著“另外的世界”:牛鈴不屬于管弦樂隊,牛鈴聲所在的音樂段落不屬于它所在的樂章,是迷亂中的“靈光一現”。

三、馬勒交響樂中“飛地”的陳述方式

正如本文所一直強調的,“飛地”作為馬勒交響樂中的封閉段落,打斷了樂章整體的動力化進程。所謂動力化進程,指樂章最開始呈現并在隨后音樂形態中不斷得到印證與強調的主題在音樂發展中其音樂意向不斷被發展與深化、最終獲得確認的發展變異過程。“飛地”將這一看似停不下來的過程打斷,阿多諾稱之為“懸置”([德]Suspension),并稱其“本質上是繞彎路([德]Umwege),表明同直接呈反作用” 。即便“飛地”被視作“不屬于”本樂章的段落,阻礙了音樂的進程,但它卻并非作為拼貼段落被作曲家輕而易舉地從某個地方隨意粘貼過來,如同粉裙子上的一塊方形綠補丁。身處世紀之交,馬勒在交響樂寫作中做了多種突破傳統的舉措,但他歸根到底是個傳統主義者:“飛地”彰顯于音樂形式構造的秩序之中,“不屬于”亦是在考究的音樂陳述設計中實現的。所謂陳述結構,在曲式學中亦常被稱作“次級結構”,是針對作品整體曲式結構而言的概念。陳述結構所關注的是在一個段落之中主題材料的寫作與布局。在馬勒交響樂的“飛地”研究中,陳述方式所要關注的是“飛地”所在的曲式位置、出現次數和始末手法。

在《第三交響曲》第三樂章的郵號間插段中,“飛地”是作為曲式意義上的真正插部出現的。該樂章的曲式結構可以被判定為三-五部曲式(A-B-A1-B1-A2),郵號間插段位于為B和B1。郵號的號角聲最初在225小節小號聲部出現。在此音樂尚處于A部中,幽默諷刺的音樂風格在進行,郵號同音重復的首次亮相令樂隊感到“震驚”:隨著郵號聲的響起,A部音樂主奏樂器突然停下,4小節后才重新奏起,但勢頭明顯減弱,并持續退卻,將遠處奏響的號角聲突顯了出來,引出第一個B部。B部并非簡單的一部曲式,其自身也形成了相似于雙三部曲式的形式。弗呂號的“郵號主題”以連續而自由的旋律性呈現,悠揚靜美,很難找到斷句的“氣口”,宛若一氣呵成。隨后,郵號漫長的旋律作一收束,長笛以大調化了的A部主題片段出場,形成郵號主題的第一次對比,但它只有8個小節,且自身的音樂形象并不明確。長笛正在大調與小調間徘徊游移時,郵號主題再次出現,句首的長音足以將之突顯。這一次不僅有弗呂號主奏,還有圓號以相近的音型、但更短的斷句為郵號作陪襯,在中音區為之作支撐。B部的第二次對比元素出現于310-321小節,十六分音符蠢蠢欲動的小提琴、后半拍加倚音的大管、半音級進游移不定的長笛共同勾勒出幽默諷刺的音樂形象,形成了同郵號主題較明顯的對比,但當郵號第三次響起時,這些樂器依舊寂靜下來,直至郵號主題的完結。經過這一陳述、對比、再陳述、再對比、最終陳述的辯證歷程,郵號主題從量和質雙重方面實現自身對幽默諷刺主題的克制和凌駕。但終究郵號主題只是樂章的插部,一塊被幽默諷刺主題緊緊包圍的“飛地”,其在樂章中獲得的不是對主題的現實征服,而是在“另外的世界”([德]andere Welt)對之的超越。

“飛地”阻斷了樂章整體的動力化進程,但其自身也有著自我實現的動力化進程。如果說“飛地”是樂章中的“彎路”,那么多次出現、次次不同的“飛地”就是樂章中的“九曲十八彎”,增加了樂章主題最終獲得確認的難度,增強了主題最終確認的明確感,亦增加了音樂陳述的景深。《第二交響曲》第一樂章的“飛地”即有自身的發展過程:呈示部中短暫的副部作為其肇始,以其材料和風格的“另類”為本應大量出現的抒情旋律賣了個關子。展開部開始處作為“飛地”的核心部分,和盤托出了全部材料與情感,真正將主部引導的斗爭性與悲劇性阻攔下來。最后在再現部的副部,與其說是呈示部副部的再現,毋寧說是展開部中“飛地”的再現。副部主題中上行音型作為“飛地”的前奏被采納,英國管上跳七度的音型之后緊接小提琴完整樂句對之的回應,作為“飛地”自身動力發展的終結。

在奏鳴曲式的展開部中置入新主題形成插部并不罕見,早在古典主義時期即已是奏鳴曲式的常見變體之一。但在馬勒《第六交響曲》第一樂章,“飛地”的存在卻與那些以插部替代展開部中心環節的手法不同。該樂章長大卻張弛有度的展開部對呈示部材料進行了豐富的發展變異,以增強音樂材料間的內在沖突。這段“飛地”也沒有通過新創完整的主題確立段落,而是利用主部、副部和連接部的主要音型加以變化直接引用,在曲式學的意義上不屬于插部,而當屬于展開部的一個環節。是其音樂的風格將自身確立為“飛地”。196小節進行曲風格的突然消失、柱式和弦與長音的貫穿、結尾處(251小節)以闖入的姿態突然重新出現的進行曲風格將這段寧靜風格的音樂封閉其中。如果196-216小節不連貫的材料構成的片段被視為“引奏”的話,以連續旋律引導的217-251小節則可以被視為“飛地”的主體部分。在調性上,G大調在234-235小節無轉調環節而突變為bE大調,旋律在新調上再次被詮釋,賦予這段音樂以奇幻的神秘色彩。并存的長笛、圓號和獨奏小提琴在音質上的不相近在音樂的空間中增加了聲部間的距離感,令這段音樂更加空靈、飄渺。值得注意的是,在旋律再次消逝、以柱式和弦取而代之后,249-250小節的和聲以古典的方式出現了bE大調的半終止( ),形成對調主和弦的期待以及對古典主義優美典雅的音樂風格的追憶。而這段動力性全然停止的“另外”段落,以濾去“雜質”或“提純”的方式將呈示部三個主題形態濃縮呈現,形成了“另一個世界”對呈示部這個繁復的“現實世界”的觀照,訴諸柏拉圖(世界是理式的摹本)或黑格爾(理念外化為自然世界)的形而上學,以意義雙關的方式展現出了某種世界觀([德]Weltanschauung)。

結 論

“飛地”在音樂中不是曲式位置的代名詞,任何一個可以和樂章主題形成對峙并阻礙樂章發展進程的曲式位置均可出現“飛地”。在馬勒的交響樂中,“飛地”是作曲家作曲常見的現象,阿多諾理解這些“飛地”為形式構建的“懸置”手法,意即在這些飛地段落中音樂并沒有向前推進,反而是繞了一段彎路。在馬勒的交響樂中,“飛地”的主題既可以是樂章中從未出現過的新主題,也可以是樂章中曾經出現過的主題。最重要的是,馬勒將它們加以變形,配之以令音樂(“時間”)停滯下來的音色和織體,使這個封閉的段落形成與此前、此后的音樂性格截然相反的風格:優美、安靜、超然足以評價它們,馬勒稱之為“風平浪靜”,埃格布萊希特隱喻它們為“另外的世界”。這些段落被稱作是封閉的,因為它們的音樂性格并未滲透到它們之外的音樂之中,并未參與其外音樂材料之間的辯證發展歷程,卻并不意味著它們在陳述方式上是僵死的。馬勒以審慎的方式組織材料,為“飛地”譜寫“來言”和“去語”,以及“飛地”自身在同一樂章中的發展、變化與再現,使之足以阻礙音樂的動力化進程,而非不負責地拼貼一個毫不搭界的樂段。

限于篇幅,古斯塔夫·馬勒交響樂的“飛地”段落不能在本文中悉數詳析。譜寫“飛地”是馬勒交響樂寫作的一大特征,但其在學術界尚未引起廣泛關注。結合其他的創作風格與手法,馬勒在世紀之交譜寫出了堪稱交響樂體裁史上的巔峰之作,值得后世學人不斷研讀,闡述新的見解。

參考文獻與注釋

猜你喜歡
音色
精雕細琢的外形與音色 Bowers & Wilkins(寶華韋健)805 D4
計算機音樂編曲中音色的復合應用
計算機音樂編曲中音色的復合應用
出人意表的音色與音質表現 Cambridge Audio劍橋|AXC25 CD機 AXA25合并放大器
擅長營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論長笛演奏的音色變化
北方音樂(2017年4期)2017-05-04 03:40:10
從輝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樂篇
學與玩(2017年6期)2017-02-16 07:07:16
鋼琴演奏音色的技術研究
樂府新聲(2016年4期)2016-06-22 13:03:14
談音樂中薩克斯音色的獨特魅力
人間(2015年10期)2016-01-09 13:12:52
飛機艙內聲品質的音色參數表達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毛片无码|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色国产|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 欧美亚洲第一页|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制服丝袜 91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片一区| 久青草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 亚洲最新在线| 黄色成年视频| 欧类av怡春院| av在线无码浏览|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国产丰满成熟女性性满足视频 |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www视频| 国产性精品|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国产色婷婷|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欧美劲爆第一页|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波多野衣结在线精品二区|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视频精品在线|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国产精品免费p区| 国产精品视屏|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在线毛片网站| 在线色国产|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综合|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99久久这里只精品麻豆| 亚洲三级成人|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丁香综合在线|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国产第三区|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九月天| 日本中文字幕久久网站| 欧美日韩专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欧美精品亚洲二区|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5555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无码37.| 男女男精品视频| 日韩在线第三页|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色天天综合| 亚欧美国产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