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凌鵬+++肖池偉++++柴新星
摘要: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2003-2010年人口、GDP和生態效率等數據的支持下,利用離差平方和法(Ward,s)和傳統統計方法及運用Arcgis和Spss等軟件,從生態、人口和經濟3個方面,構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分區評價指標體系。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基礎上,利用模糊聚類法,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進行內部耦合重分六大區。在此基礎上,對各生態經濟區分區的區域經濟空間表現、發展方向等進行具體分析,為實現“生態立區”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
關鍵詞: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模糊聚類分析法;生態立區;生態經濟;空間格局
1研究區域概況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以江西鄱陽湖為核心,以環鄱陽湖城市圈為依托,以鄱陽湖自然地理區為基礎,以保護生態、發展經濟為重要戰略構想的經濟特區[2]。
2數據的來源與研究方法
2.1數據的來源
為實現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以“生態立區”,推進經濟區的整體協調發展。研究資料包括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2003-2010年《江西省統計年鑒》、《江西省環境統計年鑒》、2010-2011年《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統計年鑒》、數字地形圖和其他社會經濟統計資料。研究區域包括31個縣(市)。
2.1研究方法
生態經濟分區是在生態經濟區的基礎上,對客觀存在的區域生態經濟系統特征的認識,是社會(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模式。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分區基于將經濟、人口、生態這三方面作為主成分貢獻率考慮,打破原有主體戰略功能區劃,從空間上嵌套生態因子,從生態崛起的視角,在原有數據的基礎上,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31個單元進行分區。
2.1.1變異系數與標準差指數
進行生態分區是以生態區內部存在經濟差距為前提。通過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所轄縣(市)2003-2010年數據可知,生態經濟區內存在較大差異。衡量區域經濟差距的指標有基尼系數、變異系數、標準差指數、變異系數和錫爾系數等。本文分析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時,使用變異系數和標準差指數分別從絕對和相對角度測算區域間經濟差。
2.1.2人口與經濟集聚度
集聚度是各種生產要素在一定地或范圍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本文將生產要素歸一化為人口與經濟。生產要素選取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人口與經濟集聚度指標,能夠衡量區域要素的空間分布情況,為生態經濟區在內部初次分區的基礎上融入生態因子作出度量。
(公式1)
(公式2)
公式中pi表示某年i地區人口集聚指數;Gi表示某年i地區經濟集聚指數。
2.1.3錫爾系數
錫爾系數最早是由Theil于1967年研究國家之間的收入差距時首先提出來的。以錫爾系數表示的國家之間的收入差距總水平等于各個國家收入份額與人口份額之比的對數的加權總和,權數為各國的收入份額。在這里只需將國家換成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則可用它來研究生態經濟區的差異。從而更好的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分區提供經濟依據。
(公式3)
公式中T為錫爾系數。T越大,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越大。其中N為地區個數; 為i地區的GDP占區域的比重; 為i地區的人口數占區域的比重。
4分區結果與對策分析
4.1分區結果
以三因素類聚結果為基礎,采用模糊類聚分析法,根據生態、經濟、人口特征類似且兼顧縣級行政區劃的原則,在經濟“生態化”的指導下,人為地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劃分為4個子區域。各區命名為:
I南昌城鎮化與污染治理生態優化區
II九江濕地與森林生態農業區
III撫州森林與水源生態保護區
IV新余新能源與生態產業騰飛區
4.3對策分析
(1)南昌城鎮化與污染治理生態優化區。包括南昌市、南昌縣、新建縣(上和下)、安義縣、永修縣。本區地形以平原和水域為主。本區生態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高高水平地區,因而城市污染較為嚴重,特別是地下水。
南昌市人口密集,現代制造業發達,教育科研優勢較強。南昌市應進行地區合并,做大城市規模,建設“大南昌”,充分發揮教育、文化、人文后進優勢,利用昌九經濟走廊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戰略規劃及⊥型(浙贛線與昌九)結構,充分運用點——軸開發,發揮經濟擴散性效應,帶動沿線經濟發展。
(2)九江濕地與森林生態農業區。范圍包括九江市區、九江縣、瑞昌市、武寧縣、德安縣、星子縣、都昌縣、彭澤縣、湖口縣。本區以濱湖平原、丘陵為主,本區生態環境較好,旅游資源豐富,傳統農業較為發達。但是本區生態環境日益脆弱,人口較多,造成自然景觀破壞嚴重。
九江市應充分發揮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的優勢,將九江縣合并做大做強綠色九江,增強總體實力和地區帶動能力,充分利用沿江沿湖的雙沿優勢,提升對外開放程度,增強經濟輻射帶動能力,使該區的生產要素充分涌流。
參考文獻:
[1] 許月卿,李雙成.我國人口與社會經濟重心的動態演變[J].人文地理,2005,81(1):117 - 120.
[2] 樊杰,陶岸君.中國經濟與人口重心的耦合態勢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J]. 地理科學進展,2010,29(1):87 - 95.endprint